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宋鄉
勐宋鄉隸屬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位置在勐海縣東部,東與景洪市交界,南鄰格朗和哈尼族鄉,西與勐海鎮相連,北接勐阿鎮,東北連勐往鄉。勐宋鄉距縣城23千米。行政區域總面積493.70平方千米。 截至2019年末,勐宋鄉戶籍人口為24088人。
1958年3月,新設勐宋區;同年12月及文化大革命期間曾改為公社建制。1984年,恢復勐宋區。1987年10月,撤區建勐宋鄉。截至2020年6月,勐宋鄉轄9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距曼邁路1號。
2019年,勐宋鄉有工業企業25個,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個。[1]
目錄
綜述
勐宋,系傣語地名,意為高山上的平壩。勐海縣轄鄉。勐宋鄉位於勐海縣東部。東與景洪市毗鄰,南接格朗河鄉,北與勐阿鄉相連,西南為勐海鎮。境內水系均為瀾滄江水系,主要河流有南本河、蚌岡河。境內水利資源豐富,有大小河流21條,小型水庫3座,總庫容323萬立方米,壩塘3座,總庫容16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747公頃。野生動物獸類有野象、野牛、虎、豹、熊、野豬等,蛇類有紅脖子蛇、青竹蛇、稱稈蛇等,禽類有畫眉、布穀鳥、八哥、斑鳩、喜鵲等。植物品種豐富,有棟樹、水冬瓜樹、山桂花、紅椿、白椿、砂仁、龍血樹、野薑、檳榔等。地質構造複雜,主要岩石為黑雲母、花岡岩,分布有少量鐵礦。
勐宋鄉位於勐海縣東部偏北,地處東經100°24′48"~100°40′25",北緯21°56′54"~22°16′59"之間。東與景洪市毗鄰,南接格朗和鄉,北與勐阿鎮相連,西南接勐海鎮,東西相距42公里,南北相距48公里。鄉政府駐地海拔1220米,距縣城23公里,距景洪39公里。地處橫斷山脈南緣地段,山壩相間,以山為主,東西寬、南北長,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境內的山脈大體為南北走向,最高點在西部的滑竹梁子,海拔2429.5米(為全州最高點);最低點在東南部的回令河與流沙河交匯處,海拔772米。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山峰共10座,即:滑竹梁子(2429.5米)、老苗地(2245米)、馬鹿洞大梁子(2226米)、納卡山(2185米)、曼西良後山(2104米)、隔界山(2082米)、南本河後山(2078米)、曼呂大山(2076米)、納光梁子(2020米)、扎黑地頭(2004米)。境內植物品種豐富,有棟樹、水冬瓜樹、山桂花、紅椿、白椿、砂仁、龍血樹、野薑、檳榔等。地質構造複雜,主要岩石有黑雲母、花崗岩,分布有少量鐵礦。
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5~18℃,年降雨量1400毫米以上,雨季多集中在5~10月。霜期短,年平均有霜日20天,年日照量1782~2023小時。壩區適宜水稻、甘蔗生長;山區適宜旱稻、玉米、茶葉、雲麻等旱地作物和林木生長。全鄉有土地面積49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0.45萬畝,其中:水田2.47萬畝,旱地7.95萬畝,農業人口人均占有耕地4.65畝。
人口民族
2016年全鄉總人口數為5370戶23551人,其中:男12164人,女11387人;農業人口4998戶22775人,勞動力14400人。境內主要居住着哈尼、傣、拉祜、布朗、漢等民族,少數民族人口20611人,占全鄉總人口數的87.52%,其中:哈尼族7653人,占32.5%;傣族6131人,占26.03%;拉祜族4840人,占20.55%;布朗族1947人,占8.27%,漢族2940人,占12.48%。轄區人口密度為47人/平方公里,出生人口232人,出生率為9.89‰;死亡138人,死亡率達5.88‰;人口自然增長率達4.01‰。[2]
歷史
原為車裡地,1913年為普思沿邊行政總局第一區行政分局(車裡)轄區。 1927年設縣後,於1930年設南本鄉,隸車裡縣,1950年解放後建立區人民政府,稱務本區,隸車裡縣。1953年成立版納勐海,由車裡劃歸版納勐海,1958年3月新設勐宋區。1969年更名為東方紅公社。1973年改稱勐宋公社, 1984年復稱勐宋區,1987年改為勐宋鄉。
地理位置
勐宋鄉位於勐海縣東部,處於東經100°24′48″-100°40′25″;北緯21°5 6′5 4″一2 2°16 ′5 9″之間。東與景洪市毗鄰,南接格朗河鄉,北與勐阿鄉相連,西南為勐海鎮。鄉政府距縣城23公里,距景洪39公里。全鄉轄9個村委會,111個自然村,102個村民小組。共4781戶21467人,其中農業戶數4517戶,占全鄉戶數的94.7%;農業人口20874人占全鄉人口的97.2%。
資源環境
原始森林全鄉土地總面積為493平方公里,常用耕地面積49391畝,其中:水田20177畝,輪歇地25572畝;農業人口人均占有耕地2.4畝。全鄉共有集體公益林72片16941.8公頃,森林覆蓋率達38.94%;全鄉山壩相間,以山為主。地處橫斷山脈的南緣地段,山高谷深,河谷交錯。地形特點是東西寬、南北長,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境內最高點在西部的滑竹梁子,海拔2429米(為全州、全縣的最高點);最低點在東南部的回令河與流沙河交匯處,海拔772米。鄉政府駐地海拔1220米。境內的山脈走向大體為南北走向,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山峰共10座,即:滑竹梁子(2429米)、老苗地(2245米)、馬鹿洞大梁子(2226米)、那卡山(2185米)、曼西良後山(2104米)、隔界山(2082米)、南本河後山(2078米)、曼呂大山(2076米)、納光梁子(2020米)、扎黑地頭(2004米)。
境內水系屬瀾滄江水系,主要河流有:南本河:發源於老苗地(山),流經曼丙(稱曼丙河),後經曼往(稱曼往河),交匯於流沙河,全長23公里,常年河,灌溉面積1900多畝。蚌岡河:位於蚌岡村委會駐地東南,發源於納卡山西南麓,東南流入景洪市,常年河,境內長12公里,流域面積87.1平方公里。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5℃~18 ℃ ,年降雨量 1400毫米,雨季多集中在5~10月。壩區適宜水稻、甘蔗生長;山區適宜旱稻、玉米、茶葉、雲麻等旱地作物和林木生長。
氣候
全鄉總面積為492.67平方公里,地處橫斷山脈的南緣地段,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境內山脈大多為南北走向,海拔最高點在西部的滑竹梁子2429米(為全州最高點),最低點在東南部回令河與流沙河交匯處772米,相對高差1657米。境內山高谷深,地形複雜,氣候多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明顯的立體氣候特徵。
農業生產
山區面積在95%以上,海拔1500~2000米以上地區氣候溫涼,年平均氣溫16~17℃,年降雨量1500毫米左右,主要植被多為殼斗科的棕樹和禾本科的茅草、蘆葦,旱地較多,宜種包穀、小麥、馬鈴薯;海拔850~1500米地區,氣候溫熱,年平均氣溫17~18℃,年降雨量1400毫米左右,主要植被多為殼斗科、茶科、樟科等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宜種棉花、包穀、花生:海拔850米以下的地區氣候炎熱,年平均氣溫20℃以上,年降雨量1300毫米左右,主要植被為細葉毛竹和紫莖蘭草,適宜種植橡膠、咖啡、芒果、菠蘿等熱帶、亞熱帶作物。
穩步發展糧食生產。勐宋鄉在雲麻產業發展任務十分繁重的情況下,仍然堅持以水稻旱育稀植為主,水育秧為輔的方案育秧,實行農科人員分片定人綜合負責制;2006年全年大小春種植面積42128畝,比上年減少2675畝,減6.3%,其中:大春種植面積40284畝,比上年減2437畝,減6.04%,產量8742729千克,比上年增加57164千克,增0.65%;小春糧豆種植面積1844畝,比上年減少238畝,減12.9%,產量185571千克,比上年減少36607千克,大豆種植面積465畝,產量40201千克。水稻種植面積20177畝,平均單產302千克,總產 6091312千克,產量增加101312千克;玉米種植面積15422畝,平均單產 145千克,總產 2235983萬千克,播種面積比上年減少2100畝,產量減少534017千克;小麥播種面積 1243畝,平均單產104 千克,總產 129050千克,產量減少90950千克。
文化教育
全鄉有文化服務中心1個,建有"曼邁傣族文藝隊"、"三邁、蚌岡哈尼文藝隊"。在嘎湯帕節、傣歷新年開展豐富多彩的文藝演出。共建有地面衛星接收站11座,有線電視網站有5個,廣播電視信號覆蓋率達100%,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大力改善教育基礎設施,積極開展捐資助學活動,加大教育執法力度,不斷鞏固"普六"成果,順利通過州級和縣級"普九"驗收。全鄉共有23所學校,其中:中學1所,教職工42 人,在校學生1116人,入學率為97.72%,鞏固率達98.42%;小學21所,其中完全小學6所,教職工114人,在校學生2069人,入學率為99.5%,鞏固率達99.6%。全鄉校舍總面積9961平方米。2009年年共投入196.54萬元,加大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全鄉已基本消除D級危房。
至2006年8月止,全鄉青壯年人口總數有14047人,青壯年非文盲人數有13924人,非文盲率為99.1%,共開辦鞏固提高班17期,結業500人,開辦成人高小班2期,結業60人,開辦農科技術培訓班267期,參訓7585人。
醫療衛生
全鄉有中心衛生院1所,村衛生室9個,專業技術人員44人,其中鄉衛生院14人,鄉村醫生30人。鄉衛生院有正規病床18張,能開展常規的輔助檢查有B超、化驗放射、心電圖。2006年全鄉醫療就診7949人次,其中:門診1312人次、住院6637人次,衛生事業經費總收入831638.07元,其中:財政預算撥款306557元,業務總收入525081.07元;總支出869148.15元,其中:醫療費支出511410.18元,藥品支出277737.97元,工程款支出8萬元。
全年開展四苗接種常規運轉7次,應種213人,實種200人,建卡率達93.8%。2006年,全鄉應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4583戶,已參加4214戶,戶數參合率達91.94%;應參加人數20907人,已參加人數18204人,人數參合率達87.07%,其中:民政代繳費828人,已繳費18204元;全年參合人員就診總人數有17642人次,醫療費用合計612731元,補償總金額為208148.83元。年內,在全鄉開展2次群眾性大面積和經常性滅鼠活動,共投入毒餌12500千克。有效地降低了鼠密度。
支柱產業
勐宋鄉始終把農業生產放在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位置和首要任務,圍繞糧、糖、茶三大傳統產業,在做大做強上下足功夫,通過品種改良,引進推廣科技成果和加強科技管理,不斷優化提升產業效益,並抓住機遇,狠抓交通、通訊、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帶動人流、物流,極大地改善了全鄉生產、生活條件,努力促進農業生產的整體效益。
甘蔗生產
全鄉共有6個村委會64個村民小組種植甘蔗,2006年全鄉甘蔗種植17302畝,比上年減少831畝,減少4.8%,其中新植面積5630畝,2006年甘蔗總產量5.863萬噸,單產3噸左右,總產量比上年減少3870噸。推廣甘蔗下田310畝,比上年增加110畝,增加32.58%,推廣新品種350畝,比上年增加12.5畝,增加3.57%;早、中、晚品種結構為4:4:2。共協調爭取糖廠資金15萬元、涵管180節,開挖蔗區道路2條8公里,維修蔗區道路72條。
茶葉生產
勐宋茶山位於勐海縣東部,勐宋海拔在1500米~1800米,森林覆蓋率達80%,東與景洪市接壤,南接勐海的格朗鄉,西南接勐海鎮,北與勐阿鎮交界,境內的滑竹梁子海拔2429米,是西雙版納的最高點。氣候溫和、降雨適中、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8C,光照適宜、土壤肥沃以紅壤為主,適宜茶樹的繁育生長。
由於受地理環境的影響,勐宋鄉氣候十分適合種植茶葉,加之受茶葉價格上漲帶動,群眾種茶和管理茶園的積極性明顯高漲,2006年全鄉茶葉面積32225畝,比上年增加253畝,增0.003%,其中:老茶葉面積31972畝,新植面積253畝,未採摘面積5706畝,可採摘面積26519畝,總產量674000千克,比上年增加16300千克,增加2.4%。
勐宋的茶種屬喬木中葉種,喬木茶樹不成林(片),灌木居多,口感苦澀,微回甘、生津一般,湯色深黃,條索墨黑。
勐宋11個寨子均有古茶園,古茶園相互交織、連片,總面積3670畝,古茶樹大部分基部圍粗50.185厘米之間,主幹胸圍30-95厘米,樹高在2-6米,樹冠直徑在1.5-6.5米,年產干毛茶在100噸以上。
基礎設施
勐宋鄉共有102個自然村,全鄉通自來水的村民小組110個,占總數的99%;通電的村小組107個96.4%;通公路的村小組111個。占總數的100%,全鄉道路硬化率達%。全鄉固定電話達1945戶,占農村總數的42.8%,電視覆蓋率為100%,其中有線電視覆蓋率為2.49%。公廁17座。
全鄉現有移動通訊基站4座,程控電話遍布全鄉,郵電通訊覆蓋全鄉,方便快捷。
鄉到縣城道路和進鄉道路柏油路,鄉內主幹道路均為硬化路面,有鄉鎮到縣城客運站一1個,建有農貿市場1個。全鄉有汽車40輛農用車18輛、拖拉機1931輛,摩托車2790輛。到2006年底,全鄉建有沼氣池農戶223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186戶。
全鄉耕地有效灌溉面積16755畝,有效灌溉率83.04%,其中高穩產田10417畝,人均高穩產田面積0.5畝。
全鄉農戶住房以其他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647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263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9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有2439戶居住其它結構住房。
全鄉共有小(一)型水庫1座(曼西良水庫)、小(二)型水庫2座(曼邁水庫、曼方水庫),壩塘1座(曼西龍壩塘),有總庫容為286萬m³,有效灌溉面積為2300畝,水閘4座(曼丙水閘、東良水閘、曼勐水閘、曼往水閘),4座水閘共擔負全鄉壩區2個村委會近3500餘畝的水田灌溉任務。
2016年,投入資金590萬元建設勐宋鄉集鎮及周邊村寨集中供水工程;投資554.5萬元的曼呂和大安人口較少民族人畜飲水工程已完工;預計投入資金918.19萬元的國家扶貧攻堅鞏固提升人畜飲水項目已在全鄉全面鋪開,該工程年底將完成主體工程建設。投入資金200萬元完成曼邁、曼方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曼西龍傣打窩羅灌溉渠道,改善農田灌溉面積800餘畝。高標準農田渠道建設項目也在曼方村委會及曼邁村委會全面鋪開;預計投入資金575萬元的勐宋鄉南政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已在實施當中。
全鄉交通便利,境內鄉村道路四通八達,全鄉現有小一型水庫1座,小二型水庫3座,水閘5座,水壩9座,總蓄水量65萬立方米,有效地提高了基本農田的灌溉條件,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得到增強。
累計投入資金1.5億元實施全鄉共計270公里的縣鄉村道路建設,其中:通鄉公路"四改三"項目工程、蚌岡線、大安線已完工;南本線、曼金線、曼呂線、三邁線、糯有線道路路面硬化工程已完工,現正在實施道路安全防護設施及排水設施工程建設,預計2017年2月份竣工。現已實現全鄉9個村委會全部通水泥路,極大的改變了勐宋鄉村公路晴通雨阻的狀況,極大的緩解了群眾出行難的問題,為加快貧困地區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特色產業
勐宋鄉黨委政府着眼於發展比較優勢產業和發揮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種養並舉,加快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生產效益。進一步調整產業布局,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山區經濟的發展,多渠道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在優化,提升傳統產業的同時,積極招商引資,鼓勵培植適合本地條件,市場前景較好的特色產業。
雲麻產業
雲麻是一個正在培植的新興產業,勐宋鄉把雲麻產業的培植工作視為調整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的希望工程,從試種到大規模的種植,已有3年的發展歷程,勐宋鄉按照"上級黨委政府聯繫,麻廠組織,鄉黨委政府協調,大戶示範,龍頭帶動,市場運作"的思路,在全鄉展開雲麻的大面積種植。2006年全鄉8個村委會89個村民小組,3343戶農戶共種植雲麻20219.1畝,共砍收10241.8畝,其中機收面積6448.1畝,砍曬面積3793.7畝,累計交售干麻皮149.71噸,交售干麻杆78.52噸,兌現農民麻款1246171.52元。2007年全鄉共有8個村委會75個村民小組2182戶農戶,種植夏麻8944.3畝,完成砍收7005畝,現已交售干麻皮140餘噸。建在勐宋鄉的雲麻分廠已建成,並開始投入加工生產;雲麻產業在勐宋鄉顯現出了優勢,使勐宋鄉看到了山區經濟發展的亮點和曙光。雲麻產業在勐宋鄉的培植是成功的,以後將做為山區村委會的一個主要優勢產業來發展。
竹產業
積極向上級部門爭取政策,完善手續,依託扶持政策,動員、引導、鼓勵群眾自力更生,選擇種植糧食作物條件差但交通相對方便的荒山、荒地種植竹類,綠化荒山,發展林業經濟,抓好竹類資源的開發。2007年根據全鄉產業布局和土地資源豐富的優勢,鄉黨委、政府多方牽線搭橋,提供合作平台,引進勐象竹業有限公司在蚌崗村委會打造竹產業原料林基地,組織引導村民參與合作。村民小組與企業以合作造林的模式,村民小組用土地入股,而公司完全負責基地的建設、管護、砍運,在竹林成材之後利潤按4:6進行分成,竹林成材前5年的地租一次性預付給村民小組,6至10年的分成不少於40元/畝·年,10年之後的分成不少於60元/畝·年。第一期投資70多萬元面積為4777.9畝的竹原料林已全部完成種植,而公司預付的191116元地租也已兌現給村民小組,僅此一項可使參與合作造林的128戶農戶戶均增收1400多元。這種公司加基地加農戶的經營模式,既可使像勐象竹業公司得以營造具有相當規模的竹產業原料林基地,又使農民擁有了一條長期、穩定、持續的增收渠道,企業與農民實現了雙贏,也為農村集體經濟專業化、合作化發展和集約化經營探索出了一個較好的模式,從而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的良性互動。
橡膠生產
全鄉宜種植橡膠的面積在7000畝左右,已開發種植6500畝,其中鄉民營5739畝,2006年開割的面積為2151畝,年產干膠304噸。
咖啡生產
因地制宜的引導群眾,走公司 基地 農戶的路子,發展咖啡產業,推進"一村一特"的產業發展思路,現全鄉民營咖啡基地達600多畝。現雀巢咖啡種植示範農場已在勐宋鄉三邁村委會落戶,並積極扶持當地群眾種植咖啡。
農業經濟
勐宋鄉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6937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381萬元,占總收入的48.74%,(其中糧食收1466萬元,甘蔗收入785萬元,茶葉收入1015萬元);出售種植業產品收入1969萬元;畜牧業收入1127萬元,占總收入的16.25%(其中,年內出欄肉豬7009頭,肉牛1650頭,雞、鴨、鵝29327隻);漁業收入21萬元,占總收入的0.3%,林業收入693萬元,占總收入的9.99%;第二、三產業收入973萬元,占總收入的14.03%;其它農業收742萬元,占總收的10.7%。,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為主。全鄉外出務工收入140萬元,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33人(占勞動力的1.93%),在省內務工131人,到省外務工24人;農民從集體再分配收入576萬元。農民所得總額為496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2310元。
全鄉共種植糧食作物43753畝,糧食總產量達876.44萬公斤,人均有糧達411公斤;甘蔗種植面積為17492畝,甘蔗宿根面積為16108畝,新植1384畝,全鄉甘蔗總產量4.52萬噸,工業總入榨量4.52萬噸;茶業種植面積37223畝,全年茶葉生產總量達703.7噸。
社會
文化建設
全鄉建成基層活動場所104個,實現活動場所全覆蓋,有效鞏固了農村文化陣地。深入各村組開展廣播電視"村村通""戶戶通"安裝工程,有效的解決了全鄉大部分群眾看電視難、聽廣播難的實際問題。精心為廣大群眾組織開展精彩紛呈的文藝節目,組織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把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及時宣傳到廣大群眾中去,把具有 濃郁民族特色、農村新風貌的文藝節目展現在全鄉群眾面前,讓文化體育活動成為凝聚民心、團結群眾、同心同德共建和諧勐宋的支撐點。
社會保障
認真落實基本養老、醫療等保障制度,努力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率均保持在96%以上。紮實推進防疫免疫、婦幼保健、食品衛生等工作,醫療衛生服務水平顯著提高。實行全民參保登記計劃,社會保障覆蓋面和保障水平進一步提升。2571名60周歲以上老人享受到了養老保險待遇。不斷推進小額擔保貸款和貸免扶補工作,鼓勵大學畢業生、下崗失業人員、軍隊退役人員和農民工積極創業,促進微型企業更好更快發展,發放貸免扶補共25人238萬元,小額擔保貸款共26人255萬元。
計生
深入貫徹落實全縣計劃生育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加強領導、明確責任,積極實施農村育齡婦女健康檢查,認真落實流動人口計劃生育"一盤棋"工作機制,全面兌現計劃生育獎優免補政策,增強廣大育齡群眾實行計劃生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育齡群眾的生殖健康水平。2016年各種計劃生育手術98例。查處違法生育案件21件,徵收社會撫養費等行政處罰金3.72萬元。辦理少生快富21戶,發放獎勵金21戶,共61500元;特別扶助對象14人,獎勵扶助對象97人。
教育
"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教育事業,把抓好教育教學質量和控輟保學工作納入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投入資金4000多萬元,全面加強鄉中學、中心小學、曼方、蚌龍、曼呂、三邁、糯有等學校功能室、學生食堂、宿舍、廁所及浴室等一批校園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優化校園環境,改善貧困山區學校辦學條件;進一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重點為貧困山區學校增配了教師資源,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着力促進教育公平,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提高貧困地區人口素質,進而從根本上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
勐宋鄉轄區內有中學1所,小學2所,校點3個,附屬幼兒園1所,在園兒童3個班143人,村校點學前班5個班179人;1---6年級共34個教學班共1534人。全鄉有教職工154人(中學55人,小學101人),學生2640人(中學775人、小學1865人);中學專任教師49人,有本科文憑39人,專科10人,小學專任教師95人,有本科文憑13人,專科73人,中專15人。
生態建設
深入開展生態創建工作,加強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對農村"髒亂差"進行整治,農村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加強林政資源管理,認真落實森林防火責任制,堅決打擊毀林開荒、亂砍濫伐等違法行為。按照"森林勐海"示範鄉鎮的總體部署安排,認真落實天然林保護和退耕還林工作程,生態經濟林建設取得顯著成效,通過提供苗木,發放補助等形式,提高群眾植樹造林的積極性,實現生態建設、扶貧開發和產業布局的有機結合。
民族風俗
哈尼族自稱"哈尼"、"雅尼"、"豪尼"、"卡惰"、"碧約"、"和尼"等。 1953年7月15日召開的格朗和自治區人民政府代表大會上,經討論統一稱"愛尼族",傣稱"戈"。後國家正式組織民族識別後,與散布在其他地區的各支系一起,統一稱為哈尼族。哈尼族源於古代羌人,與彝、納西、拉祜、傈僳、阿昌、景頗、獨龍等族有族屬淵源關係。公元7~8世紀時,哈尼先民主要聚居於紅河中部,9世紀以後南遷,經元江、江城進入西雙版納。《勐泐王世系》載:公元10世紀初,"吉維"、"吉坐"已居住在勐巴拉納西囡(指景洪一帶)。《大明統一志》卷八七《車裡軍民宣慰使司》亦載"蠻名車裡,倭尼、貉黨、蒲刺、黑角諸蠻雜居。"本縣哈尼族系南遷哈尼族在景洪渡瀾滄江後遷入。 勐宋鄉的哈尼族自稱"愛尼族"或"雅尼雅",是哈尼族的一個支系,全鄉共有7243人,占全鄉總人口的36.1%,愛尼族分吉維、吉坐兩支,以吉維為眾。兩支語言略有差異,但仍可交談。吉維支女帽呈圓形,人稱"平頭";吉坐支女帽呈漏斛狀,人稱"尖頭"。
風景名勝
被譽為"西雙版納屋脊"和"西雙版納之巔"的滑竹梁子,海拔2429米,座落於勐宋鄉境內,地跨蚌龍、曼呂、蚌岡、大安、三邁5個村委會,方圓27平方公里,是西雙版納州境內海拔最高的山峰。山上居住着拉祜、哈尼、傣族等少數民族,依然保持着傳統的民風民俗和生產生活習慣,是體味各民族風情的理想之選。
從前,滑竹梁子上生長着成片粗如酒杯、竹節長而光滑的稀有野竹,當地人稱滑竹,因此而得名。滑竹梁子上的植被主要是散生成片的刺竹和常綠闊葉喬木,半坡上分布着大量成片的古茶樹群落,面積2000畝,最大的一株古茶樹,直徑達1.8米,高約30米。山頂平坦處埋有一塊水泥方柱(三角點標石),作為該山最高點的測量標誌。山頂四周森林茂密,古樹成群,形成一道獨特而美觀的景致。
多雨的夏季或寒冷的冬晨,山下的濃霧會翻滾着瀰漫其間,山如霧海中的孤島;天高雲淡之時,站在山頂眺望四野,給人以"一覽眾山小"的感覺。登上西雙版納之巔,可以觀雲動、賞霧海、沐山風、游竹林、眺遠山、覽佳木、品民風民俗,是一個遠足登山、回歸自然的絕佳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