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勞倫斯·奧利維爾

原圖鏈接 勞倫斯·奧利維爾來自新浪博客

勞倫斯·奧利維爾,奧利維爾男爵,又譯為勞倫斯·奧利弗OM英語:Laurence Kerr Olivier, Baron Olivier/ˈlɒrəns ˈkɜːrr əˈlɪvi/,1907年5月22日-1989年7月11日),男,英國電影演員導演製片人[1]

薩塞克斯郡布萊頓的奧立佛男爵
Baron Olivier, of Brighton in the County of Sussex
男演員
原文名 Laurence Kerr Olivier
出生 勞倫斯·克爾·奧利維爾
(1907-05-22)1907年5月22日
22x20px 英國薩里郡多爾金
逝世 1989年7月11日(1989-07-11)(82歲)
22x20px 英國西薩塞克斯郡斯泰寧
職業
  • 演員
  • 製片
  • 導演
  • 編劇
配偶
兒女
  • 塔奎·奧利維爾(Tarquin Olivier(1936-08-21)1936年8月21日)
  • 理查德·奧利維爾(Richard Olivier(1961-12-03)1961年12月3日)
  • 塔姆辛·奧利維爾(Tamsin Olivier(1963-01-10)1963年1月10日)
  • 朱莉·凱特·奧利維爾(Julie Kate Olivier(1966-01-26)1966年1月26日)
活躍年代 1930–1989
網站 Template:Url

目錄

簡介

奧斯卡獎得主,三次獲得金球獎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兩次獲得奧斯卡榮譽獎,五次獲得艾美獎。和約翰·吉爾古德、並稱是20世紀最著名和最受尊崇的演員。[2]

他和費雯·麗是美國影史上第一對奧斯卡影帝影后夫妻檔(奧斯卡史上共有兩對影帝影后夫妻檔,另一對則是保羅·紐曼喬安娜·華德)。[3]

勞倫斯·奧立維耶在舞台和銀幕上詮釋了從希臘悲劇到莎士比亞戲劇、到文藝復興喜劇、再到現代英美戲劇的諸多角色。[4]

他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戲劇演員,就如同卡萊·葛倫理查德·伯比奇愛德蒙·基恩亨利·歐文分別是他們的世紀的表演大師。

而在電影表演方面,他則得到了美國電影藝術科學院的高度承認——一生共獲得14次奧斯卡提名,並憑藉1948年的影片《哈姆雷特》獲得最佳男主角獎和最佳影片獎,兩次獲得終身成就獎。[5]

另外,他還獲得9次艾美獎提名並5次獲獎。

早年生活

奧利維爾於1907年出生於英國薩里郡的小鎮道爾金。他的家庭是一個嚴苛的宗教家庭,父親是傑拉德·科爾·奧利維爾(1869—1939),一位英國聖公會高教會派牧師。幼年的奧利維爾深得母親艾格尼絲·路易斯·克魯肯登(1871-1920)的寵愛,但是12歲時,母親的去世使其深受打擊。他還有一個哥哥理查德和一個姐姐賽比麗。

1918年,傑拉德·奧利維爾成為赫特福德郡萊奇沃思地方的聖瑪麗教堂的新任牧師,全家隨之前往,他們所住的寓所現在已成為聖克里斯托夫學校的一部分。1924年12月,勞倫斯·奧利維爾即在該校擔任《Through the Crack》這幕劇的實習舞台監督助理,在1925年4月該校上演的莎劇《麥克白》中扮演蘭諾克斯,同時出任舞台監督助理。

他在牛津郡的聖愛德華學校接受教育,15歲時,在學校的一處戲劇《潑婦的帽子》扮演凱瑟琳,受到熱烈好評。此時,他的兄長理查德已經前往印度,於是傑拉德·奧利維爾決定讓「基姆(Kim)」——勞倫斯在家中的暱稱——成為一名演員。

早期演藝生涯

17歲時,奧利維爾進入中央演講和戲劇學院學習。1926年,他加入伯明翰輪演劇目劇團(The Birmingham Repertory Company)。起初,他只是扮演一些不起眼的小角色,諸如敲鐘人等;但是後來漸漸地,他的角色變得重要起來。而到了1937年,他已經開始扮演像哈姆雷特和麥克白這樣的角色。縱觀奧利維爾的演藝生涯,他堅持認為他的表演是純技術性的,並且輕視那些「方法派」表演風格的同代人。

1930年7月25日,他與Jill Esmond結婚,當時姬麗正是一個冉冉上升的年輕女演員。6年後,他們的兒子塔昆(Tarquin)出生。然而,奧利維爾從婚姻的起點就已經感受到了痛苦。在他的自傳中,他透露由於自己自小受到的宗教教育,他從一開始就壓制着這種由新婚之夜就已開始的性生活不和諧而引發的失望情緒。後來,他宣布永遠放棄宗教信仰。儘管他們的婚姻持續了10年之久,但奧利維爾從一開始就已對他的妻子滿懷憎恨。

他出演的銀幕處女作是《臨時寡婦》,而他擔當主演的第一部電影則是他並不看重的《The Yellow Ticket》。1930年諾爾·考伍德的《Private Lives》和1935年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則為奧利維爾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在後一部作品中,他與約翰·吉爾古德輪流扮演羅密歐與馬庫提歐這兩個角色。奧利維爾並不贊同吉爾古德表演莎劇的風格,但事實上吉爾古德的表演獲得了更多的好評,這令他相當惱怒。

他和吉爾古德之間的緊張關係在1940年達到定點,當時奧利維爾為了上演莎士比亞的四部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麥克白》和《李爾王》,向倫敦戲劇經理賓基·鮑蒙籌措資金,但是鮑蒙提出了附加條件,要求奧利維爾和吉爾古德輪流出演哈姆雷特/雷塔斯、奧賽羅/拉果、麥克白/麥克道夫、李爾/格羅切斯特這些角色,並且讓吉爾古德至少導演其中的一部,奧利維爾直截了當地拒絕了。

在1937到1938年期間,奧利維爾被利連·貝利斯邀請加入老維克劇院。剛開始他即飾演了羅密歐這個角色。其後他又扮演了哈姆雷特和拉果兩個角色,不過評論界給予了負面的評價;後來的麥克白這個角色也是毀譽參半。但通過對亨利五世、科里奧拉努斯(Coriolanus)和《第十二夜》中的托比·貝爾奇的完美詮釋,奧利維爾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到這個戲劇季結束之時,憑藉在老維克的迅速竄紅,他已成為英國莎劇演員中的佼佼者。

雖然此時奧利維爾一直忙於拍攝Alexander Korda的電影,但他依然對電影表現得不屑一顧,他覺得只有在舞台上才能找到真正的感覺。其後他攜保羅·捷納製作了他的第一步莎劇電影《皆大歡喜》,但是奧利維爾並不喜歡這部電影,認為莎士比亞的戲劇未能在銀幕上得到很好的詮釋。

費雯·麗

 
原圖鏈接 勞倫斯·奧利維爾 來源於搜狐

勞倫斯·奧利維爾在1936年的《The Mask of Virtue》中初次初次見到費雯·麗。在戲劇謝幕之後,奧利維爾向費雯·麗祝賀她的成功演出,兩人的友誼由此開始。在拍攝電影《英倫戰火》時,兩人扮演了一對戀人;而在戲外,兩人之間也被彼此吸引。待影片拍竣之時,奧利維爾和費雯·麗開始墜入愛河。

費雯·麗隨後在老維克劇院的戲劇季中出演了奧利維爾的《哈姆雷特》中的奧菲麗婭(Ophelia)一角。後來奧利維爾回憶當時費雯·麗在上台表演時能夠迅速地調整心緒。在沒有任何刺激下,她開始朝他歇斯底里地大喊大叫,隨後又馬上平靜下來,眼睛凝視着遠方。她的表演滴水不漏。而演出結束之後,她又回復原來的狀態,把表演時的情形忘得一乾二淨。這是奧利維爾第一次見到她的這種行為。

奧利維爾來到好萊塢拍攝電影《呼嘯山莊》,飾演其中的希思克里夫一角。費雯·麗不久之後亦來到好萊塢,一方面是為了陪伴奧利維爾,另一方面則是為了追求《亂世佳人》中的郝思嘉一角。奧利維爾發現拍攝《呼嘯山莊》的過程就像一場噩夢。但是這部電影卻成為他的轉折點,首先他的事業迎來了久違的成功,其次他對電影的看法也由此改變——過去,他一直堅持相較於戲劇,電影是一種劣等藝術。

拍攝過程中,影片的製片人塞繆爾·戈德溫對奧利維爾的誇張表演極其不滿,威脅要解僱他。而奧利維爾則堅持認為電影的女主角梅兒·奧勃朗是一個外行,當他把這個觀點告訴戈德溫時,古德溫提醒他奧勃朗才是影片中的明星,同時,她已經在美國家喻戶曉。奧利維爾被告知他並非絕對必要,並被要求對奧勃朗對些容忍。奧利維爾後來回憶說,當時古德溫的話語對他打擊沉重,但在多番考慮之後他認為戈德溫是正確的。他開始克制他的誇張的表演風格以適應電影工業,並在其後接受了這種較為溫和的表演風格。

這部電影取得了成功,奧利維爾的表演也廣受讚譽,並被提名為奧斯卡最佳男主角。費雯·麗則憑藉《亂世佳人》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這對戀人突然發現他們已成為世界範圍內的名人。他們想要結婚,但是費雯·麗的丈夫和奧利維爾的妻子都拒絕離婚。幾經周折,兩人才獲得自由之身,並於1940年8月31日喜結連理。

1940年,奧利維爾因在《蝴蝶夢》和《傲慢與偏見》中的出色演出獲得高度評價,他在美國的電影事業也隨着青雲直上。隨後,奧利維爾和費雯·麗在紐約聯袂上演了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這是一部豪華的製作,但遭遇了商業上的失敗。《紐約時報》的布魯克斯·阿特金森評論道:「雖然費雯·麗小姐和奧利維爾先生的都是俊俏的年輕人,但顯然他們無法演好各自的角色。」("Although Miss Leigh and Mr Olivier are handsome young people they hardly act their parts at all.")這對夫妻幾乎將他們的所有儲蓄都投資到這部製作中,本劇的失敗也引發了他們的經濟危機。

之後,他們一起拍攝了《漢密爾頓夫人》,奧利維爾飾演霍雷肖·納爾遜,費雯·麗飾演艾瑪·漢密爾頓。隨着英國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奧利維爾返回英國;而費雯·麗則在1944年被診斷患上了肺結核,不過經歷了幾周的住院治療之後,她看起來已經漸漸康復了。

1945年春,費雯·麗參加了《凱薩與克麗奧佩拉》的拍攝,這段期間她發現自己懷孕了。但是其後的流產卻令她意志極度消沉。面對奧利維爾,她會無故地攻擊他,直到倒伏在地抽泣不已。這是由精神抑鬱或情緒紊亂引起的諸多崩潰症狀中的一種。奧利維爾逐漸意識到這些症狀都將一一出現——在幾天的歇斯底里之後就是一段時間的意志消沉和精神崩潰,並且在這之後她對此毫無印象,不過也深深地感到窘迫和懊悔。

1947年,奧利維爾被授予爵士榮譽;1948年,他成為老維克劇院的導演之一。同年,他和費雯·麗前往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巡迴演出,為劇院籌措資金。在這趟長達6個月的旅途中,他出演了戲劇《理查三世》,並和費雯·麗一同出演了《醜聞學校》以及《The Skin of Our Teeth》。這趟巡迴演出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雖然費雯·麗仍深受失眠症的困擾,並被允許在生病時由替補演員代替她出演,她還是基本完成了她的任務,並吸引住了媒體的目光。劇院的成員後來憶及那時這對夫妻之間爆發了幾次爭吵,而其中最具戲劇性的一次發生在新西蘭的基督城。當時費雯·麗拒絕上台,奧利維爾摑了她一巴掌,費雯·麗則回敬了他一下,並在走上舞台的路上不停咒罵奧利維爾。

旅行結束之後,兩個人都已精疲力竭,相繼得病。奧利維爾告訴記者:「你或許不理解,但和你講話的正是兩具行屍走肉。」("You may not know it, but you are talking to a couple of walking corpses." )後來奧利維爾認為他正是在澳大利亞「失去了薇薇安」。

費雯·麗接着開始爭取倫敦西區劇院上演的田納西·威廉姆斯的《欲望號街車》中的布蘭奇·杜波依斯(Blanche DuBois)一角。威廉姆斯和本劇製作人Irene Mayer Selznick在看過她出演的《醜聞學校》和《安提戈涅》後,遂同意她的要求,並與奧利維爾簽訂合同,由他擔任導演。

1951年,費雯麗和奧利維爾出演了兩部關於克里奧帕特拉的戲劇——威廉·莎士比亞的《安東尼和克里奧帕特拉》和蕭伯納的《凱撒和克里奧帕特拉》,兩齣劇輪流上演,並獲得了評論界的好評。之後他們將這兩部製作搬到紐約演出,1952年時他們在紐約齊格菲劇院表演了一個演出季。

現在他們在此處獲得了評論界的肯定,不過Kenneth Tynan的評論卻暗示費雯·麗不過是一個演技平庸的美人而已,這令奧利維爾相當苦惱。Tynan的評論還引起了另外一場崩潰——一向害怕失敗而渴望成功的費雯·麗完全無視其他人的積極評價,唯獨對Tynan的評論耿耿於懷。

1953年,費雯·麗彼得·芬奇前往斯里蘭卡拍攝電影《象宮鴛劫》。電影剛剛開拍,費雯·麗即經歷了一次精神崩潰。派拉蒙只好請來伊麗莎白·泰勒頂替她的角色。奧利維爾陪同她回到了英國的家中,此時費雯·麗告訴他自己已經愛上了芬奇,並和他有了曖昧關係。她在幾個月內逐漸地康復了。也就是在這段時期,許多奧利維爾的朋友得知了費雯·麗的狀況。

大衛·尼文後來提及她那時已經變得「十分、十分瘋狂」("quite, quite mad")。諾伊爾·考爾德則在日記中表達了他的驚異——「從1948年起,情況已經愈來愈糟糕了」("things had been bad and getting worse since 1948 or thereabouts.")。

1953年,費雯·麗身體康復之後與奧利維爾一同參加了《游龍戲鳳》的演出。1955年,他倆在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STRATFORD-UPON-AVON)表演了一季的莎士比亞戲劇,包括《第十二夜》、《麥克白》和《Titus Andronicus》。他們的演出場場爆滿,並廣受讚譽。

此時,費雯·麗的身體狀況似乎已經日趨穩定。而正當她出演諾伊爾·考爾德的戲劇《South Sea Bubble》,並在其中擔當女主角時,她再次懷孕而退出該劇。幾周之後,她再次流產,有開始了一次歷時幾個月的精神抑鬱。

她和奧利維爾進行了一次為宣傳《Titus Andronicus》而進行的歐洲巡演,但整個旅程被費雯·麗與奧利維爾和劇團其他成員時常爆發的衝突破壞了。待他們回到倫敦,費雯·麗的前夫——仍對她具有相當影響力的雷·赫曼(Leigh Holman)也前來幫助奧利維爾安撫她。

1958年,鑑於婚姻即將走到盡頭,費雯·麗開始和Jack Merivale開始發展關係,後者了解費雯·麗的病情,並向奧利維爾保證他會照顧好她。她在1959年參演了諾伊爾·考爾德的喜劇《Look After Lulu》,並獲得了成功。當時《時代》評論她道:「美麗、冷艷而又是事事的焦點,她掌控着每一個場景。」("beautiful, delectably cool and matter of fact, she is mistress of every situation.")

1960年12月,費雯·麗和奧利維爾離婚,隨後奧利維爾娶了女演員Joan Plowright,並與後者生養了三個孩子。在他的回憶錄中他論及了這些年兩人之間的問題,並把癥結歸為費雯·麗的病況,他寫道「儘管她會莫名地發怒、歇斯底里,如同一個女巫婆,並且在後期愈演愈烈;但她依然保有着她特有的優雅——她能在所有人面前掩蓋自己的真實的精神狀況,除了我——在我面前,她不必費力去這麼做。」("Throughout her possession by that uncannily evil monster, manic depression, with its deadly ever-tightening spirals, she retained her own individual canniness – an ability to disguise her true mental condition from almost all except me, for whom she could hardly be expected to take the trouble.")

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奧利維爾希望加入了皇家海軍,但按照他之前的合同只能加入其他部隊。他不喜歡像查爾斯·勞頓塞德里克·哈德威克這樣只是舉辦慈善板球比賽來支持戰爭的演員。奧利維爾參加了飛行訓練,時長達到200多小時。經過兩年的服役,他晉升為英國皇家海軍志願後備隊的上尉,成為一名艦載機飛行員,但是從來沒有被徵調參與任何實戰任務。

1944年,奧利維爾和拉爾夫·理查森都服完了海軍的兵役,兩人着手組建一個新的「老維克」劇團,由約翰·布瑞爾擔任經理,開始了晚間的劇目輪演。開始時有三部輪演劇目:亨里克·艾斯本的《皮爾·金特》、蕭伯納的《Arms and the Man》和莎士比亞的《理查三世》(理查三世將成為奧利維爾的標誌性角色)。

劇團的演出如此受歡迎,以致最後劇目輪演擴展到5個戲劇季,直到1949年止。他們在1948年還到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做巡演,費雯·麗也參與了其中的《理查三世》、Richard Brinsley Sheridan的《醜聞學校》和Thornton Wilder的《The Skin of Our Teeth》的演出。

在新劇院的第二個戲劇季一開始,奧利維爾就分別在《亨利五世》的第一幕和第二幕中飾演Harry Hotspur和Justice Shallow,這在後來被看作英國古典戲劇表演的一個里程碑式的高度。但是魔法依舊在繼續,奧利維爾接着在一個晚上出演了索福克勒斯的《Oedipus》和謝里頓的《批評者》,從希臘悲劇一下轉為高雅喜劇(high comedy),此事一時成為傳奇。

此後,他又乘勝追擊,飾演了自己最喜歡的角色——《萬尼亞舅舅》中的阿斯特洛夫,大獲成功。Kenneth Tynan在他1950年出版的《He Who Plays the King》中寫道:「『老維克』現在正站在一個新的高度上,這是自歐文離開之後又一個難得一見的時刻,足以永載史冊;尤其令人驚異的是,英國人這種桂冠級的表演竟然出現在戰爭期間。」("The Old Vic was now at its height: the watershed had been reached and one of those rare moments in the theatre had arrived when drama paused, took stock of all that it had learnt since Irving, and then produced a monument in celebration. It is surprising when one considers it, that English acting should have reached up and seized a laurel crown in the middle of a war.")

1945年,奧利維爾和理查德森被ENSA授予榮譽海軍上尉軍銜,並為軍隊在歐洲做了為期6個月的巡迴演出,其間上演了《Arms and the Man》、《皮爾·金特》和《理查三世》。接着他們受邀前往法蘭西喜劇院作訪問演出,這是第一次一個外國劇團被邀請在法蘭西喜劇院演出。當奧利維爾回到倫敦時,許多人發現他發生了改變。而奧利維爾的唯一解釋是:「也許是我變老了吧。」

Michael Munn在其撰寫的一部關於奧利維爾的傳記中聲稱奧利維爾已被電影製片人、同時也是軍情五處特工的Alexander Korda招募成為一名安插在美國的特工,後者則是遵照溫斯頓·丘吉爾的命令這麼做的。

後來奧利維爾的好朋友大衛·尼文曾告訴Michael Munn;「當時對英國而言危險的是奧利維爾可能被指控為一名特工。而奧利維爾,他將存在被逮捕的危險;更糟糕的是,如果德國特工發現了拉里(奧利維爾)正在做什麼,我確信他們將會抓住他。」

莎劇三部曲

勞倫斯·奧利維爾因為電影獲得了世界性的聲譽,之後幾個投資商找到他,希望製作幾部由莎士比亞戲劇改編的電影。奧利維爾嘗試着導演了這幾部電影,於是,三部獲得極大成功的電影誕生了,分別是《亨利五世》、《哈姆雷特》和《理查三世》。

《亨利五世》

奧利維爾首次執導的電影是莎士比亞的《亨利五世》。起初,他並不自信能夠完成這個任務,轉而希望由威廉·惠勒卡羅爾·里德特倫斯·楊執導。本片在愛爾蘭拍攝,此地有與阿金考特戰場(the fields of Agincourt)相似的平原地形。

在拍攝一個戰爭場景時,一匹馬與奧利維爾正在操作的一台攝影機發生了衝撞。當時奧利維爾正通過監視器觀察拍攝情況,馬匹朝他衝去,隨後攝影機砸向了奧利維爾,割傷了他的嘴唇,留下的傷口在他其後的表演中可以清楚地看到。

儘管開始時奧利維爾並不情願,但電影依舊邀請媒體參與首映,並獲得了熱情的讚揚。這是第一部獲得巨大成功的莎劇改編電影,被認為擁有高度的藝術性。該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男演員的提名;但在奧利維爾看來,奧斯卡並不樂意把所有的獎項都授予一個外國人,所以他們給了他一個特殊榮譽獎。奧利維爾輕視這個獎項,認為只不過是一個搪塞之物罷了。

《哈姆雷特》

在前一部作品大獲成功之後,奧利維爾開始改編《哈姆雷特》。他在以往扮演哈姆雷特的次數要多過亨利五世,因而對於如何詮釋這個憂鬱的丹麥人也就駕輕就熟了。然而對於扮演哈姆雷特這個性格內向的角色他並不感到有多舒服,因為以表演而著稱的奧利維爾本身要外向許多。這部戲被規定不能超過153分鐘,結果導致奧利維爾刪減了莎士比亞劇本中近一半的內容。

因此他飽受純化論者(purists)的批評,其中批評最烈者為艾索爾·巴里摩爾。巴里摩爾將這部製作與她兄長1922年的舞台版的《哈姆雷特》做了比較,認為它幾乎已經到了對原作品肆意篡改的地步。頗具諷刺意味的是,艾索爾出席了當年的奧斯卡頒獎禮,並作為最佳影片獎的頒獎嘉賓,當她讀到獲獎者是《哈姆雷特》時,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她的震驚。

該片在英國和國外都獲得了評論的讚揚和票房的豐收,奧利維爾斬獲了1948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和最佳男主角獎。這是第一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英國影片。奧利維爾一生一共獲得了五次奧斯卡最佳男演員提名,而這則是他唯一的一次獲獎。他也成為了奧斯卡史上憑藉自導自演獲得獎項的第一人,直到1999年羅伯特·貝尼尼憑藉他自導自演的《美麗人生》獲得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外國影片,才得以重現此輝煌。

此外,奧利維爾也是奧斯卡史上因扮演莎劇中的角色而獲獎的唯一一人。但是他沒有獲得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未能實現在主要獎項上的橫掃。

《理查三世》

奧利維爾的第三部莎劇製作是由他自導自演的《理查三世》。亞歷山大·柯達在影片開拍之初就說服了奧利維爾重新飾演這個為他在40年代的老維克劇院獲得讚譽與喝彩的角色。這個角色被認為體現了奧利維爾最精湛的演技(只有1955年的舞台製作《麥克白》和電影《藝人》才能與之匹敵)。

在西班牙拍攝期間,一名弓箭手的箭誤中了奧利維爾的腳踝,導致他只能跛行。幸運的是,在電影的這一部分理查三世正好是一個跛子。

這部電影獲得了不錯的聲譽,但是在商業上卻是一部失敗之作。柯達將版權賣給了美國電視網NBC,因而《理查三世》成為第一部同時在影院和電視上放映的電影。該片在NBC上獲得了極高的收視率,因此有人推斷,通過電視觀看這部電影的人數將多於歷史上觀看舞台版《理查三世》的總人數。

《藝人》

自二戰之後,除了他的莎劇三部曲,勞倫斯·奧利維爾鮮有電影作品問世。

50年代後期,「憤怒的年青一代」影響漸大,英國戲劇也隨之發生了改變。約翰·奧斯伯恩——《Look Back in Anger》的作者,為奧利維爾寫了一部戲劇——《藝人》,主人公是一個叫Archie Rice的窮途末路的喜劇演員。該劇於1957年4月10日在皇家劇院(Royal Court)開演。奧利維爾後來說道:「我是Archie Rice勝於是哈姆雷特。」

在《藝人》的排練期間,奧利維爾遇見了來自多羅西·圖丁(Dorothy Tutin)的瓊安·布勞萊特,她在托尼·理查德森的皇家劇團1957年轉至皇宮劇院(the Palace Theatre)演出時飾演簡·萊斯(Jean Rice)。1960年,托尼·理查德森指導了根據該劇改編的電影,奧利維爾和布勞萊特在其中飾演了各自原先的角色。

後來,奧利維爾為了布勞萊特離開了費雯·麗,這個決定顯然讓他在後半生背負着沉重的罪惡感。奧利維爾與布勞萊特在1961年的聖帕特里克節(St. Patrick's Day)結婚。這次婚姻終於為他提供了一個穩定的家庭和快樂。

費雯·麗於1967年去世。

國家劇院

奧利維爾是國家劇院(National Theatre)的創建者之一。當位於南岸(South Bank)的新劇院還未建起之時,他就已經是位於「老維克」舊址的國家劇院的第一任藝術指導。當時——1963年10月,上演的是他的得意之作《哈姆雷特》。 在此期間,他一共出演了12部戲劇(並在其中的3部里分飾多角),執導了9部。然而,他在國家劇院的戲劇生涯卻突然間戛然而止了,在他看來,其間充滿了背叛和悲劇意味。

《奧賽羅》

為了飾演奧賽羅,奧利維爾經歷了一次脫胎換骨。他進行了廣泛的學習和舉重訓練——以達到威尼斯摩爾人的體形要求。據說當時奧利維爾為了練習摩爾人那深沉的嗓音,曾在牛群中大聲咆哮了一個小時。約翰·戴克斯特的這部1964年的舞台製作在翌年被搬上銀幕,並為奧利維爾贏得了他的第六次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提名。

《三姐妹》

奧利維爾執導的最後一部影片是1970年的《三姐妹》,本片根據安東·契訶夫的同名戲劇改編,早在1967年,奧利維爾就已經在國家劇院推出了該劇。根據奧利維爾的觀點,這是他執導過的最好的作品。本片由約翰·西雪爾協助執導。

此外,奧利維爾對於他在老維克的國家劇院扮演的角色最為喜歡的有以下幾個:由他自己製作的契訶夫的《萬尼亞舅舅》中的阿斯特洛夫——於1962年在「奇切斯特節日劇院」(Chichester Festival Theatre)首演;威廉·加斯基爾(William Gaskill)在1963年製作的喬治·法夸爾(George Farquhar)的戲劇《The Recruiting Officer》中的布雷曾船長;喬納森·米勒(Jonathan Miller)於1970年重新推出的莎劇《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以及尤金·奧尼爾(Eugene O'Neill)的戲劇《長晝入夜行》(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中的James Tyrone——該劇由Michael Blakemore於1971年12月製作。後兩齣劇都曾在英國和美國的廣播電視網上進行過播映。

在1973年佛朗哥·澤菲雷里製作的戲劇《Saturday, Sunday, Monday》中,奧利維爾飾演了一個令人難忘的滑稽的配角角色——安東尼奧,而他的妻子則擔當主演。

1974年3月21日,勞倫斯·奧利維爾最後一次走上舞台表演,飾演約翰·戴克斯特(John Dexter)製作的特雷弗·格里菲斯(Trevor Griffiths)的戲劇《The Party》中脾氣暴躁的格拉斯哥人John Tagg。

奧利維爾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奧利維爾劇院(The Olivier Theatre)的唯一一次登台亮相是在1976年10月25日舉行的的盛大的新國家劇院落成儀式上。

晚期演藝生涯

以獻身於藝術而聞名的勞倫斯·奧利維爾,在其事業晚期更是完全沉浸在工作當中,據說是為了轉移因為離開第二任妻子費雯·麗而產生的愧疚感。他在電影中亮相的頻率也日漸增多——相比於其早期所扮演的充滿羅曼蒂克氣息的男主角,現在他所扮演的多是一些性格古怪的角色——並憑藉三部電影1972年的《雙雄鬥智》(Sleuth)、1976年的《Marathon Man》和1978年的《納粹狂種》(The Boys from Brazil)獲得了三次奧斯卡提名。

在被迫辭去國家劇院的藝術指導一職後,他擔心如果他去世他的家庭在經濟上將難以為繼,於是出於賺錢的目的,開始頻繁地上電視、接拍電影。後來他坦言自己並沒有為大多數的稱讚而感到自豪,他說他知道自己在出演了1982年的電影《Inchon》中的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後曾被很多人看不起。

1967年,奧利維爾因患前列腺癌而進行了輻射治療,同年又因為肺炎而再次入院治療。在他的生命後期,他經受了多種病痛的折磨,包括支氣管炎、健忘症和胸膜炎。1974年,他被診斷患有慢性肌肉組織紊亂症,在接下來的一年中,幾乎瀕臨死亡邊緣,但是他還是頑強地活了下來。

1974年,奧利維爾在英國瑟姆茲電視台(UK Thames Television)製作的26集的關於二戰的紀錄片《戰爭的世界The World at War》中擔任解說。他對戰爭引起的浩劫的沉痛敘述為他贏來了「上帝之音」的美譽。

在生命中的最後十年裡,他在電視上飾演了三個偉大的角色。第一個是《故園風雨後》中費亞列家族的族長馬區曼侯爵(Lord Marchmain),而當該劇的最後一集——該集正好是以奧利維爾所扮演的角色為故事敘述中心——上映時,他已久臥病榻,即將去世。該劇由John Mortimer負責劇本改編,而在拍攝完該劇的第二年,奧利維爾又參演了根據John Mortimer自己的舞台劇《A Voyage Round My Father》改編的電視劇,他在其中飾演Clifford Mortimer——作者的父親、一位盲人律師。

1982年,在《仁川Inchon (film)》一片中飾演韓戰聯合國軍總司令道格拉斯·麥克阿瑟[6]。1983年,他扮演了一生中最後一個偉大的莎劇角色——李爾王。憑藉《A Voyage Round My Father》,奧利維爾獲得了又一個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提名,而《故園風雨後》和對李爾王的飾演則分別為他贏得了一個艾美獎最佳男配角和最佳男主角。

在擔任1985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頒獎嘉賓時,他還沒有報出提名影片就對着麥克風說出了最佳影片獎獲得者——《莫扎特傳》。他正變得日益健忘,健忘得忘記了首先提及提名影片。

野雁敢死隊 2》是勞倫斯·奧利維爾參演的最後幾部電影之一,當時他已經77歲。他扮演了這部《野雁敢死隊 2Wild Geese II》的續集中的魯道夫·赫斯一角。Francis Becket 所撰的奧利維爾的傳記中寫到魯道夫·赫斯的兒子 Wolf Rudiger Hess 曾說奧利維爾對他父親的詮釋「令人難以置信得準確」。

1988年,奧利維爾在他81歲高齡之際出演了他的銀幕謝幕之作——Derek Jarman的電影《戰爭安魂曲War Requiem》,在其中他飾演了一個雙腳殘疾的老兵。

1989年,勞倫斯·奧利維爾在英國蘇塞克斯郡西部的Steyning因癌症去世,享壽82歲。身後留下與第一任妻子生養的一個兒子以及和第三任妻子生養的三個孩子。他的遺體被火化,然後埋在倫敦西敏寺的詩人角——至今只有他和大衛·加里克兩名演員享有此殊榮。而在他的身旁,則埋葬着他在電影和戲劇中扮演過的一些角色,比如亨利五世、約翰·伯格因將軍John Burgoyne和空軍上將休道丁。

在奧利維爾死後15年,他再次出現在銀幕上——應用電腦技術,奧利維爾年輕時的一段影像被插入了2004年的電影《空軍上尉與明日世界Sky Captain and the World of Tomorrow》,「飾演」villain一角。

雙性戀傾向

奧利維爾死後,多本關於他的傳記相繼問世,其中不乏認為他是雙性戀者。

瓊安·布勞萊特曾經說過:「我一直憎惡那些叫囂我是導致拉里和費雯·麗婚姻破裂的罪魁禍首。在我之前,丹尼·凱(Danny Kaye)就已經和奧利維爾糾纏不清了。」在此她向傳記作家Donald Spoto暗示凱和奧利維爾是一對戀人。

而Terry Coleman所著的奧利維爾傳記中也提及了他與一個叫Henry Ainley的老演員有曖昧關係,依據是Ainley與奧利維爾之間的通信,不過這本書卻認為並沒有任何證據證明奧利維爾與凱之間有什麼說不清的關係。

奧利維爾的兒子塔昆認為這些觀點都是「不可原諒的垃圾」,並曾嘗試去阻止他們,這導致布勞萊特私下表示:「這個上過伊頓公學的孩子現在成了他的守護者了,不過他的心胸應該更寬闊一點。」

而在費雯·麗拍攝《欲望號街車》期間,David Niven發現費雯·麗的搭檔馬龍·白蘭度和奧利維爾在泳池之中接吻。「我轉身走開,朝裡頭的薇薇安走去。我確信當時她已經知道了這件事,但她並沒有提及。我也沒有。我想人生在世,對這種事也只能看開一點了。」 2006年8月,在一個電台節目《荒島唱片》(Desert Island Discs)中,布勞萊特回應了這個關於奧利維爾的話題:「如果一個人是天才,那麼他就不會是一個正常人。他就不會過一種正常人的生活。他的確有着種種怪異的行為。而面對這種情況,你只能束手旁觀,你得繼續你的工作、你對家庭應盡的職責。其他的事情都不重要了。」

榮譽

奧利維爾是奇切斯特節日劇院(Chichester Festival Theatre)(1962—1966)和大不列顛皇家國家劇院(the Royal National Theatre of Great Britain)(1962—1973)的創始導演,他因此獲得了爵士爵位。他在1947年6月12日獲冊封為下級勛位爵士(在英皇壽辰上);在1970年6月13日作為蘇塞克斯郡布萊頓市的奧利維爾男爵被授予終身貴族(life peer)榮譽(在女王的生日慶典上),成為第一位獲此殊榮的演員。

1981年,他被接納為功績勳章成員(Order of Merit)。奧倫斯·奧利維爾獎(Laurence Olivier Awards)是倫敦戲劇協會(The Society of London Theatre)於1984年創設用以紀念他的獎項。儘管他已成為一名爵士,並是電影界和戲劇界的著名人物,他仍然希望人們稱他為「拉里」(Larry),而不想聽到人們叫他「閣下」或「先生」。

評價

奧利維爾在舞台和銀幕上的演藝生涯長達60年,直到1989年去世為止,其間飾演了眾多的角色,從莎士比亞的奧賽羅和《第十二夜》中的托比·貝爾奇到《霹靂鑽》中的變態納粹牙醫克里斯蒂安·賽爾,範圍廣闊而多變。他扮演的戲劇角色超過120個,包括:理查三世、麥克白、羅密歐、哈姆雷特、萬尼亞舅舅和《藝人》中的阿奇·萊斯。

同時,他也出演了近60部電影,包括:威廉·惠勒的《呼嘯山莊》、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的《蝴蝶夢》、斯坦利·庫布里克的《斯巴達克斯》、奧托·普雷明格的《失蹤的邦尼》、理查德·阿滕伯勒的《多可愛的戰爭》、約瑟夫·L·曼凱維奇的《偵探》、約翰·施勒辛格的《霹靂鑽》、丹尼爾·皮特里的《貝絲》、戴斯蒙德·戴維斯的《世紀對神榜》和自導自演的《亨利五世》、《哈姆雷特》和《理查三世》。他還將由原班人馬出演的《奧賽羅》搬上銀幕。

此外,他亦出演了《月亮與六便士》、《亂世忠魂》、《威尼斯商人》、《朱門巧婦》、《李爾王》和《加百利》等電視劇。

1999年,在美國電影學會推出的「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男演員」榜單上,勞倫斯·奧利維爾位列第14位。

視頻1:勞倫斯·奧利弗版《哈姆雷特》

視頻2:勞倫斯·奧利弗主演電影《亨利五世》音樂片段

注釋及參考文獻

  1. 勞倫斯·奧利維爾 | 他的名字代表英國戲劇最高榮譽 2017年4月12日 - 傳奇人物,他就是著名的英國演員、導演勞倫斯·奧利維爾勳爵(又譯勞倫斯·奧利弗...並在電影版《皆大歡喜》中出演了奧蘭多一角,當時的勞倫斯作為莎劇演員已經聲名...
  2. 勞倫斯·奧利維爾,勞倫斯·奧利維爾主演的電視劇勞倫斯·奧利維爾... 主演: 勞倫斯·奧利維爾 導演: 勞倫斯·奧利弗 劇情: 這是一部真正拍出莎劇古典...2001皆大歡喜古裝版國語[大陸] 2006宮[韓劇] 2012東北往事之黑道風雲20年[大陸...
  3. Laurence Olivier_婷臭臭_新浪博客 勞倫斯·奧利維爾,奧利維爾男爵(Laurence Kerr Olivier, Baron Olivier, OM,1907...其後他攜保羅·捷納製作了他的第一步莎劇電影《皆大歡喜》,但是奧利維爾並不...
  4. 20世紀最偉大的英語演員勞倫斯·奧利維爾 2018年12月27日 - 勞倫斯·奧利維爾,完整的勞倫斯· 克爾奧利維爾,布萊頓的奧利維爾男爵,也叫(1947-70)勞倫斯·奧利維爾爵士,(1907年5月22日出生於英國薩里多爾金,於1989年7月11日在...
  5. 勞倫斯·奧利弗 (豆瓣) _豆瓣電影 勞倫斯·奧利弗簡介、圖片寫真、獲獎情況及電影作品一覽... 勞倫斯·奧利維爾,奧利維爾男爵(Laurence Kerr Olivier, Baron Olivier, OM,1907年5月22日-1989年7月11日...
  6. Laurence Olivier @ Classic Movie Favourites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