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方鄉
加方鄉位於馬山縣東部大石山區,東與忻城縣北更鄉接壤,南與古零鎮、上林縣鎮圩瑤族鄉毗鄰,西與古寨瑤族鄉相連,北與里當瑤族鄉、金釵鎮相接。鄉人民政府駐加方社區,距馬山縣城42千米。行政區域面積204.69平方千米。境內公路總長297千米,三級、四級公路長度分別是32千米、265千米。地理環境屬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地勢為東北高,西南低,石山面積173平方千米,占總面積84.60%。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日照充足,氣候溫和,夏長冬短。年最低氣溫11.40℃,最高氣溫27.70℃,年平均氣溫20.70℃。[1]
中文名稱:加方鄉
行政區類別:鄉
所屬地區:中國華南
電話區號:0771
地理位置: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馬山縣東部的大石山區
面 積:204.69平方千米
人 口:30060人(2018年)
車牌代碼:桂A
目錄
沿革
1958年設加方公社,1984年改鄉。1997年,面積207平方千米,人口2.9萬人,轄加方、龍開、加春、加樂、民治、大陸、內金、內雙、忠黨、龍崗、福蘭、加讓、琴讓、花衣、新聯、局仲、龍頭17個行政村。
文化旅遊資源
扁擔舞的發源地:扁擔舞也叫「打扁擔」,壯語叫「谷榔」,也叫「谷魯榔」。是民間的一種群眾自娛性民間舞蹈形式,流行於廣西一帶,主要表現生產勞動過程及祝賀豐收的愉快心情。打扁擔主要反映當地壯族人民從種到收的主要勞動過程,打時,每人手執一根扁擔,模擬勞動動作,上下左右,站立下蹲,轉身跳躍,原地前進等互相敲擊,有時配合叫喊「咳咳」呼聲,場面緊湊,氣氛熱烈,具有強身健體和娛樂作用。
馬山縣加方鄉壯族打扁擔傳承基地成立於2008年5月,其前身為成立於,是扁擔舞的發源地。基地成立有馬山縣金花扁擔舞隊,基地位於加方鄉府所在地的加方村。基地成立以來,着力培訓了當地和附近村屯的農民在校學生,現有500多人已熟練掌握壯族打扁擔技藝,其中多人已成為基地展演隊骨幹。通過基地帶動和輻射,壯族打扁擔得到較好的傳承發展,成為當地特色文化品牌。
脫貧攻堅
基本情況
自2016年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以來,加方鄉始終堅持黨建引領促脫貧,匯聚脫貧攻堅強大合力,脫貧效果顯著。2015年精準識別全鄉建檔立卡貧困戶共2425戶8598人,貧困發生率為28.6%,2016至2018年,全鄉5個貧困村脫貧摘帽,1791戶6525人脫貧。截止目前,尚有貧困村10個(其中深度貧困村5個),未脫貧634戶2073人,貧困發生率為6.9%;2019年「一微調」之後,全鄉計劃脫貧553戶1835人,8個貧困村摘帽,屆時貧困發生率將降為0.8%,85戶241人待脫貧。
產業發展
引進的龍頭企業。主要經營範圍包括養殖、種植技術的研發、諮詢及推廣服務;家畜的養殖及銷售;水果、蔬菜種植及銷售;不再分包裝種子銷售;商品種苗培育及銷售;食品加工及銷售;網上銷售:水果、蔬菜、農副產品、肉製品、蔬菜製品、罐頭食品、速凍食品,於2019年7月24日將一批山區農產品首次運往歐洲,實現了三個突破(縣內農副加工產品出口零的突破、農副產品出口創匯零的突破、該公司產品已進入南寧機場和西安機場走向世界,突破馬山航空食品零的突破)。
加方鄉龍崗村「三扶」綜合中心。堅持以黨建引領促脫貧攻堅,將「扶貧、扶志、扶智」相融合,探索創建「扶貧車間、扶志超市、扶智課堂」於一體的「三扶」綜合中心。首創集就業增收、獎勵先進、宣傳引導、技能培訓及電商服務等功能為一體的一站式扶貧工作模式,以「扶貧靠產業,就是要千方百計增加貧困戶的人均收入」為目的,引進廣東興蘭電子廠創辦「扶貧車間」,提供近100個就業崗位,讓村民實現就地就近就業,拓寬增收渠道,今年以來車間員工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有效激發貧困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形成脫貧致富有力引擎。建設「三扶」中心,真正將「扶貧、扶智、扶志」三者相結合,受到村民的歡迎,同時也得到了學習強國、新華社、廣西日報、馬山電視台等媒體的宣傳報道,多元化的產業扶貧舉措極大的促進了加方鄉脫貧攻堅的步伐,為加方鄉脫貧攻堅注入持久動力。 琴讓村因地制宜調整產業結構,引進龍頭企業,打造旱藕全產業鏈模式,通過村企合作發展訂單農業,既充分利用村裡的坡地、空閒地塊,又大幅提高了種植戶的經濟效益,呈現了產業發展、群眾增收的雙贏局面。琴讓村旱藕粉年產能超500噸,實現產值超200萬元,2019年3月加方鄉琴讓村全產業鏈發展模式被寫進由鹿心社書記親自審定的《大石山區產業發展實例》及《各市2018年產業扶貧工作亮點清單》中,脫貧成效顯著,形成「種植—回購—深加工—銷售」的全產業鏈模式,加快全鄉脫貧步伐。
龍開村開啟電商扶貧新模式。整合加方鄉17個村的農副產品,大力推動電子商務與傳統行業滲透融合,打造電商扶貧基地與農特產品集散中心,與中國郵政達成合作,通過線上平台線下渠道,將大山裡的黑豆、黃豆、紅豆、金銀花、旱藕粉、香菇、木耳等各村特色產業、特色農副產品統籌包裝後進行銷售,使得冗長的農產品供應鏈條逐漸縮短,有效促進了城鄉一體化發展,打開產品銷路,實現了網貨下鄉和農產品進城的雙向流通,解決了「規模小、產業小,銷路小」的瓶頸難題,助力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自今年8月以來,已銷售初生蛋、生鮮土雞近10萬元。
局仲村靠綠水青山走最美生態脫貧致富路。局仲村作為非貧困村依託有利的自然條件成立集產業、養殖、旅遊於一體的小龍蝦養殖示範基地,開闢一條新的致富路,有效地促進村集體經濟增收。項目總投資200萬元,基地以養殖小龍蝦為主,套養蓮花,注重環保生態養殖為一體,以荷花景觀發展農旅結合產業,打造「水裡有蝦,水面荷花,水上人家」的立體經濟模式。
視頻
馬山縣加方鄉有個飛天牧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