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樂運傳
原文
樂運,字承業,南陽清陽人。運少好學,涉獵經史。年十五而江陵滅,隨例遷長安。其親屬等多被籍沒,運積年為人傭保,皆贖免之。事母及寡嫂甚謹,由是以孝聞。梁故都官郎琅邪王澄美之,次其行事為《孝義傳》。性方直,未嘗求媚於人。為露門學士。前後犯顏屢諫武帝,多被納用。建德二年,除萬年縣丞。抑挫豪右,號稱強直。武帝嘉之,特許通籍,事有不便於時者,令巨細奏聞。
武帝嘗幸同州,召運赴行在所。既至,謂日:「卿言太子如何人?」運日:「中人也。」時齊王憲以下並在帝側,帝顧謂憲等日:「百官佞我,皆雲太子聰明睿智,唯運雲中人,方驗運之忠直耳。」於是因問運中人之狀。運對曰班固以齊桓公為中人管仲相之則霸豎貂輔之則亂可與為善亦可與為惡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選宮官以匡弼之。 及武帝崩,宣帝嗣位,葬訖,詔天下公除①。運上疏日:「三年之喪,自天子達於庶人。先王制禮,安可誣之。」書奏,帝不納。自是德政不修,而昏暴滋甚。運乃輿櫬②詣朝堂,陳帝八失。帝大怒,將戮之。內史元嚴諫,因而獲免。翌日,帝頗感悟,召運謂之日:「朕昨夜思卿所奏,實是忠臣。」乃賜御食以賞之。朝之公卿,初見帝甚怒,莫不為運寒心。後見獲賞,又皆相賀,以為倖免獸口。
內史鄭譯常以私事請託,運不之許,因此銜之。及隋文帝為丞相,譯為長史,遂左遷運為廣州滍陽令。開皇五年,轉毛州高唐令。頻歷二縣,並有聲績。運常願處一諫官,從容諷議,而性訐直,為人所排抵,遂不被任用。乃發憤錄夏、殷以來諫爭事,集而部之,名日《諫苑》。奏上之,隋文帝覽而嘉焉。
【注】①公除:指帝王身負國事之重,因公權宜禮制,除下喪服。②輿櫬(chèn):載棺以隨。
譯文
樂運,字承業,是南陽淯陽人。樂運少年時就喜歡學習,涉獵經書史籍。十五歲時(粱的都城)江陵被攻占,(樂運)按照慣例被送到長安。他的親屬大多被沒收家產(成為奴蜱),樂運多年給別人做僱工。(樂運)用財物把親屬都贖為平民。他侍奉母親和守寡的嫂嫂很恭敬,因此憑着有孝行聞名。粱故都官郎琅邪郡的王澄讚賞他,編列他的品行事跡寫進《孝義傳》。樂運秉性正直,未曾討好別人。擔任露門學士。前後多次冒犯勸諫武帝,多被採用。建德二年,任命為萬年縣丞。樂運抑制打擊豪門大族,號稱剛強正直。武帝嘉獎他,特許他記名於門籍隨時進入宮中,有不利於時政的事,令他無論大小都可以奏報。
武帝曾經到同州巡視,召樂運趕赴同州。樂運到後,武帝對他說:「你說太子是什麼樣的人?,樂運回答:「是平常人。」當時齊王宇文憲及以下的大臣都在武帝身邊,武帝回頭對宇文憲等人說:「百官討好我,都說太子聰穎明智,只有樂運說是平常人,正好證明樂運的忠誠正直啊。」於是又問樂運平常人是什麼樣子的。樂運回答說:「班固認為齊桓公就是平常人,管仲扶助他就成就了霸業,豎貂輔佐他國家就亂。可以和他做好事,也可以和他做壞事。」武帝說:「我知道了。」於是就精選東宮官員來匡正輔導太子。
等到武帝去世,宣帝繼承帝位,葬禮剛剛結束,就下詔因事繁忙,皇帝臨時除去喪服。樂運上奏疏說:「三年服喪期』從天子到平民百姓(都應遵循)。先王禮儀,怎麼可以改變呢。」奏疏呈上,宣帝不接受。從這以後宣帝不修德政』而糊塗凶暴更加厲害。樂運於是帶着棺材到朝堂以死相諫,陳述宣帝的八大過失。宣帝大怒,準備殺掉他。內史元嚴勸諫,因而得以免死。第二天,宣帝稍微有點感悟,召見樂運並且對他說:「我昨天夜裡思考你所奏的事,你實在是忠臣。」於是賜給他帝王飲食來獎賞他。滿朝的公卿,起初見宣帝很憤怒,無不為樂運擔心。後來見他受到賞賜,又都祝賀他,認為他是倖免予虎口。
內史鄭譯經常以私事請求託付,樂運沒有答應他,鄭譯因此記恨他。當隋文帝為丞相時,鄭譯擔任長史,於是將樂運降職為廣州滍陽縣令。開皇五年,轉任毛州高唐縣令。連續歷任二縣,都有聲譽政績。樂運常常希望能做一名諫官,可以從容不迫地進行勸諫議論,然而他秉性剛直,被人排斥打擊,最終未被任用為諫官。於是就發憤抄錄夏朝、商朝以來直言諫爭的事例,集合成一部書,取書名叫《諫苑》。將書奏上,隋文帝閱讀後讚賞他。[2]
作者簡介
李延壽,唐代史學家,相州(今河南安陽)人。貞觀年間,做過太子典膳丞、崇賢館學士,後任御史台主簿,官至符璽郎,兼修國史。李延壽曾參加過官修的《隋書》、《五代史志》(即《經籍志》)、《晉書》及當朝國史的修撰。《南史》與《北史》為姊妹篇,是由李大師及其子李延壽兩代人編撰完成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