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匏瓜在古文中常指所有的葫蘆,有長形、圓形、扁圓形及亞腰形等四種形狀;但現在一般特指果形如形的葫蘆變種。 中文學名匏瓜界植物界門被子植物門綱雙子葉植物綱科葫蘆科屬葫蘆屬[1]

目錄

簡介

匏瓜,【學名】Lagenaria siceraria (Molina) Standl. var. depressa (Ser.) Hara 【分類】葫蘆科(Cucurbieaceae),葫蘆屬。 為本屬植物葫蘆的變種。 由於成熟的匏瓜果實對半剖開後可以做水瓢使用,所以很多地區專門種植匏瓜做水瓢,也叫它「瓢葫蘆」。 匏瓜是棚架式種植的蔬菜,既可食用,又可遮陽納涼、美化庭院,是農村家庭的最愛。而且匏瓜富含礦物質鈣、磷、鐵,對骨骼牙齒的發育,很有助益,所以發育中心的兒童青少年,可以多多食用喔! 除了食用外,匏瓜還可藥用,並可作、儲物容器等。

益處

匏瓜富含蛋白質、醣類,維生素A、B1、B2、C及礦物質鈣、磷、鐵等營養成分,適量食用可以強筋健骨、保護牙齒,對幼童及青少年的發育,很有幫助。此外,中醫藥古籍記載:匏瓜果味甘甜、性涼,入肺、脾、腎經,具清熱、利尿、解暑、除煩、止渴等功效。經常因體內濕熱、水分滯留而身體浮腫的人,多吃匏瓜可以清腫、利尿;體質虛胖的人多吃匏瓜,並經常運動,可以讓汗腺更發達,有利水分排出、控制體重,讓身體輕盈一點。而夏天容易上火、心煩的人,適量食用匏瓜,也可以降火氣、安心神,讓人身心都平靜下來。[2]

挑選

購買匏瓜時,要挑外表有細絨毛、果皮細嫩不粗糙、果肉籽仔未硬化的,才是細嫩又清甜的上品。匏瓜無論清炒或煮湯,都非常軟嫩爽口;如果一次無法吃完,也可以刨成長絲狀,晾乾存放,要吃的時,再用水泡開,加點醬油鹵一下,就非常美味可口了。

詞典解釋

  1. 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實比葫蘆大,老熟後可剖製成器具。亦指這種植物的果實。

《論語·陽貨》:「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後因以喻未得仕用或無所作為的人。 漢王粲《登樓賦》:「懼匏瓜之徒懸兮,畏井渫之莫食。」 宋王安石《韓持國見訪》詩:「餘生非匏瓜,於世不無求。」 明沈鯨《雙珠記·轅門遇友》:「 孫兄 乃間世之英,非匏瓜之類,自能見機而作,不必掛懷。」

  1. 星名。

《史記·天官書》:「匏瓜,有青黑星守之。」司馬貞索隱引《荊州占》:「匏瓜,一名天雞,在河鼓東。」 清曹寅《贈武元朴》詩:「說與尋常推筭子,何曾熒惑在匏瓜。」

  1. 喻男子獨處無偶。

《文選·曹植<洛神賦>》:「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李善註:「 阮禹 《止欲賦》曰:『傷匏瓜之無偶,悲織女之獨勤。』俱有此言,然無匹之義,未詳其始。」張銑註:「匏瓜,星名,獨在河鼓東,故云無匹。」 明梅鼎祚《玉合記·懷春》:「詠《夭桃》雖則有時,嘆匏瓜終當無匹。」[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