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頭稀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包頭稀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立於1990年,1992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高新區,是內蒙古自治區首家國家級高新區,也是全國唯一以稀土資源命名的國家級高新區,轄區總面積120平方公里。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更多的是着眼於產業發展規律。高新技術產業在發展初期需要政府的扶植加以培育。科技部對於「高新區」的介入甚至都細化到了產業的指導目錄,也就是說,哪個地方的高新區應重點發展何種產業,都有着明確的規定。
目錄
園區介紹
稀土高新區註冊企業8447家,其中,稀土工業企業95家,上市公司投資企業22家,世界500強投資企業7家,外資企業39家。高新技術企業81家,創新型試點企業79家,占包頭市總量的56%;科技小巨人企業8家,占包頭市總量的80%。全區企業研發中心達73家,其中,自治區級以上49家。累計專利授權量3335件,萬人有效發明專利達73.2件,居全市之首。擁有國家「萬人計劃」人才2人,占全市的66%;「千人計劃」人才7人,占全市的54%;內蒙古「草原英才」工程人才26人,占全市的20%。
稀土高新區先後被認定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稀土新材料基地」「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創新型特色園區」等22個國家級基地(中心)。2012年—2014年,稀土高新區連續3年被評為自治區沿黃沿線經濟帶優秀園區;2016年獲批國家產城融合示範園區、國家循環經濟示範城市核心區、國家級知識產權示範園區、國家科技服務業區域試點;2017年6月,被評為自治區首家「國家級創新創業示範基地」。
稀土高新區作為國家級高新區,近些年展現出較強的發展實力。地區生產總值占包頭市比重提升至1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重提升至17.8%,總量連續多年穩居全市第一。剛剛過去的2018年,稀土高新區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8%;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6.8億元,總量全市第一;固定資產投資57.9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1.21億元、增長5.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176元、增長6.7%;新增規上工業企業4家、占全市50%,總數達98家,占全市24%;3家民營企業獲得自治區優秀民營企業表彰,占全市75%。
高新區發展歷程
高新區發端於1988年國務院啟動的「火炬計劃」,所以有的高新區起名為「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注意去掉了「新」字),比如「廈門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威海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1978年到1988年的十年間,中國實行對外開放和對內改革的基本國策,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這一階段的經濟增長主要是依靠資源、資金和廉價勞動力推動的粗放式增長模式。要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必須依靠科技進步。於是1988年6月,總設計師在全國科學大會上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著名論斷。
「中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計劃-火炬計劃」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誕生的。該計劃的兩項核心內容就是「創辦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創辦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在火炬計劃的推動下,各地紛紛結合當地特點和條件,積極創辦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1988年第一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在北京誕生[2],當時名稱為「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實驗區」,簡稱北京試驗區。這就是大名鼎鼎「北京中關村」的前身。截止到目前,全國已有156家高新區。
視頻
包頭稀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國務院關於促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 ,中國政府網,2020-07-13
- ↑ 從北方到南國,國家級高新區詮釋科技轉化「中國模式」,搜狐,2019-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