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動力變質作用

動力變質作用是分布在斷裂帶,在構造作用下導致的變質作用。屬於局部變質作用,局限分布在一個具體的地質構造。 [1]

目錄

特點

動力變質作用的主要控制因素為偏應力,主要變質機制為變形(脆性變形和韌性變形)及動態重結晶。可與不同的區域變質伴生,具有高至低P/T比,但通常P/T比較高。 動力變質作用指構造運動產生的定向壓力使岩石發生變質的一種作用。在地殼淺層中發生的定向擠壓作用溫度較低,岩石表現為脆性變形,主要產生機械破碎,形成碎裂岩(包括斷層角礫岩、碎粒岩、碎粉岩等)。在地殼的較深層中發生的定向擠壓作用,濕度較高,岩石可發生塑性變形和重結晶作用,產生糜棱岩超糜棱岩構造片岩。動力變質作用一般分布在區域裡大斷裂帶中,寬度從幾厘米至幾公里。 [2]

簡介

又稱「碎裂變質作用」或「錯動變質作用」。其變質因素以機械能及其轉變的熱能為主,常沿斷裂帶呈條帶分布,形成斷層角礫岩、碎裂岩、糜棱岩等,而這些岩石又是判斷斷裂帶的重要標誌

變質作用絕大多數與地殼演化進程中地球內部的熱流變化、構造應力或負荷壓力等密切有關,少數是由隕石衝擊月球和地球的表面岩石所產生。變質作用是在岩石基本上保持固體狀態下進行的。地表的風化作用和其他外生作用引起岩石的變化,不屬於變質作用。 促使沉積物轉變成為沉積岩的成岩作用,通常也是在地下一定深度和一定的溫度、壓力等條件下進行的,它與變質作用有相似之處,但成岩作用所要求的深度、壓力和溫度都較小,在作用的過程中物質發生的變化不十分明顯;而變質作用所要求的溫度與壓力較高、深度較大,在作用過程中原岩變化顯著。一般來說,成岩作用的溫度小於150~200℃,圍壓低於100~200MPa;而變質作用則要高於這一數值。因此,可以說成岩作用與變質作用具有過渡關係。變質作用雖與溫度有重要關係,但溫度並未使原岩熔融,即原岩基本上在固態下發生變質,一旦溫度高到使原岩熔融,那麼,就進入到了岩漿作用的範疇,因此變質作用與岩漿作用從發展上來看也是有聯繫的。對於大多數岩石來說,變質作用的高溫界限大致為700~900℃。 在地殼形成發展過程中,早先形成的岩石,包括岩漿岩、沉積岩和先形成的變質岩,為了適應新的地質環境和物理化學條件的變化,在固態情況下發生礦物成分、結構構造的重新組合,甚至包括化學成分的改變,這個變化過程稱為變質作用。當然,由於變質作用形成的岩石就稱為變質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