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君展
勞君展(1900年~1976年1月3日),女,原名啟榮,湖南省長沙縣人,1900年出生於一個官宦世家,九三學社創始人之一 。 [1]
勞君展 | |
---|---|
九三學社創始人之一 | |
出生 |
1900年 湖南省長沙縣 |
逝世 | 1976年1月3日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教授 |
目錄
生平
青年時代就讀於長沙周南女校。
五四運動期間,任長沙學聯宣傳部長,創辦《女界鍾》雜誌,加入毛澤東創建的新民學會。
1919年秋考入上海東南大學。同年底,赴法國勤工儉學,入里昂大學專攻數學。
1921年初,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到歐洲考察學習,將同行的女學生勞君展(啟榮)等介紹給先期赴法勤工儉學的許德珩,希望許德珩為她們補習法文 。
1924年暑假,獲得里昂大學碩士學位,進入巴黎大學,跟從居里夫人學習鐳學 。
1925年4月16日在巴黎中國飯館舉行了簡樸的婚禮 。徐悲鴻、劉半農等34人到會祝賀,蔡元培題贈賀詞:"愛心同結,互助互利。學術事業,勤奮不已"。
婚後,工作於居里夫人的鐳研究所,成為其親密助手 。
1926年畢業於巴黎大學 。
1927年回國後,任武漢大學數學系教授。不久,蔣汪合流,她和丈夫顛沛流離於上海、廣州、北平等地,先後任教於廣州中山大學、上海暨南大學、北京大學、北平女子文理學院。
教學之餘,曾翻譯出版《積分學綱要》,與嚴濟慈合譯《法國高等數學大綱》等著作。
1932年底,國民黨特務在北京大學逮捕進步師生,她動員著名記者薩空了寫文章揭露國民黨反動罪行,又請宋慶齡、蔡元培、魯迅等知名人士多方奔走營救,使許德珩、侯外廬等進步師生獲釋出獄 。
1936年參加北平文化界救國會 。
1945年參與籌備成立九三學社 。1945年毛澤東赴重慶談判期間,分別會見了許德珩、勞君展和梁希、潘菽、金善寶、涂長望等九三學社先賢,鼓勵他們把"民主科學座談會"搞成一個永久性政治組織 。
1945年9月3日,日本向盟國簽定降書,為紀念世界民主力量擊敗法西斯,許德珩夫婦與朋友們在重慶青年大廈舉行慶祝大會,並決定將民主與科學座談會改為九三座談會,後又改為九三學社。
1946年5月4日,九三學社成立大會在青年大廈召開,重慶《新華日報》發表了九三學社緣起、宣言及主張等 。
1947年5、6月間,勞君展與學生一起積極投身到"反內戰、反飢餓、反迫害"的學生運動中去,終被解聘 。
1949年3月25日,許德珩夫婦侍立於西苑機場,歡迎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共領導進入北平城 。這天晚上,被邀參加毛澤東主席在頤和園樂壽堂舉辦的宴會,開懷暢談,一直到第二天清早 。
建國後,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教育部參事,九三學社第二屆中央理事、第三至五屆中央常委、北京市分社副主任委員。是第二至四屆全國政協委員。著有《微積分教程》。
1976年1月3日,因病逝世,享年七十六歲 。
家庭
著名科學家居里夫人,以她輝煌的成就和忘我的獻身精神,博得全世界的尊崇.仰慕她名望的人很多,而她親自培養的學生很少。她唯一的中國籍女學生名叫勞君展。
勞君展1900年舊曆9月14日出生在長沙顯赫的富貴之家,祖父勞崇光曾任兩廣總督,父親是很有才學的名士,兄長也很受社會上尊敬。
君展原名啟榮,自幼好學,熟讀古書,她是家中的寵兒。
在當時的社會,她的人生道路自然可以作千金小姐,當闊太太,進入權貴富豪之家,享受一個女人需要的一切,但她蔑視財富和權勢,從不追求個人享受,以自己的智慧選擇了人生道路的起點。
1918年她考入湖南周南女中。這是一所私立學校,由社會名流朱劍凡先生創立。朱先生系湖南人,是明朝皇族的後裔,為愛國志士。
他曾留學日本,深感中國婦女受封建壓迫毫無社會地位,他宣揚新思想,鼓勵獨立思考,支持婦女解放運動,在社會上引起強烈的反響。
勞君展和蔡暢是周南女中第一班的學生,她們很快成為知心朋友,經常在一起談論有關國家前途的話題。五·四運動在湖南燃起烈火,周南女中成為進步青年的先鋒隊,
主要成就
貢獻
1935年一二九運動爆發後,她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任中共組建的北平婦女救國會委員。在中共地下組織的領導下,她不顧個人安危,全力支持並積極參加革命活動。
她的家是中共中央北方局領導人彭真、楊秀峰、徐冰等經常召集重要會議的場所。每當在她家開會,她都精心籌劃安排,以保安全。
當她得知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後物資奇缺,特別是因缺乏計時懷表而不利於指揮作戰的情況,即將僅有的積蓄全部拿出,購買鋼筆、懷表、布鞋及其他物品,交中共北方局負責人徐冰轉送延安。
對此義舉,毛澤東曾親自致信感謝說:"為驅逐日本帝國主義而奮鬥","我們與你們之間,精神上是完全一致的"。
抗日戰爭爆發後,她參加了全國各黨派婦女代表大會,後赴重慶開展抗日活動。1944年,她參加了由高級知識分子組織的民主科學座談會,經常聚會討論時局和實現全民抗戰的對策。
1945年毛澤東赴重慶與國民黨談判時,曾邀請她與丈夫許德珩到紅岩嘴八路軍辦事處共進午餐。老友相逢,敘談頗多。
告別時,她不無憂慮地說:"重慶氣候不好,山城不可久留,早作歸計為好。"
為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共高層領導的安全計,她奔波於各大專院校間,在高級知識分子中廣泛開展工作,爭取他們對中共代表團的同情與支持。
抗戰勝利後,她和丈夫聯絡文化教育界知名人士,發起成立九三學社,是該社創始人之一。
後任國立女子師範學院院長,積極支持和參加反內戰、反飢餓、反迫害運動。
榮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她歷任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教授,高教部研究員,教育部參事。
她是北京市人大代表、市政協常委,九三學社第三至五屆中央委員會常委,全國婦聯執委,全國政協第二至四屆委員,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做了許多工作。
1976年1月3日在北京病逝,終年7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