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紮
包紮,是外傷現場應急處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及時正確的包紮,可以達到壓迫止血、減少感染、保護傷口、減少疼痛,以及固定敷料和夾板等目的;相反,錯誤的包紮可導致出血增加、加重感染、造成新的傷害、遺留後遺症等不良後果。[1]
包紮 | |
---|---|
目錄
詞語概念
基本信息
詞目:包紮
拼音:bāo zā
注音:ㄅㄠ ㄗㄚ
基本解釋
(1) [bind up]∶用布包 [傷口]。
用乾淨紗布包紮傷口。
(2) [bandage;pack;tie (wrap) up]∶用繃帶捆綁、包裹或包纏。
包紮傷口。
從膝蓋到踝骨用粗布條包紮起來的腿。[2]
引證解釋
1、包裹綑紮。
巴金 《家》三九:" 覺新 已經把罐頭包紮好了,便放在 覺慧 的面前。" 艾青 《他死在第二次》詩:"洗去了膿與血,又把傷口包紮。"
2、指包紮好的物品。
丁玲 《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二)》:"她顯然是買了東西出來,因為她手裡好象拿了許多包紮。"
基本含義
器材
①三角巾急救包
②繃帶
③四頭帶
④炸傷急救包
⑤緊急條件下,乾淨的毛巾、頭巾、手帕、衣服等可作為臨時的包紮材料。
應了解有無內在損傷
在外傷急救現場,不能只顧包紮表面看得到的傷口而忽略其他內在的損傷。
同樣是肢體上的傷口,有沒有合併骨折,其包紮的方法就有所不同,有骨折時,包紮應考慮到骨折部位的正確固定;同樣是軀體上的傷口,如果合併內部臟器的損傷,如肝破裂、腹腔內出血、血胸等,則應優先考慮內臟損傷的救治,不能在表面傷口的包紮上耽誤時間;同樣是頭部的傷口,如合併了顱腦損傷,不是簡單的包紮止血就完事了,還需要加強監護。對於頭部受撞擊的患者。即使自覺良好,也需觀察24小時。如出現頭脹、頭痛加重,甚至噁心、嘔吐,則表明存在顱內損傷,需要緊急救治。
因此,在對傷者明顯可見的傷口進行包紮之前或同時,一定要了解有沒有其他部位的損傷,特別要注意是否存在比較隱蔽的內臟損傷。
與體腔相通的包紮
對於與體腔相通的開放性傷口,現場一般只需對傷口進行簡單的覆蓋,然後儘快送醫院或緊急聯繫醫務人員前來救治。
例如,與腹腔相通的腹部傷口,可用乾淨的紗布、毛巾、被單等覆蓋。如有腸管或網膜從創口處膨出,切勿試圖將其回納腹腔內,以免加重腹腔污染。對膨出的腸管或網膜,應用乾淨的碗將其完全蓋住,或用乾淨紗布圈套於周圍再行包紮,以防擠壓膨出的腸管或網膜。
又如,與胸腔相通的胸部傷口,可造成開放性氣胸。其中,"交通型氣胸"與"高壓(張力)型氣胸"症狀嚴重,甚至可致昏迷、死亡。
前者應儘快用無菌紗布或其他清潔的敷料封閉傷口,包紮固定,防止反常呼吸,以便減輕症狀和減輕持續傷害。對於"高壓(張力)型氣胸",由於破裂口形成單向活瓣,當人吸氣時裂口開放,氣體不斷進入胸膜腔;呼氣時裂口關閉,以至氣體不能排出。胸腔內壓力不斷增加,使得肺受壓增加,從而導致進行性呼吸困難。此時須作緊急排氣處理,可用大號注射針頭在患側鎖骨中線第二肋間刺人胸膜。
再者,頭顱外傷者如果出現"鼻孔、耳朵流出較大量的淡紅色液體",應考慮顱底骨折,傷口與顱腔有相通。不要在現場試圖壓迫和填塞傷者鼻孔、耳朵,以免造成顱內感染。如骨折穿破頭皮或有腦組織膨出,可按腹腔臟器膨出的原則處理。
出血症狀的包紮
在有出血的情況下,外傷包紮的實施必須以止血為前提。如不及時給予止血,則可造成嚴重失血、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有時候,包紮本身就是止血的措施。例如,組織損傷造成的毛細血管出血,出血時血液成水珠樣從傷口流出,稍微壓迫即可止血,有時也可自動凝固止血。這種出血,往往只需要在傷口貼上止血貼,或在傷口上覆蓋消毒紗布,然後稍微加壓包紮,即可完成止血和包紮的雙重任務。但對於由動脈血管損傷引起的"動脈出血"和由靜脈血管損傷引起的"靜脈出血",單純的壓迫包紮傷口,往往不能達到止血的目的。
動脈出血時,出血呈搏動性、噴射狀,血液顏色鮮紅,可在短時間內大量失血,造成生命危險;靜脈出血時,出血緩緩不斷外流,血液顏色紫紅。這些可通過"指壓"和"止血帶"等應急措施臨時止血,再送醫院或請救護人員前來救治。
指壓止血是在傷口的上方,即近心端處,找到跳動的血管,用手指緊緊壓住。需注意的是:此法僅能用於短時間控制血流,應隨即採用"止血帶"止血法。
止血帶是具彈性的橡膠帶(帶與皮膚之間要墊上敷料),亦可用寬度大於3厘米的布帶、毛巾、領帶等代替,綁紮上臂或大腿上、中1/3交界處(注意:綁紮上臂時不能過低,否則易損傷神經),綁紮的鬆緊程度以傷口沒有鮮血外流為度。此外,一定要在顯著的部位標明上止血帶的時間,每隔一小時鬆開止血帶幾分鐘。再綁紮。
錯誤包紮的嚴重後果
有人為孩子的"肘關節傷"進行包紮時,長時間把"前臂和上臂固定在一條直線上",結果孩子的"肘關節失去了應有的彎曲功能"而殘廢了。究其原因,就是由於讀者不知道包紮時,應該把關節固定在"功能位置"上。保持在功能位置上的關節,就算傷後關節不能活動,也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原關節的一些生理功能。
對上肢來說,最重要的是保證手的功能;對下肢來說,主要是保證持重和步行的功能。因此,肘關節的功能位置是屈曲近90度,膝關節的功能位置是稍屈10度,手各指關節的功能位置是屈曲45度。踝關節的功能位置是90~95度。
再以外傷骨折為例:包紮鬆散,不起固定作用是導致畸形癒合或假關節形成的重要原因。眾所周知,骨折、脫位的整復要靠固定來保證。如果包紮鬆散,起不到固定的作用,近期就有可能發生出血、疼痛、休克等危險,遠期則可能造成畸形癒合和假關節。
相反,包紮得太緊,也有可能造成機體新的損傷。過緊的包紮影響血液循環,可出現肢體腫脹,或蒼白、發紺、發冷、麻木等表現。如不及時放鬆重新進行恰當的包紮,就有可能造成肢體缺血、壞死。
此外,為包紮傷口,不適當地移動患者,也可造成難以挽救的損傷。例如,造成長骨完全骨折患者的骨折端刺傷重要血管、神經,造成脊柱骨折的患者脊髓損傷而發生截癱等。因此,包紮時必須講究技巧。
包紮方法
如何清潔傷口
清潔傷口前,先讓患者適當位置,以便救護人操作。
如周圍皮膚太髒並雜有泥土等,應先用清水洗淨,然後再用75%酒精或0.l%新潔而滅溶液(一種常用消毒液)消毒傷面周出的皮膚。消毒傷面周圍的皮膚要由內往外,即由傷口邊緣開始,逐漸向周圍擴大消毒區,這樣越靠近傷口處越清潔。如用碘酒消毒傷口周圍皮膚,必須再用酒精擦去,這種"脫碘"方法,是為了避免碘酒灼傷皮膚。應注意,這些消毒劑刺激性較強,不可直接塗抹在傷口上。
傷口要用棉球蘸生理鹽水輕輕擦洗。自製生理鹽水,即1000毫升冷開水加食鹽9克即成。
在清潔、消毒傷口時,如有大而易取的異物,可酌情取出;深而小又不易取出的異物切勿勉強取出,以免把細菌帶入傷口或增加出血。如果有刺入體腔或血管附近的異物,切不可輕率地撥出,以免損傷血管或內臟,引起危險,現場不必處理。
傷口清潔後,可根據情況做不同處理。如系粘膜處小的傷口,可塗上紅汞或紫藥水,也可撒上消炎粉,但是大面積創面不要塗撒上述藥物。
如遇到一些特殊嚴重的傷口,如內臟脫出時,不應送回,以免引起嚴重的感染或發生其他意外。原則上可用消毒的大紗布或乾淨的布類包好,然後將用酒精徐擦或煮沸消毒後的碗或小盆扣在上面,用帶子或三角巾包好。
怎樣包紮傷口
傷口經過清潔處理後,要做好包紮。包紮具有保護傷口、壓迫止血、減少感染、減輕疼痛、固定敷料和夾板等目的。包紮時,要做到快、准、輕、牢。快,即動作敏捷迅速;即部位準確、嚴密;輕,即動作輕柔,不要碰撞傷口;牢,即包紮牢靠,不可過緊,以免影響血液循環,也不能過松,以免紗布脫落。
包紮傷口,不同部位有不同的方法,下面我們介紹幾種常用的包紮材料和包紮方法。
包紮材料最常用的是捲軸繃帶和三角巾,家庭中也可以用相應材料代替。捲軸繃帶即用紗布捲成,一般長5米,三角巾是一塊方市對角剪開,即成兩塊三角巾,三角巾應用靈活,包紮面積大,各個部位都可以應用。
方法分類
繃帶環形法
這是繃帶包紮法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一般小傷口清潔後的包紮都是用此法。它還適用於頸部、頭部、腿部以及胸腹等處。方法是:第一圈環繞稍作斜狀,第二圈、第三圈作環形,並將第一圈斜出的一角壓於環形圈內,這樣固定更牢靠些。最後用粘膏將尾固定,或將帶尾剪開成兩頭打結。
繃帶蛇形法
多用在夾板的固定上。方法是:先將繃帶環形法纏繞數圈固定,然後按繃帶的寬度作間隔的斜着上纏或下纏成。即成。
繃帶螺旋法
多用在粗細差不多的地方。方法是:先按環形法纏繞數圈固定,然後上纏每圈蓋住前圈的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成螺旋形。
三角巾頭部包紮
先把三角巾基底摺疊放於前額,兩邊拉到腦後與基底先作一半結,然後繞至前額作結,固定。
三角巾風帽式包紮
將三角巾頂角和底邊各打一結,即成風帽狀。
在包紮頭面部時,將頂角結放於前額,底邊結放在後腦勺下方,包住頭部,兩角往面部拉緊,向外反折包繞下頜,然後拉到枕後打結即成。
胸部包紮
如右胸受傷,將三角巾頂角放在右面肩上,將底邊扯到背後在右面打結,然後再將右角拉到肩部與頂角打結。
背部包紮
與胸部包紮的方法一樣,唯位置相反,結打在胸部。
手足的包紮
將手、足放在三角巾上,頂角在前拉在手、足的背上,然後將底邊纏繞打結固定。
手臂的懸吊
如上肢骨折需要懸吊固定,可用三角巾吊臂。懸吊方法是:將患肢成屈肘狀放在三角巾上,然後將底邊一角繞過肩部,在背後打結即成懸臂狀。
注意事項
三角巾包紮法
對較大創面、固定夾板、手臂懸吊等,需應用三角巾包紮法
操作要領
⒈普通頭部包紮:先將三角巾底邊摺疊,把三角巾底邊放於前額拉到腦後,相交後先打一半結,再繞至前額打結。
⒉風帽式頭部包紮:將三角巾頂角和底邊中央各打一結成風帽狀。頂角放於額前,底邊結放在後腦勺下方,包住頭部,兩角往面部拉緊向外反折包繞下頜。
⒊普通面部包紮:將三角巾頂角打一結,適當位置剪孔(眼、鼻處)。打結處放於頭頂處,三角巾罩於面部,剪孔處正好露出眼、鼻。三角巾左右兩角拉到頸後在前面打結。
⒋普通胸部包紮:將三角巾頂角向上,貼於局部,如系左胸受傷,頂角放在右肩上,底邊扯到背後在後面打結;再將左角拉到肩部與頂角打結。背部包紮與胸部包紮相同,唯位置機反,結打於胸部。
注意事項
⒈一般家庭沒有三角巾,但其在急救時用途較廣,應配備。製作很簡單,用一米見方的布,從對角線剪開即成。
⒉三角巾除上述用法外,還可用於手、足部包紮,還可對腳挫傷進行包紮固定,對不便上繃帶的傷口進行包紮和止血。
⒊三角巾另一重要用途為懸吊手臂;對已用夾板的手臂楨固定作用;還可對無夾板的傷肢想到夾板固定作用。
繃帶包紮方法
繃帶的包紮方法的注意事項 包紮捲軸繃帶前要先處理好患部,並放置敷料。包紮時,展開繃帶的外側頭,背對患部,一邊展開,一邊纏繞。無論何種包紮形式,均應環形起,環形止,鬆緊適當,平整無褶。最後將繃帶末端剪成兩半,打方結固定。結應打在患部的對側,不應壓在患部之上。有的繃帶無需打結固定,包紮後可自行固定。夾板繃帶和石膏繃帶為制動繃帶,主要用於四肢骨折、重度關節扭傷、肌腱斷裂等的急救與治療。可用竹板、木板、樹枝、厚紙板等作為夾板材料,依患部的長短、粗細及形狀製備好夾板。夾板的兩端應稍向外彎曲,以免對局部造成壓迫。包紮前先處置,在骨斷端復位及創傷處理後,用捲軸帶做螺旋形包紮3-4層,將陷凹處墊平,外加毛毯墊,狀夾板,外用細鐵絲或細繩捆綁固定。襯墊物的填充要適當,過多固定不確實,過少則會造成壓迫。包紮石膏繃帶時,應迅速而確實,最好將動物橫臥保定及全身麻醉。局部處置後先用捲軸帶將患肢松松包紮一層,以免拆除時損傷皮膚。用40-50℃溫水浸泡繃帶卷,無氣泡逸出時取出並擠掉多餘水分即可應用。應用一卷浸一卷,以免浸泡過久石膏硬化。包紮時一定要將繃帶展平,輕輕地纏在肢上即可,不要發生皺褶,也不可過緊。托舉扶持患肢時要用手掌,不能用手指。繃帶應與體表貼附,不可架空而過,繃帶間不留空隙。兩端應稍向外彎曲。包紮完畢取出盆中石膏泥,加在表面並抹光,待稍干後標明日期、骨折線及創口位置。待完全甦醒後扶助站立,避免摔倒,使石膏鬆動或變形。無論是夾板繃帶還是石膏繃帶,包紮時一定要鬆緊適當,過松易滑脫而失去作用,過緊則造成壓迫。骨折時其夾板或石膏繃帶的長度最低應超過骨折部上、下兩關節,否則達不到固定之目的,反而有害。
石膏包紮
⒈石膏未乾以前不得用手壓迫、活動關節、搬運等,以免石膏變形、斷裂。
⒉石膏包裹後應注意肢體血液循環(觀察肢體末端皮膚有否發紫、蒼白、知覺麻木或劇痛,如有以上情況速來醫院複查)。
⒊如發現石膏斷裂,應立即來院調換,以免影響治療。
⒋注意石膏衛生,防止臭蟲、跳蚤等進入,如固定肢體發癢只能用拍擊方法,禁用硬器、手插入搔扒,以免造成壓迫皮膚等意外。
⒌肢體在固定中應鍛煉肌肉,增強血液循環,有利於傷口癒合。
⒍未經醫生同意,不得自行拆除石膏。
⒎拆除石膏後應及早進行康復訓練,促進關節功能、肌力、神經、局部腫痛的最大限度恢復。
燒燙傷
包紮療法
⒈有下列情況不宜採取包紮療法:
⑴、大面積深度燒傷創面。
⑵、頭面、須及會陰等部位。
⑶、包括後對防治感染不利,待別是炎熱季節不宜採用。
⒉包紮過程中,必須始終注意肢體遠端血運,外層一旦被滲液浸饋,應及時更換。
⒊要求嚴格無菌操作,包紮要完善。
⒋更換敷料時間。首次應根據燒傷創面深淺、感染與否及感染程度而定。一般淺度燒傷創面,無感染象徵時,於傷後1周換藥,此時創面已基本癒合;深Ⅱ度創面採用包紮療法很難達到一期癒合的目的,一般情況下,即使不招致感染,亦需通常換藥,逐步清除壞死組織,上皮細胞方能再生擴展而修復創面。深Ⅱ度創面壞死組織於傷後5-7天開始溶脫時,容易發生感染,應開始換藥和分次清除壞死組織。Ⅲ度創面根據手術選擇的時間而定。
⒌更換敷料指征。主要是檢查創面是否感染,體溫升高或下降至正常以下,白細胞驟增或驟減,創面潮濕,疼痛加重,分泌物惡臭,血清纖維結合在傷後5-7天仍繼續下降者,應立即揭除敷料,檢查創面,診斷有無感染,再次判斷創面深淺度,並採取相應治療措施。凡內層紗布與創面緊貼,乾燥者,不必揭除,尤其是淺Ⅱ度創面,可更換外層敷料,或改取半暴露療法。潮濕部分顯示輕度感染的創面,宜開窗剪除,繼續局部使用抑菌藥物治療。如內層用生物或人工薄膜包敷者,不論刨面深淺,均可改用半暴露療法,以利觀察創面,控制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