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剑齿象
剑齿象化石原图链接

中文学名 剑齿象

拉丁学名 stegodon

门 脊索动物门

哺乳动物纲

纲真兽亚纲

长鼻目

真象科

亚科 剑齿象亚科

种 师氏剑齿象,东方剑齿象等

分布区域 主要分布于亚洲

非洲可能也有少量分布,已灭绝

食物 植物

生存年代 更新世

地质层位 solo river,jawah

剑齿象是哺乳纲、真兽亚纲、长鼻目、真象科、剑齿象亚科的一属,已经灭绝,在1200万—100万年前生活于亚洲和非洲,由它产生了现已灭绝的猛犸象。这一类象的头骨比真象略长,腿也长,上颌的象牙既长且大,向上弯曲 ;下颌短,没有象牙;颊齿齿冠较低,断面呈屋脊形的齿脊数目逐渐增加;晚期进步的剑齿象,第三臼齿齿脊数多达10条以上。目前世界上发现的个体最长,保存最完整的剑齿象化石1973年11月,在甘肃省合水县板桥公社境内的马莲河畔,发掘出一具剑齿象化石,高4米,长8米,门齿长3.03米,是世界上个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剑齿象化石,命名为黄河剑齿象(Stegodon huanghoensis),简称“黄河象”。

目录

外形特征

头骨比真象略长,腿也长,上颌的象牙既长且大,向上弯曲;下颌短,没有象牙;颊齿齿冠较低,断面呈屋脊形的齿脊数目逐渐增加;晚期进步的剑齿象,第三臼齿齿脊数多达10条以上。最早的剑齿象出现于中新世晚期,最晚可以生存到晚更新世。它的地理分布仅限于亚洲和非洲(非洲的化石记录极少,并不完全确认)。中国的剑齿象化石非常多,种的数目也比较多。北方最常见的种是师氏剑齿象(以前小学课本里有篇介绍黄河象的课文,所谓“黄河象”或“黄河剑齿象”的学名就是师氏剑齿象),南方常见的是东方剑齿象。师氏剑齿象是一种特大型的剑齿象,在甘肃发现过它的

完整骨架,身躯远远大于现生的两种象和长毛猛犸。东方剑齿象相对比较小,它是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重要成员,在华南洞穴中很容易见到它的化石。生活在印度印萨剑齿象也是剑齿象中的大型类群。此外在更新世的日本等地还生活过一些倭型剑齿象,最小的甚至不超过公牛的大小。[1]

生活习惯

剑齿象生活在温暖的环境中,一般说来,大象出没的地方很可能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东方剑齿象是在大约1万年前就已绝迹的珍稀动物,其化石的形成系冰川漂砾之后,地壳变热,气候变迁,导致群居在此的大量动物死亡。有关专家说,这些化石动物群的发现,为研究华南第四纪古地理、古气候、古生态以及古人类的活动与变迁提供了翔实的实物资料,具有很大的科学研究价值。这些化石的发现不仅为研究剑齿象化石的起源、演化等提供了新证据,也对寻找古人类有重要意义。由于洞内表层的大量泥土早已被当地农民挖去当肥料,因此,有的学者认为,这些动物化石也有可能是古人类杀死动物吃后遗留在洞内的,文物工作者正作手对该溶洞作进一步考察发掘。

黄河剑齿象

——目前世界上发现的个体最长,保存最完整的剑齿象化石

1973年11月,在甘肃省合水县板桥公社境内的马莲河畔,发掘出一具剑齿象化石。这具剑齿象骨骼属于一老年个体,身高约4米,体长约8米,门齿长3.03米,门齿直径(近端50厘米处)三十二厘米,是世界上已知个体最大的剑齿象之一。

合水县是黄河古象的故乡。1973年春,在板桥乡穆旗村马莲河西岸木瓜沟咀山下,发掘出一具完整的大象化石,因其发现于黄河流域,故取名“黄河象”。据专家考证,250万年以前,在合水,乃至整个黄土高原这块土地上,阔叶林木参天,遍地水草茂密,是一望无际的沼泽地,属亚热带气候。这里生存着第四纪更新世的稀奇众多而巨大的走兽禽鸟.它们与自然和谐生存,自然繁衍,古老而久远。就在250万年以前的一天,这头大象是来沼泽地饮水时而被陷入泥潭中。由于它体重达10吨有余,终于越陷越深,不能自拔而斜倚毙命。这头不幸的公象痛苦而孤独地在这里站了几百万年,直到1973年才重见天日。

剑齿象是一类灭绝了的古象,生活在三百万年前的第三纪未到一万年前的第四纪期间,较现代象体格大,门齿长,臼齿的嚼面上有横脊。这类象的化石,至今只在亚、非两大洲有所发现,但都限于头骨或者牙齿之类的零星部分。这次在合水县发现的各部分骨骼,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完整的剑齿象化石。它对全面、准确地了解剑齿象的体质形态和其他理论性问题的探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资料,同时为第三纪未到第四纪初的地层分析和陇东地区的古地理环境、古气候条件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古生物依据。

化石出土

2002年3月8日,来到资江边的一个天然石灰岩溶洞口。是来该溶洞考察发掘古生物化石的资源县文物管理所副所长宁永勤、文化体育局秘书康金林。

在比较陡峭的洞口绑上一条粗长的绳索,依次下到20多米深的洞内。洞内有一面积约200平方米的大厅,主洞口面临资江。从现场观察来看,原来的主洞口理应在地面,大概后来地壳上升,加上江水的冲刷,洞口才升高,以致洞口距江面有近8米,非常陡峭。

文物工作人员选了两个点,便开始进行发掘。小心翼翼地拨开泥土,不一会就发现一枚动物牙齿化石和一块动物骨骼化石……资源县文管所刘资民所长告诉记者,这是文物工作人员第五次到该洞进行保护性考察发掘。该洞已出土东方剑齿象(绝灭种)、大熊猫包氏亚种(迁移、残存种)、鹿、野猪、豪猪等珍贵古生物化石10余种数十件,其中最有价值的就是东方剑齿象的半颗下臼齿化石、半段粗大的肢骨化石和三枚残破的大熊猫下颌骨牙齿化石。经广西自然博物馆专家赵仲如鉴定,这里出土的化石动物群(以地史时期动物化石资料为依据所反映的当时生活在当地的动物群落,称化石动物群)距今约5—10万年,地质年代为更新世晚期。洞穴周围的石灰岩为中泥盆统东岗岭组,距今3.5亿年左右。

剑齿象(Stegodon),古哺乳动物的一属,属长鼻目。化石主要发现于亚洲和非洲上新世至更新世地层中。东方剑齿象(Stegodonorientalis\生活在热带及亚热带沼泽和河边的温暖地带,以草食为主,每天食量达1吨—2吨,是继恐龙之后的“巨无霸”。

专家们推测,5—10万年前的资江畔,曾经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动物世界。经由国内外地质、文物考古机构的专家、学者相继对资源这一溶洞出土的化石动物群作出的鉴定表明,当时这里确实是哺乳动物生活的天堂。赵仲如说,这类动物化石群在越城岭以北的资源县境内属首次发现。

此洞出土的动物化石,绝大部分是古动物的牙齿化石。经专家鉴定认为,该动物群是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而其中的东方剑齿象约在1万年以前就已经灭绝了。此动物群在中国南方分布最广,其时代为中更新世,与华北周口店动物群相当。该动物群的典型组合为:大熊猫、熊、鬣狗、虎、豹、东方剑齿象、纳玛象、亚洲象、巨貘、中国犀牛、野牛、野猪、水牛、水鹿、猿猴等,其晚期便出现古人类。此外,许多动物与现生种的区别在于个体较大,例如鬣狗比现代的虎还大。其中的剑齿象的身躯庞大,四肢很长,头骨高大,上颌的牙长而弯曲,下颌短而无牙,臼齿大大地伸长,每一个臼齿的齿冠上有很多低的横脊。我国的剑齿象在上新世初期已经出现,到更新世中期仍然广泛分布。迄今为止已经发现8种,包括著名的山西榆社早上新世的桑氏剑齿象,广西柳城早更新世的前东方剑齿象,长江以南各省中更新世的东方剑齿象,以及甘肃合水县发现的更新世早期的黄河古象等。在距今约1.8万年前的第四纪冰期之后,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衰落,大部分动物灭绝,仅留下无数化石表明它们曾经存在。

在资源发现洞穴化石动物群还颇有点戏剧性。文革期间,当地农民进洞挖腐植泥作肥料,挖出了许多“龙骨”。由于农民没有文物知识,不是将“龙骨”打碎,就是将其丢了。1990年秋,原资源县文化局副局长覃晓秋(现任资源县文化体育局局长)认为该溶洞适合古人类居住,便邀了原文管所所长康金林对该溶洞进行考察,首次便发现了动物化石。此后的1991年5月、1999年11月、2001年12月及2002年的3月,广西自然博物馆、广西文物工作队及资源县文化局、文物管理所的专家和学者又先后4次对该溶洞进行保护性发掘。其中的东方剑齿象下臼齿化石是覃晓秋局长发掘出土。

象的进化

始祖象

晚始新世出现的始祖象是已知最早的长鼻目,但不是长鼻目的直系祖先,没有留下任何后代。身体笨拙,大小像猪,趾端有扁平的蹄。既没有长鼻子,也没有长长的象牙,只是上唇稍大些,上下颌的第2对门齿也稍大些。

恐象

作为长鼻目进化的旁支,上颌没有长出长长的象牙,而是在下颌骨长出一对从下颌前端向下弯曲的长牙。它们在旧大陆从中新世一直生存到更新世。

古乳齿象

作为进化出现代象类的早期类型,出现在早渐新世。身体比始祖象大了一倍,已经有了一条长长的鼻子;上下颌的前部比始祖象更突出,上颌前端第二门齿向前、向下伸出形成大象牙,下颌前端也有两个水平伸出的大象牙。有一类奇特的乳齿象,下牙变得很宽,像一把巨大的铲子,可以从浅水的湖底或沼泽中挖掘植物为食,因此被成为铲齿象。

剑齿象

真象类演化的早期代表,它们在上新世晚期和更新世时生活在非洲东部和亚洲的东部及南部。象牙长达3米,长直而粗壮。四肢长而粗壮。在中国甘肃发现的黄河剑齿象,俗称“黄河象”或“黄河古象”,它就属于剑齿象的类型。

猛犸象

真象中另一类神奇的种类。距今1.2-4万年的更新世晚期,地球北半部生活着的身披长毛、体型高大的动物。它们适应寒冷气候生活,背部的毛最长可达50厘米,长毛下面还有一层绒毛,皮下脂肪厚达9厘米。猛犸象的头部还有高耸的大“驼峰”,可以储存大量的脂肪,这是对寒冷地区的适应。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据推测分析,猛犸象时由于人类的捕杀猎取以及末次冰期的结束,使得种群因生存环境的恶化最后在距今1万年前从地球上消失的。

现生象

亚洲象非洲象

在地球上只剩亚洲象和非洲象还生存着,它们生活在热带、亚热带的丛林中,但是,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以及对野生动物资源贪婪的掠夺,使亚洲象和非洲象正在遭受着灭顶之灾,但愿我们人类能够从以往的教训中惊醒,保护好仅有的人类伙伴。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