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前似鸵龙属

前似鸵龙属
图片来自sci-news

前似鸵龙属名Rativates,意为“平胸鸟类的预知者”)是一似鸟龙科兽脚亚目恐龙,来自加拿大亚伯达的恐龙公园组。模式种逃避前似鸵龙Rativates evadens)。[1]

目录

发现及命名

1934年,Levi Sternberg在加拿大红鹿河附近地区(相当于现在的省立恐龙公园)的28号化石点发现一具小型的似鸟龙科骨骼。1950年,他认为这属于似鸵龙的一个种。[2]1972年,戴尔·罗素Dale Alan Russell正式将其归入高似鸵龙(Struthiomimus altus);他的高似鸵龙重建图有部分参考了该标本的头骨。[3]标本的剩馀部分直到2016年才被叙述。

2016年,Bradley McFeeters、Michael J. Ryan、Claudia Schröder-Adams和Thomas M. Cullen命名并叙述了模式种逃避前似鸵龙Rativates evadens)。属名由拉丁语的ratis(平胸鸟类)以及vates(先知、预知者)组成,象征著似鸟龙类作为后来与其类似的平胸鸟类预示般的存在。种名evadens在拉丁语中意为“逃避”,双关了动物快速奔跑来逃避掠食者的能力以及过了80年后终于“脱离”成为独立物种。

正模标本ROM 1790发现于恐龙公园组下部,年代为坎潘阶晚期。是一个部分骨骼,包含吻部、下颌前部、最后一节背椎、六节荐椎、十六节前段尾椎(可能构成一段系列)、完整的骨盆、后肢(不含右脚趾)。许多骨骼受损或被挤压。现藏于皇家安大略博物馆

叙述

从已知标本右股骨切片的生长停滞线来鉴定,是个至少8岁的亚成体或成年个体。以似鸟龙科来说很小型,约是似鸵龙最大个体体型的50%。

叙述者提出四项自衍征上颌骨颧骨接触面相对较短,位于后腹侧;过渡位置(尾椎突然变薄并加长)的尾椎有不寻常的短水平向、丘状神经棘;坐骨左右轴背面完全愈合,彼此间无垂直缝隙;第三跖骨屈肌缘笔直,不像其他似鸟龙科内凹。

此外叙述者还提出与同栖地其他似鸟龙科区别开来的特征:与似鸵龙不同的是,髂骨前部延伸得和耻骨轴末端一样远,而且第三跖骨内缘较直;与似鸟龙相比,眶后孔在比例上较短;最后,前似鸵龙小于截至2016年还未命名的大型恐龙公园似鸟龙科,并在趾爪构造上有所差异。

参考文献

  1. McFeeters, B.; Ryan, M.J.; Schröder-Adams, C.; Cullen, T.M. A new ornithomimid theropod from the Dinosaur Park Formation of Alberta, Canada.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016, 36 (6): e1221415. doi:10.1080/02724634.2016.1221415. 
  2. Template:Cite map
  3. Russell, D.A. Ostrich dinosaurs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of Western Canada. Canad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1972, 9 (4): 375–402. doi:10.1139/e7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