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氏鸚嘴魚
勒氏鸚嘴魚
學 名 : Scarus (Forsskål, 1775)
俗 名 : 嘴長得就像鸚鵡,所以又叫鸚嘴魚,是一種顏色多樣的熱帶魚,大多生活在珊瑚礁中。
分布地理 : 於西印度洋區,包括東非、南非、馬達加斯加、模里西斯、塞席爾群島、馬爾地夫、斯里蘭卡、印度、泰國、台灣、菲律賓、巴布亞紐幾內亞、帛琉、印尼與大堡礁、新加勒多尼亞與忠誠島到大堡礁、東印度洋羅威利淺灘、安達曼海的斯米蘭群島與聖誕島、西印度洋、紅海等地。
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鸚哥魚科的其中一種。[1]
目录
科學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輻鰭魚綱 Actinopteri
目: 隆頭魚目 Labriformes
科: 鸚哥魚科 Scaridae
屬: 鸚嘴魚屬 Scarus
種: 勒氏鸚嘴魚 S. russelii
形態特徵
體長可達51公分,體延長而略側扁。頭部輪廓呈平滑的弧型。
後鼻孔並不明顯的大於前鼻孔。齒板之外表面平滑,上齒板幾被上唇所覆蓋;齒板具1-2犬齒;每一上咽骨具1列臼齒狀之咽頭齒。
背鰭前中線鱗約4;頰鱗3列,上列為6鱗;中列為6鱗;下列為3鱗。胸鰭具13軟條。尾鰭為圓到截形。
成體體色為紅褐色至橘褐色;鱗片具綠色緣,尤以體之後半部為明顯;尾柄綠色,散佈藍斑;由頭後至背鰭第2軟條附近之背側呈大片綠色區域;頭背側黃綠色,頭腹側紅褐褐色至橘褐色。
由口角至眼下具一似三角形之綠色區域;上唇具一綠紋;頦部具不規則綠短紋;另有一綠縱紋貫通眼部,眼後另有一短紋;各鰭橘色,具藍緣;尾鰭後半中央部位黃綠色至綠色。
生長習性
它主要以珊瑚為食,並會將無法消化的珊瑚或岩石排泄出來形成沙。它在珊瑚轉化成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鸚鵡魚品種多,而且不同地區的鸚鵡魚體色,條紋也會有比較大的差異。有些品種的幼魚和成年魚也會出現很大的差異。是不是很神奇呢?[2]
繁殖
鸚鵡魚是無法自然繁殖的,即使產生了魚卵也是無法孵化出小魚的,所以只能通過人工處理孵化。經人工處理也多了很多可能性,選擇性。才有了現在市面上那麼多品種、鮮艷的體色。
就像血鸚鵡是通過紫紅火口和紅魔魚雜交,再經過人工孵化得到的新品種。
棲所生態
棲息深度2-18公尺,棲息在珊瑚礁,以藻類為食,可作為食用魚。
漁業利用
主要捕獲的漁法是延繩釣、一支釣、流刺網及籠具等,而本種魚亦是潛水鏢魚的對像以及水族館展示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