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切稀化
剪切稀化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類名詞。
關於漢字的起源[1],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2]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目錄
名詞解釋
黏度隨着剪切速率或剪切應力的增大而減少的流動叫做剪切稀化流動(shear thinning flow),也叫假塑性流動,即由於流速的增加引起黏度減小。剪切稀化流體符合假塑性流動規律,大部分液態食品都是剪切稀化液體。
大部分非牛頓流體均為剪切稀化。剪切稀化的食品,大多數具有由巨大的鏈狀分子構成的高分子膠體粒子,在低流速或者靜止時,由於他們互相纏結,黏度較大,故而顯得黏稠。然而流速變大時,這些比較散亂的鏈狀粒子因為會受到流層之間的剪應力作用,減少了它們的互相鈎掛,會發生滾動旋轉進而收縮成團,於是表現為剪切稀化的現象。
食品流變學
流變學(Rheology)是研究物體受外力作用而變形或者流動的學科,是力學的一個分支。食品流變學的研究對象是食品材料的力學性質。食品材料通常指介於固液之間的物質,比如澱粉、油脂、蛋白、魚糜等具有複雜的化學組成的物質。然而,食品流變學除涉及力學,還包括高分子學物性論、膠體化學等,甚至也包括研究生物化學反應下變形理論的所謂「化學流變學」,研究血液、細胞液和生物學關係的「生物流變學」,研究人的力學感覺和變形規律即心理學同變形及力學刺激的「心理流變學」等。
食品流變學在於解決食品加工中存在的問題。這些食品的流變性質與加工過程中操作的有關。除此之外,有些食品具有的嗜好性質與流變性質關係也很密切。由於食品的複雜性,在進行食品流變學研究時,首先需要把食品分類,對於不同的類型,建立各自的流變學模型,對這些模型進行分解、組合,解析,總結出可靠的測定方法,獲得有效的控制品質的思路。
黏性
黏性是指阻礙流體流動的性質,該指標表現了流體的流動性。食用植物油和水均屬於易流動液體。如果我們分別把油和水倒在玻璃平板上時,可以發現油的流動速度比水慢,換句話說,水比油易流動,同時也說明水的黏性比油小。黏性的大小以黏度(或黏性係數、黏性率)表示。黏度分為以下三種,各種黏度間的變形方式是不同的:
1、剪切黏度(coefficient of shear viscosity)是一般實用上所指的黏度,用普通的黏度計所測定得到的流體黏度往往是指剪切黏度。
2、延伸黏度(coefficient of tensile viscosity)只表示黏彈性體延伸時(區別於流動)的黏度,而普通的液體無法測定其延伸黏度。
3、體積黏度(coefficient of volume viscosity)體積黏度不發生在當對液體施加靜水壓,其體積會產生瞬時的變化而到達平衡值的時候。然而,如在超聲波範圍進行更精密的測定,體積變化速率與液體所受到的壓力之間的關係會符合黏性定律。體積黏度即為把這種情況下表示黏性的指標。
參考文獻
- ↑ 中國「漢字」從何而來?每個漢字,都是倉頡造出來的嗎?,搜狐,2022-10-01
- ↑ 造字的倉頡,為何叫「倉頡」?甲骨文揭開了顛覆性的一幕,搜狐,2022-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