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劳动生产力

劳动生产力,生产力即社会生产力,也称"物质生产力",它是人类利用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是生产方式的一个方面。指人们用来生产物质资料的那些自然对象与自然力的关系,它表明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1]

劳动生产力

目录

定义

生产力狭义指再生生产力,即人类创造新财富的能力。从横向来看,生产力分为个人生产力、企业生产力、社会生产力;从纵向来看,生产力分为短期生产力、长期生产力;从层次来看,生产力分为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生产力是生产系统的功能,组成生产力系统的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社会文化制度体制环境--生产力系统的结构就是组成生产力系统的要素之间的关系。生产力系统的结构如果对称,生产力发展速度就快;生产力系统的结构如果不对称,生产力发展速度就慢。生产力系统结构的对称程度决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所以生产力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资源再生的结果,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生产力发展是增长向发展转化的中间环节。

释义

按照恩格斯的观点,从本原看,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古猿通过劳动转化为人产生劳动生产力,是生产力形成的标志和历史上的开始。所以,生产力就是人实际进行生产活动的能力,也是劳动产出的能力,是具体劳动的生产力。生产力的表现是生产中的主体行为以及这些行为的结果的存在,即劳动产物。按主体性质的不同,生产力可分为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2]

在科学研究活动中,生产力的研究是分两块进行的。一是工艺学对生产的物质内容的研究,把握物质世界的物质运动以及人本身的生理运动及其实践模式。这就是以生产力实践科学为依托的各门自然学科。二是生产力理论科学。后者对生产力运动方式和运动构造进行研究。这一方面的工作内容是多学科的交叉渗透的结果,如涉及地理学、文化学、考古学,因此不独是自然科学,而同时囊括了社会科学的一些基础领域。

起源发展

原始社会的生产力表现在动物的采集或狩猎,劳动产出了采集或狩猎所得来的劳动成果,使动物生存了下来,锻炼了动物的身体和协作能力,这些都是原始社会时期的动物劳动具备所价值产出的能力。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二十一世纪的劳动行为,是不是生产力的表现和具不具备生产力本身的意义,在于人类的劳动所产出的能不能体现出人类存在的本身意义和价值。就其生产力,也就在劳动产出价值的能力之内。未来社会的生产力,依然脱离不了劳动产出价值的能力的范畴。而其他动物多数保持着原始社会的形态,只有像蚂蚁之类的动物的生产力达到人类的古代水平,蚂蚁们已经学会了耕种和养殖。

构成要素

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具有一定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它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基础。此外人类运用各类专业科学工程技术,制造和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品,满足自身生存和生活的能力。

生产力中还包含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科学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对于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性质

生产力不但具有纵向性,还要具有横向性。

原始社会形态以来,劳动者和劳动对象几乎没有发生本质的变革(劳动者还没有完全和动物脱离开来,劳动对象还是水、土地和植物),唯有劳动工具发生了石器、铜器、铁器、机器、电器,五种"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石器、铜器、铁器可以根据制造工具的材料进行判断;机器是用机械能做功的装置;电器是用电磁能做功的装置。成熟的石器生产力决定原始社会形态;成熟的铜器生产力决定奴隶社会形态;成熟的铁器生产力决定封建社会形态;成熟的机器生产力决定资本社会形态;成熟的电器生产力决定共产社会形态。

相关概念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也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关系。在生产的物质关系里,个体间、群体与自然环境以及和社会的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内容。动物本身与生产力的关系是复杂的。一般而言,人造就自己的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最终生产关系也由人类自己造就。无论是什么样的社会,有什么样的生产能力就有什么样的物质生产的关系和生活关系。生产力现象的发生是历史的、社会的进化结构,如同生物进化一样,是渐渐演变和累积发展起来的。

决定某一社会形式发展进程的,是劳动者本身的能力素质。反过来说,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就是人的劳动能力的欠缺。

生产力是对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概括和总体规范。最终体现于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自身素质全面发展提高的个体,这是生产力的意义,也是生产力的目的。

生产关系的发展

人类历史上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原始共产主义的、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5种生产关系。作为共产主义生产关系低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生产关系,具有巨大的优越性,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它将逐渐成长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概念在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所决定、不依意识为转移的物质的社会关系,它决定着思想的社会关系,即通过意识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中国理论界对生产关系包括的内容存在不同看法。

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动物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方式三项内容。

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调整统治政治的核心是调整生产关系,从内容上看,调整生产关系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1)调整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主要是改革土地政策。

(2)调整产品分配形式,即改革赋税制度。

(3)调整个体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整顿吏治,调整对人民的统治,加强军队建设等。

而其他动物多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没有什么变化。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

两极世界理论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综合运用唯物辩证法、地缘经济、地缘政治和社会形态学视角研究分析世界历史结构基础上认为,从两极世界进程的总体上看,自然实践(生产力)的先进性程度决定了社会实践(生产关系)的统一范围;从每代进程及每代进程内部宏观的整合上看,东西方在社会实践上和自然实践上呈交互促进关系;从每代进程内部整合的微观机制上看,一国的社会实践变革和自然实践变革要受到每代两极世界秩序的大格局决定;社会实践越来越先进,社会实践差别越来越小直到社会实践消亡;自然实践越来越先进,自然实践差别越来越小;两极进程中间环节越来越少,周期越来越短,地理上越来越整合;秩序断裂带条数越来越少,断裂层次越来越低,断裂带逐渐长合。

协作活动

人们的生产活动指的是劳动者使用原材料和工具创造出产品的过程。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付出就是劳动。也就是说,劳动力是生产不可或缺的要素。在诸多马克思主义教材中,生产力是这样定义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跟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相结合而形成的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叫做生产力。"对于其他动物也是如此。可见,我们至少可以看出:一方面生产力是指能力,这恐怕是没有争议的;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定义强调的是生产活动过程,这也是很容易看出来的。可是,人们不由自主想到:生产目的或者说生产结果是什么呢?生产目的就是为了创造物质资料,同时人类创造财富。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征服、改造自然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物质资料和财富,也就是说,不能用的通过征服和改造可以利用了,没用的通过征服和改造可以制造出来,制造出来的产品为我们服务。例如:山林里的树离我们居住地点有一定距离,也就是说不能利用。如果我们将树林砍伐运输回来,那么就可以说将树林制造出木材创造了财富;如果我们将木材加工成了家具,那么就可以说制造出了家具创造了财富。可见,征服、改造自然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财富,而征服、改造自然的过程就是创造财富的过程。总之,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财富。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