券商
券商其全稱是證券經紀公司。是指代理買賣證券的證券機構,接受投資人委託、代為買賣證券,並收取一定手續費(佣金)的經紀公司。
在國內,投資者散戶化,投資標的比較簡單,通常以股票、基金交易為主,一般認為券商就是證券公司。實際上,證券公司的業務範圍比券商要多。
目錄
傳統券商和互聯網券商有哪些區別
港股市場有幾百家券商,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是由港資、中資和外資為代表的傳統券商公司。這些券商成立時間較久,比較知名的有輝立證券、耀才證券和一通證券等。
第二類就是最近兩年依託互聯網技術誕生的互聯網券商。比較知名的有富途證券、老虎證券、華盛證券等。
相比於傳統券商,互聯網券商有三大優點
第一是開戶速度快。傳統券商和互聯網券商現在都可以線上開戶,但是傳統券商的開戶界面是繁體字。操作也不太便捷,會耗費我們很多時間,體驗非常不好。
而互聯網券商採用我們習慣的簡體字。同時優化了開戶流程,有比較好的開戶引導,往往可以做到三分鐘在線開戶,大大減少開戶時間。
第二交易軟件好用。傳統券商app的界面比較老舊,有明顯的廣告,反應速度也比較慢。對於習慣現代化app的我們來說用起來不太習慣。而互聯網券上的app界面看上去會比較精緻整潔,不會有一些很奇怪的廣告,反應速度也比傳統券商快一些。整體使用體驗相對來說要好一些
第三就是佣金有優惠。佣金是用戶在股票交易過程中要給券商的錢,對我們來說佣金肯定是越少越好,這樣能夠降低我們的成本。互聯網券商為了從傳統券商那裡分一杯羹,往往會用免佣金等優惠來吸引用戶。[1]
經紀業務模式
代理機構客戶和個人客戶買賣有價證券並收取佣金,具體包括證券、期貨和外匯等經紀業務,其中證券經紀業務是核心,證券經紀業務包括代理買賣證券業務、交易單元席位租賃和代銷金融產品等。收入計算分析:券商經紀業務很大部分來源於買賣證券的手續費(這也是為什麼說券商靠天吃飯),一小部分就是所謂的財富管理(產品代銷)。一般而言,收入逃不過量和價的分析,手續費收入的量可進一步分解為股票基金成交量和證券公司開戶數占市場韭菜的比例(知道為什麼你營業部的同學會找你開戶了吧),價則是佣金率的水平。
股票基金成交額受市場情緒影響,看以關注新增投資者數量還有看指數點位,本質為增量資金的入場。市占率反映券商在經紀業務上的市場地位,這塊展開來講比較多,說幾個結論,一是2019年華泰、中信、國泰君安、廣發和招商的市占率TOP5,營業部都是比較多的;二是2014年以來券商的經紀業務都在做互金轉型(往線上發展),這是趨勢,具體措施就是做App,華泰、平安、國泰君安這幾家做的最不錯。佣金水平跟各家券商的經營策略有關,總的趨勢是下降的,現在普遍是在萬2.5左右,小券商可以喊出萬1免5的口號(萬1的手續費,不用最低5塊的手續費),可見這個業務的競爭非常嚴峻。之所以說跟戰略有關主要還是華泰和中信這兩家,華泰2014年開始互聯網轉型並喊出萬3開戶的口號,本質是薄利多銷策略;中信的平均佣金率在萬4左右,但是他的機構客戶比較多,所以經紀業務做的比較好,可以理解為to B戰略。業務趨勢:佣金越來越低,靠佣金來吸引客戶比較難了,那麼券商的經紀業務怎麼發展?答案是往財富管理方向,這也是為什麼大家都在發展互聯網金融,其實就是縮減線下網點運營成本,通過線上客戶端來經營客戶,通過智能投顧、智能選股這些所謂的科技來服務用戶(我一直覺得這些都是雞肋),給客戶提供財富管理服務,賺手續費,當然也有賺產品代銷費用的嫌疑,但是毋庸置疑從美國的在線券商嘉信理財來看,佣金越來越低的情況下,只能轉財富管理來增收了。
信用業務業務模式
信用業務簡單說就是貸款,券商把錢借給用戶賺利差,這裡的錢可以是發債來的、借來的、拆借來的也可以是自有的,但是一般自有資金參與這項業務比較少。信用業務可以分為融資融券業務還有股票質押,前者是to C,後者是to B,本質都是借貸。收入計算分析:信用業務跟銀行貸款一樣的話,其實就從銀行的負債和資產端來分析即可,負債端是信用業務的資金來源,上文提到的發債、拆借等方式都是證券公司加槓桿開展業務的方式,資金成本就得靠各家公司各顯神通了(離錢比較近的業務),遇到好的行情例如國家放水,證券公司可以拿到更低的成本,然後放貸,那肯定是利好證券公司,但是從政策了來看,未來應該不會有像15年那波傘型信託放水行情;資產端要考慮放出去錢的對象是好還是壞,這裡關係到客戶的質量還有抵押物的質量,也要考慮放出去錢的利率,證券公司想多賺錢借出去的利率肯定要求儘量高,目前融資的成本普遍為7-9%,其實挺高的。另外,股權質押業務是個風險和收益並存的業務,原因就是上市公司股東把股票質押給你,一般來說遇到行情好還好,遇到單邊行情,可能會引起連環暴雷,這個對金融系統的衝擊還是挺大的,所以在2018年以後,各家券商都在降低這個業務的規模。
業務趨勢
融資融券業務2019年小幅增長,未來在牛市里可以貢獻利潤增量,但主動權在市場手上。股票質押業務規模持續壓降,未來發展空間較小,風險較大。
投行業務業務模式:證券公司為市場上的公司參與一級市場融直接融資提供中介服務並收取佣金,一級市場融資行為包括IPO、定增、發債、併購重組等。絕對的乙方業務,具體內容就是幫助企業準備融資過程中需要各種資料,包括財務核查、現場走訪、關聯方梳理等等,接觸對象也比較高大上的上市公司。投行業務雖然名目繁多,但是真正能給券商創收的,大致可以歸類為股權融資、債權融資、併購重組三大類。 業務收入分析:投行業務屬於中介業務,這塊的收入自然跟市場主體需要融資的需求直接掛鈎,如果遇上好的行情,而且政策非常寬鬆(上市需要通過證監會的答辯,證監會會針對申報材料對保薦人和融資方進行提問),那麼IPO、再融資的數量就會很多,從這點來看,國家的整體政策方向是鼓勵直接融資的,對投行業務的利好,但是對券商的實力也提出了要求,大券商人員更專業、做事靠譜、風險把控程度高,自然積累的資源會更多,小券商只能摳邊邊角角的客戶,其實也是比較難。 業務趨勢:從新修訂的證券法、再融資新政、註冊制推行、深改十二條等辦法和措施出台的風向來看,如果有大量客戶積累的券商業務會發展的更好,而且如果前期IPO客戶積累得多,那麼後期這些客戶如果要發債、再融資、併購重組之類的肯定也會找相應的券商來做,強者恆強的趨勢不減。[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