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蘭鐵路
包蘭鐵路自包頭市至蘭州,全長990公里。1954年10月開工,1958年7月通車,1958年10月交付運營。在中衛和干塘之間經過騰格里沙漠邊緣,其採取的防沙、治沙措施曾獲1987年中國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
其中,包頭至惠農段歸呼和浩特鐵路局管轄,惠農至蘭州段由蘭州鐵路局管轄。1997年12月,干塘至蘭州東段電氣化工程投入使用,石嘴山至中衛段則於1998年11月實現電化,2009年包頭至惠農段完成了電氣化改造,至此全線實現了電氣化[1]。
目錄
鐵路簡介
包蘭鐵路自包頭至蘭州,全長990千米,建於1954-1958年。1954年10月開工,1958年7月通車,1958年10月交付運營。為華北通往西北的主要幹線之一。線路基本沿着黃河兩岸、烏拉山南麓、桌子山西麓、賀蘭山脈西行,在三盛公、三道坎和東崗鎮三跨黃河,中經河套平原和銀川平原,並在中衛和甘塘之間經過騰格里沙漠邊緣,是著名的沙漠鐵路。沿線礦藏豐富,有農牧之利,風多而少雨、乾燥、屬大陸性氣候。文物古蹟繁多,自然風光綺麗,民風民俗粗獷而豪放,具有濃重的北國情調。沿線土特產品極多,且歷史悠久,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建設歷程
1925年,中華民國政府最早對包蘭鐵路進行過幾年的實地勘測,計劃打通包蘭鐵路寧夏段鐵路線。事過20多年後,民國寧夏省政府又給中華民國政府打報告,請示修建包蘭鐵路,並進行複測勘探設計。由於受當時地理環境、技術條件、資金對接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計劃最終也沒有在中華民國政府實施,寧夏人民盼望通火車的意願化為夢想。
1949年寧夏解放後,黨中央、中央人民政府非常關心寧夏的社會經濟和人民群眾生活,於1952年經國務院批准,鐵道部開始對包蘭鐵路進行實地勘探設計,兩年多的勘測、調研、論證、分析,特別是對火車穿越騰格里沙漠的工程,在沒有可借鑑經驗的困難條件下,做了許多艱苦卓越的工作。
包蘭鐵路——中國第一條沙漠鐵路包蘭鐵路是我國國民經濟建設第1個五年計劃規劃修建的1級鐵路幹線[2]。從內蒙古自治區包頭東站起,經由包頭東-包頭-烏拉特前旗-五原-臨河-巴彥高勒(磴口)-烏海-烏海西-惠農-石嘴山-銀川 青銅峽-中寧-中衛-景泰-白銀西-蘭州東-蘭州,全長990公里,分東西兩段施工。包頭至銀川為東段,長527公里;銀川至蘭州為西段,長463公里。分別由鐵道部華北、西北設計分局勘測設計。東段,包頭至公廟子90公里,1955年10月由鐵道部第三工程局開始動工修建;公廟子至銀川437公里由鐵道兵第一軍率二、七、九師和獨立橋樑團修建。
1957年3月,部分主體工程開工,5月全面展開施工。三盛公和三道坎黃河大橋,是控制工期的關鍵工程,尤其是三盛公黃河大橋最為艱巨,它由12孔55米下承式鋼桁梁組成,全長682.5米,橋樑基礎施工採用蒸汽打樁機射水沉樁法,入土深度30至50米。全橋需要36米左右的鋼筋混凝土管樁408根,總長近15公里。獨立橋樑團於1957年3月1日開工,1958年6月15日建成。三道坎黃河鐵路大橋,全長340.6米,由3孔55米下承鋼桁梁和6孔28米鋼板梁組成,橋墩為混凝土沉井基礎。由鐵二師承建,1957年7月1日開工,1958年9月9日建成。在兩座大橋施工中,1958年春,為了戰勝黃河水汛的破壞,鐵道兵指戰員們昌着風寒,堅守在工地上游兩岸,不斷地爬冰堆,放炸藥,奮戰7晝夜,炸碎冰凌30多萬立方米,化險為夷,保住了大橋的安全。在伊克昭盟西部鄂爾多斯大沙漠修路的部隊,要經常與風沙作鬥爭。有時十級左右的大風突然襲來,頓時黃沙瀰漫,天昏地暗,剛修建的路基,有時被流動的沙丘覆蓋,有時被風颳得無影無蹤。部隊施工和生活用水要靠汽車到十幾乃至幾十里以外去拉。在十分艱苦的生活條件下,廣大指戰員以苦為榮,滿懷「今日吞風飲黃沙,明天彩虹草原掛」的豪情,忘我勞動,保證了許多工程項目提前竣工。1957年4月開始從公廟子鋪軌,11月至三盛公黃河大橋。鋪軌進入銀川平原後,紀錄天天刷新,由人工日鋪軌6.15公里提高到7.3公里,最高達10.45公里,1958年7月25日鋪到銀川古城,30日與鐵道部第一工程局鋪軌隊勝利會師。
西段,由鐵道部第一工程局從蘭州起開始施工。1958年7月30日,東西兩段在銀川接軌,包蘭鐵路的通車,連接了自治區和西北、華北各省,使自治區豐富的資源運往全國各地,對支援國家工業建設和國防建設,促進經濟發展和商品流通,構建工業體系都起到了巨大作用,為自治區成立後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時期,飛躍發展煤炭工業、鋼鐵工業、石油工業,實現農業機械化、農村電氣化,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並抒寫了中國鐵路史上沙漠修築鐵路的新篇章。
視頻
包蘭鐵路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最完整改建鐵路包蘭線包頭至惠農段電氣化改造工程 ,道客巴巴,2012-3-3
- ↑ 中國第一條沙漠鐵路的包蘭鐵路正式通車,從此暢通無阻60年 ,騰訊網,2018-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