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北烏頭(學名:Aconitum kusnezoffii Rchb.)別稱:北烏頭(中藥志)草烏(東北、華北),藍靰鞡花、雞頭草、藍附子、五毒根(東北),鴉頭、小葉鴉兒蘆、穴種(河北),小葉蘆、勒革拉花(山西)。

北烏頭烏頭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塊根圓錐形或胡蘿蔔形,等距離生葉,通常分枝。葉片紙質或近革質,頂生總狀花序,通常與其下的腋生花序形成圓錐花序;萼片紫藍色,上萼片盔形或高盔形,花絲全緣或有2小齒;種子扁橢圓球形,7~9月開花。

塊根有巨毒,性味辛、苦,熱。有祛風除濕,溫經止痛。用於風寒濕癢,關節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

目錄

形態特徵

北烏頭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塊根圓錐形或胡蘿蔔形,長2.5~5厘米,粗7~10厘米。

莖高(65-)80~150厘米,無毛,等距離生葉,通常分枝。莖下部葉有長柄,在開花時枯萎。

莖中部葉有稍長柄或短柄;葉片紙質或近革質,五角形,長9~16厘米,寬10~20厘米,基部心形,三全裂,中央全裂片菱形,漸尖,近羽狀分裂,小裂片披針形,側全裂片斜扇形,不等二深裂,表面疏被短曲毛,背面無毛;葉柄長約為葉片的1/3~2/3,無毛。

頂生總狀花序具9~22朵花,通常與其下的腋生花序形成圓錐花序;軸和花梗無毛;下部苞片三裂,其他苞片長圓形或線形;下部花梗長1.8~3.5(-5)厘米;小苞片生花梗中部或下部,線形或鑽狀線形,長3.5~5毫米,寬l毫米;萼片紫藍色,外面有疏曲柔毛或幾無毛,上萼片盔形或高盔形,高1.5~2.5厘米,有短或長喙,下緣長約1.8厘米,側萼片長1.4~1.6(-2.7)厘米,下萼片長圓形;花瓣無毛,瓣片寬3~4毫米,唇長3~5毫米,距長1~4毫米,向後彎曲或近拳卷;雄蕊無毛,花絲全緣或有2小齒;心皮(4-)5枚,無毛。

蓇葖直,長(0.8-)1.2~2厘米;種子長約2.5毫米,扁橢圓球形,沿棱具狹翅,只在一面生橫膜翅。7~9月開花。

主要變種

伏毛北烏頭(變種)Aconitum kusnezoffii var. crispulum W. T. Wang。

與北烏頭的區別:花梗上部或頂端有反曲的短柔毛。產河北和東北。

寬裂北烏頭(變種)Aconitum kusnezoffii var. gibbiferum (Reichb.) Regel, Ind. Sem. Hort. Petrop. 44. 1860。

與北烏頭的區別:葉分裂程度較小,全裂片較寬,淺裂。產遼寧。

藥用價值

塊根有巨毒,經炮製後可入藥,治風濕性關節炎、神經痛、牙痛、中風等症。塊根可作農藥,防治稻螟蟲、棉蚜等蟲害,以及棉花立枯病、小麥杆鏽病等病害,也可消滅蠅蛆、孑孓等(中國土農藥志)。

塊根:辛、苦,熱。有大毒。祛風除濕,溫經止痛。用於風寒濕癢,關節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

葉(草烏葉):辛、澀,平。有小毒。清熱,止痛。用於熱病發熱,泄瀉腹痛,頭痛,牙痛。

民族用藥

藏藥:榜那:塊根治流感,炭疽病,風濕痛;葉、花、花蕾治發熱性疼痛,頭痛,牙痛《滇省志》。

藥理實驗

在初步的藥理實驗中,化合物Ddenudatine能降低狗腸的緊張與蠕動。化合物Lepenine顯示出抗缺氧的活性,並在臨床上具有增強安眠藥的作用。

化學成分

從北烏頭根中曾經分離得到二菇類生物鹼烏頭鹼, 去氧烏頭鹼, 次烏頭鹼, 中烏頭鹼和北草烏鹼。除這些鹼外, 該文馮漢林從北烏頭的地上部分分離到兩種新的生物鹼。

作者馮漢林從北烏頭地上部分分離到兩種新的生物鹼Lepenine和Ddenudatine。馮漢林取自然乾燥的北烏頭地上部分(250g ),用甲醇(3×1L )提取, 提取物蒸乾。殘渣用1.5mol/L HCI(100ml)溶解,過濾,調節pH至8.5,濾出的沉澱物經乾燥,得0.9g生物鹼。混合物進行氧化鋁柱層析,以氯仿一甲醇洗脫,逐漸增加甲醇比例。洗出物用TLC檢查(氯仿一甲醇一丙酮一氨水42:50:8:5)。R,值為0.2的洗脫液部分蒸發,殘渣用甲醇丙酮(1:1)重結晶,得到45mg生物鹼Lepenine,R,值為0.25的部分用正已烷一丙酮(1:l)重結晶得到28mg生物鹼Ddenudatine。

生長環境

生海拔1000~2400米山地草坡或疏林中,在內蒙古北部、吉林及黑龍江等地生海拔200~450米山坡或草甸上。喜涼爽濕潤環境,耐寒,冬季地下根部可耐-30℃左右的嚴寒。天氣乾旱或土壤缺水時,植株生長遲緩,葉緣乾枯,葉片脫落,但雨季要注意防澇,防止在高溫、高濕季節根部腐爛。土壤以肥沃疏鬆的砂質壤土為最好,粘土或低洼易積水地區則不宜栽培。

地理分布

中國分布於山西、河北、內蒙古、遼寧、吉林和黑龍江。在山西、河北及內蒙古南部在朝鮮、蘇聯西伯利亞地區也有分布。

栽培技術

繁殖方法

分根或種子繁殖,以分根繁殖為主。分根繁殖:每年秋季或早春,挖取老根旁所生的子根栽種。開淺溝,行株距(30~45)cm×(9~15)cm,將子根均勻排在溝內,栽後覆土壓實。春種約20d左右出苗,晚秋栽種者,待到第2年春萌芽。種子繁殖:須選用當年或上一年的種子,秋播或春播,條播行距30~45cm開溝播種,或穴播。溫度在18~23℃,有足夠溫度,播種後約15d出苗。苗高9~15cm時,間苗1次。[1]

田間管理

生長前期,應及時澆水和鋤草,7、8月雨季要排水。為了增加根的產量,6-8月間可分別追肥1次,以氮、磷肥為主。

蟲害防治

紅蜘蛛,主要在春、秋乾旱時發生。

紅蜘蛛是一種分布範圍最大、侵害普最廣的蟲害。1年發生13代,以卵越冬,越冬卵一般在3月初開始孵化,4月初全部孵化完畢。紅蜘蛛的科學防治方法要符合生物學習性,及時發現及時防治。

人工防治。在越冬卵孵化前刮樹皮並集中燒毀,刮皮後用護樹將軍塗抹樹幹,窒息性殺死越冬卵,抑制病毒複製感染。

農業防治。根據棗紅蜘蛛越冬卵孵化規律和孵化後首先在雜草上取食繁殖的習性,早春進行翻地,並噴灑新高脂膜,對土壤有保溫、保墒的作用,保持越冬卵孵化期間田間沒有雜草,使紅蜘蛛因找不到食物而死亡。

物理防治。在開春前、幼苗期噴新高脂膜,可防凍、防蟲。在棗樹發芽和棗紅蜘蛛即將上樹為害前(約4月下旬),應用無毒不干粘蟲膠在樹幹中塗一閉合粘膠環,環寬約1厘米 ,2個月左右再塗一次,即可阻止棗紅蜘蛛向樹上轉移為害,效果可達95%以上。

生物防治。田間棗紅蜘蛛的種類很多,據調查主要有中華草蛉、食蟎瓢蟲和捕食蟎類等,其中優以中華草蛉種群數量較多,對棗紅蜘蛛的捕食量較大,保護和增加天敵數量可增強其對棗紅蜘蛛種群的控制作用。

化學防治。應用40%三氯殺蟎醇乳油1000~1500倍液,20%蟎死淨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15%噠蟎靈乳油2000倍液,1.8%齊蟎素乳油6000~8000倍等均有防治效果。如果在農藥中加入新高脂膜增效,就會收到非常理想的效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