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高。

劳动生产率

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或效率。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

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根据产品的价值量指标计算的平均每一个从业人员在单位时间内的产品生产量。是考核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目前我国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是将工业企业的工业增加值除以同一时期全部从业人员的平均人数来计算的。计算公式为: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劳动生产率 [1]

外文名 Labor productivity

影响因素 社会生产力、个别劳动生产发展 [2]

分类 2种

提出人 卡尔·马克思

出处 《资本论》

分类

按范围分

劳动生产率按其计算的范围可分为: (1)个别劳动生产率。包括个人劳动生产率和企业劳动生产率。前者按个别劳动者的劳动耗费来计算;后者按个别企业的劳动耗费来计算。 (2)社会劳动生产率。是以全社会为单位来计算单位产品所耗费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量。社会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全社会范围内生产先进和落后的根本尺度。

个别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量就低于社会必要劳动量;反之,则高于社会必要劳动量。劳动生产率同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量成正比,即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量越多;而同单位产品所包含的劳动量成反比,即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产品包含的劳动量越大。

按条件分

劳动生产率按其决定的条件可分为:

(1)劳动的社会生产率,是指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所决定的生产率。

(2)劳动的自然生产率,是指由劳动的自然条件所决定的生产率。

马克思说:"在农业中(采矿业中也一样),问题不只是劳动的社会生产率,而且还有由劳动的自然条件决定的劳动自然生产率"。由于劳动的自然生产率不同,同量劳动会生产出较多或较少的产品或使用价值。这种差额,在商品生产条件下会形成级差收入,在土地私有制下则会形成级差地租。

按不同人员范围分

劳动生产率按按不同人员的范围计算,可分为:

(1)按全部职工计算:就是全员劳动生产率。

(2)按生产工人计算:就是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

生产的产品量能用产品实物产量和标准实物产量、生产工作量与产品价值量(总产值、净产值等)等指标计算。

计算方法

劳动生产率=工业总产值/全部职工平均人数;也就是求每个单个的职工在一定劳动时间内对工业产值的贡献是多少。工业增加值是一定时期内工业的产值与此前的产值之差,也就是是工业总产值较之前的增加额,工业增加值/全部职工平均人数,所得到的是每个单个职工在一定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价值比之前提高了多少。它反映的增加额,而并非单个职工全部的产值。

影响因素

劳动生产率的状况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具体说,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生产中的各种经济和技术因素:

①劳动者平均熟练程度。劳动者平均熟练程度越高,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劳动者平均熟练程度不仅指劳动实际操作技术,而且也包括劳动者接受新生产技术手段,适应新工艺流程的能力。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科学技术越发展,其成果运用于生产越普遍,就越能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③劳动组织和生产管理等的好坏,对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有重大作用。

④生产资料的规模与效能,对劳动生产率有决定性作用。主要指劳动工具有效使用程度,对原材料和动力燃料等利用程度。

⑤自然条件。包括对自然资源和自然力的利用程度,都会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特别是农业和采矿业的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是上述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参考资料:《政治经济学》)

如何提高

对理论的解释

劳动生产率涉及部门劳动生产率和部门劳动力配置结构两个因素,其增长可分解为以下3个部分。(1)纯生产率效应(pure productivity effect)。该效应表示以基期产出或投入为权数的行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即按照基期产出或投入权重,计算行业劳动生产率增加率的加权平均值。之所以称为"纯生产率效应",是因为它测度了在产出或投入份额不变时各行业劳动生产率增加的平均值。

(2)鲍默效应(Baumol effect)。该效应表示在考察期间内各行业劳动生产率和行业权重变动间的相互影响对整体劳动生产率的作用效果。之所以称为"鲍默效应",是因为鲍默在其不平衡增长理论中阐述了产出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产出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增长正相关。

(3)丹尼森效应(Denison effect)。该效应表示考察期内因为要素流动或投人权重差异所引起的生产率变动,即不同行业间劳动再分配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之所以称为"丹尼森效应",是因为丹尼森认为,劳动力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转移也会提高整体劳动生产率。

上述思想可以用数学公式来表示。用Xt表示t时期的GDP;St表示t时期的劳动投入,则劳动生产率为:At=Xt/St。考虑劳动配置结构的劳动生产率为:At=∑i Aitωit,其中ωit表示第i个行业劳动投入占全部劳动的比重。

如果令Rit=Ait/At表示第i个行业与整体劳动生产率的相对量,g(A()表示2时期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则:

如果是小的平滑时间序列,则sit≈mit=Xit/Xt。k是代表基期,于是:

上式右边第一项将各行业劳动占比始终固定为基期(mik),只测度劳动生产率因各行业劳动生产率变化(g(Ait))而变化的程度,因此是纯生产率效应;第二项测度了行业劳动占比变化(mit-mik)和劳动生产率变化(g(Ait))交互作用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度,因此是的默效应;第三项不考虑各行业劳动生产率变化(g(Ait)),只考虑各行业劳动力配置结构变化(△ωit)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此是丹尼森效应。由此可得:

判断一:任何经济体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是由部门劳动生产率变化、部门劳动力配置结构变化以及上述两种变化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对劳动生产率的解析必须从这3个方面进行。

判断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不同部门或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度较大,因此部门或行业之间的劳动力配置结构的变化,将与各行业劳动生产率提升一样,对劳动生产率发挥重要作用。

判断三:各行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主要是依靠迂回生产程度加深和中间产品使用数量增加而实现的,这种分工演进可以用劳均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入来度量,即通过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或技术进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判断四:发展中国家通过劳动力结构转变来提高劳动生产率,需要劳动力供给与行业需求相对接,这需要有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劳动力市场,以使低生产率部门的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到高生产率部门。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还可以用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推动的生产资料的相对量来表示。它同一定量劳动所推动的生产资料量成正比,而同推动一定量生产资料所必需的劳动量成反比。马克思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正是在于:活劳动的份额减少,过去劳动的份额增加。

但结果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总量减少,因而,所减少的活劳动要大于所增加的过去劳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90页)。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活劳动的节约。因此,在商品生产条件下,劳动生产率同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而同单位产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

美国管理大师杜拉克先生对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问题的观点如下三方面:

(1)清晰的定义任务:这个观点很好理解。每一个活动、项目都有一个目标,可解决"干什么"这一问题。

(2)专注于所定义的任务:字面理解是"专心一致的完成任务"。

延伸理解为:资源投入--产出的过程中,工作可分为有效工作和无效工作。"专注"是指增加有效工作的比重。那么每个人都应关注自己的任务,拧螺钉的只专注于拧螺钉,上车轮的专注于上车轮。这样流水线生产作业方式的产生就有了理论的依据。日本很关注作业时间的研究,其目的就是增加有效工作的比重。不论是对作业动作,机器排列方式的研究其目的是一样的。可见专注任务是很有其研究广度和深度的。

(3)正确合理的评价任务:这个观点很重要。

评价任务的尺度选择不当,就不能表明正确的价值观念,其后果是完成任务的人积极性的消退,误导群体的认知观念。很多企业都存在(产量--质量)的通病一样。企业有产量指标,当然也有质量指标。在生产中产量压力相当大时,假如有二班生产,其中一班产量指标完成而质量指标未完成;另一班产量指标未完成而质量指标完成。

这是的评价任务的标准就很关键。我见到的企业中绝大多数认为完成产量指标的班次工作效果相比另一班的好。那么这种评价标准所产生的影响就可想而知了。只有正确和合理的评价标准,才能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激发群体的内在动力,从而提高工作效果和效率。

从人力资源着手

(1)对人力资源的经济投入

(2)对人员的合理组织和配置

(3)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

(4)进行人员激励

(5)进行企业文化建设

编辑本段意义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有着不同的情况和意义。在资本主义制度之下,各个资本家为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竞相采用新技术,以提高其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个别价值,以便取得超额剩余价值;各个资本家竞相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结果,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这种发展是有限制,因为资本家只有在增加剩余价值限度内才会采用新技术,否则他宁愿维持现状,甚至阻碍新技术的应用。同时,劳动生产率提高,对资本家来说,是进行资本积累一个重要因素,对劳动者来说,则是造成失业,这就加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以及由此而产生周期性经济危机,使社会生产力遭到破坏。

资本主义制度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各个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竞相采用新的技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以取得超额剩余价值;各个资本家竞相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这种发展是有限制的,因为资本家只有在增加剩余价值的限度内才会采用新技术,否则他宁愿维持现状,甚至阻碍新技术的应用。同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资本家来说,是进行资本积累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劳动者来说,则会造成失业,这就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以及由此而产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使社会生产力遭到破坏。

社会主义制度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消灭了剥削和压迫,劳动者成了生产资料的主人,可以充分发挥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对社会主义来说,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极其重大意义。列宁说:"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最重要最主要东西。

资本主义造成在农奴制度下所没有过的劳动生产率。资本主义能被彻底战胜,而且一定会被彻底战胜,因为社会主义能造成新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列宁全集》第29卷,第388页)。只有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才能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并为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创造必要条件。

决定因素

劳动生产率的状况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具体说,决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①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越高,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不仅指劳动实际操作技术,而且也包括劳动者接受新的生产技术手段,适应新的工艺流程的能力。②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

科学技术越是发展,而且越是被广泛地运用于生产过程,劳动生产率也就越高。③生产过程的组织和管理。主要包括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分工、协作和劳动组合,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工艺规程和经济管理方式。④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主要指劳动工具有效使用的程度,对原材料和动力燃料等利用的程度。⑤自然条件。主要包括与社会生产有关的地质状态、资源分布、矿产品位、气候条件和土壤肥沃程度等。

劳动生产率分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在个别劳动生产率中,按个别劳动者的劳动效率计算的劳动生产率是个人劳动生产率;按个别企业的劳动效率计算的劳动生产率是企业劳动生产率。以全社会的平均劳动效率计算的劳动生产率是社会劳动生产率。

社会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全社会范围内生产先进和落后的根本尺度。个别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量就低于社会必要劳动量;反之,则高于社会必要劳动量。劳动生产率同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量成正比,即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量越多;而同单位产品所包含的劳动量成反比,即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产品包含的劳动量越大。

劳动量的耗费可以按不同人员的范围计算,如按全部职工计算,就是全员劳动生产率,按生产工人计算,就是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生产的产品量可以用产品实物产量、标准实物产量、生产工作量和产品价值量(总产值、净产值等)等指标计算。

我国相关研究

提高中国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从历史纵向比较,改革开放对中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中国2011年的劳动生产率是1980年的8倍,按照平价购买力计算,2010年的中国实际劳动生产率也比1990年增长1倍以上。

但横向比较的结果是,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不仅比发达国家要落后数十年,甚至比不上拉美以及印度、泰国和摩洛哥等国家。9月26日,安永发布的《势在必行:提高中国生产率》报告称,中国企业亟需提高生产率以保持盈利增长,提高生产率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报告称以资本驱动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而提高生产率将是释放中国经济潜力的关键所在。

中国科学院曾发布多份报告认为,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美国的1/12,日本的1/11。

中国劳动生产率的滞后状况,不仅深刻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即中国经济的实际发展质量水平远非表面数据显示的那样高,实际存在很大的泡沫因素,而且因其所衍生的问题,已经对中国经济基本面产生了重大影响,自2010年底以来中国经济持续性地增长放缓势头,就是其突出表征之一。

劳动生产率水平的低下,对中国可能是极其不利,使中国原有的廉价劳动力充足和低附加值工业生产繁盛推动经济低效、规模性增长的阶段性优势丧失殆尽,却无更富有竞争力的劳动力和高附加值产业持续促进经济稳定、高效增长。

未来中国的适龄劳动力人口将显著减少,而随着中国通货膨胀水平的上升,劳动力价格近些年来也在不断上涨,因此,中国将不得不面对适龄劳动力人口减少和劳动力成本增加的双重负面结果,由此将导致经济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劳动生产率提高,关键还要靠劳动力,也就是人的因素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

过去的失误是,过于注重数量增长而忽视了质量提升,过度使用廉价劳动力和依赖政府投资推动经济规模增长而忽视了劳动力生产技能和知识水平的培养,导致经济虽然获得了表面的繁荣和发展,却并未同步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各种矛盾和问题集聚到一个临界点以后,经济发展必然会遭遇难关,出现增速放缓的局面,如不进行有效改革,将使经济长期陷入低增长,甚至会使增长停滞。

中国经济增长势头放缓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毫无疑问,劳动生产率低下是其核心因素之一。在中国劳动生产率低下的现象以及可能引起的不良后果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是,中国经济没有全面和彻底地贯彻市场经济法则,在权力干预下呈现出结构性扭曲的格局,一方面是经济高速增长的繁华景象,一方面是掩藏在这堆繁华下的泡沫和低效,包括劳动生产率的低下、高附加值产业未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扩张性的政府投资的泛滥等等。

市场经济的自由属性和权力的干预,是当前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基本矛盾之一。权力对经济的干预,主要还是依靠行政资源主导下的经济手段的综合运用,比如财政、税收、金融政策等,但更为恶性的权力干预形式则是政府官员通过行政命令直接介入经济运行的具体环节,比如通过权力寻租使得政府招投标行为虚化、弱化。

除了为国家、为事业的崇高信念之外,主导官员的还有两种思维方式,其一表现为一切围绕政绩转,透过促进经济发展带动个人发展;其二表现为权力寻租。政绩思维决定了他们将经济的量的增长放在了地方发展的头等位置,千方百计引进项目,吸引投资,千方百计聚集资金,加大投资,总而言之,就是为官一任,促进增长,好打开个人升迁的方便之门。

在政绩思维下,他们会倾向于发展短平快的项目,发展立竿见影的项目,比如房地产业、低附加值加工业以及化工、煤炭等重型工业。这些行业都轻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不重视劳动力技能的提升,同时,由于官员们的精力过于投入到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项目。

因此具有长远意义和战略价值的教育和科技就难以获得与其作用相称的地位,劳动力的知识和技能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提高,久而久之,无论是劳动力因素,科技因素,还是产业布局因素,都无从对提高劳动生产率作出积极的、有效的贡献。

权力包办了市场运行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且由于产生机制的不够民主、内部制衡性因素不足以及外部监督因素的匮乏,导致其难以得到有效的制约而绝对化,因此对市场经济的损害,对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往往是致命性的。在权力寻租思维下,本来都是可以用来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重要资金被挪用。

只有通过改革的办法,致力于改变权力主导和过度干预经济的局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经济运行中的支配性作用,才能解决中国劳动生产率低下的问题。同时,从权力的产生机制、内部制衡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入手,为其越轨和滥用筑起防范和惩戒的堤坝,也是真正让前面所提改革得到彻底进行的必要条件。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