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北安故國清安寺(尹燕忠)

北安故國清安寺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北安故國清安寺》中國當代作家尹燕忠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北安故國清安寺

山東省平陰縣安城鎮舊稱北安故國城的老東台上的「清安寺」,多數年輕人都感到陌生,其實,那些關注安城村歷史和留心安城變革的年輕人也只是聽老人傳說。

安城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富,那遠近聞名的老東台是兩千年前漢代古遺址,清安寺就是建在老東台上。

清安寺始建的年代,目前還未查到確鑿的記載,可古來眾說紛紜,「安城」一帶原是大海,老東台是海水沖刷下的淤渣……。也有戲說:「這裡大海前就有該廟宇,山洪爆發時,佛光顯靈而保下的土台……」。還有傳說:「當年寺廟不幸被焚後,一府官竟藉此毀廟建府,後來府官遭報應自剄而死……」。這雖系傳說但能道出世人對千年古剎的靈性印記。

清安禪寺後來被俗稱清安寺,座落在老東台中央的正陽部位,占地面積30餘畝,其中的大佛殿在寺院中間,殿前建有東西廊坊,東南角有斗拱四角的鐘鼓樓一座,高4米,其懸吊的大鐘高1.5米,直徑兩米餘,距地面1.2米,早晚擊鐘報時聲傳數里。寺廟大門在鐘鼓樓兩側,門庭上有木刻《清安禪寺》字樣,大門正對面有3×4米的迎門方碑一塊,四周石雕鑲嵌。

該石碑於民國24年重修清安寺時所立,文字有本村郡祥生、劉玉峰撰寫,山東高等學堂畢業生王連正書丹,對該碑文兩位長老對答入流,該碑題記為重修清安寺記,正文為:「本庄之清安寺,以名勝古蹟也。東近高山,兩臨流水,遙峰列入屏障寺居乎,高約丈余,廣約三十餘畝」。

「自清同治年至今,歷經風雨摧殘,牆傾瓦墜,梁斷檁折。其正殿曰佛,東西配殿關帝菩薩,今有本庄之孫君承安興建,鄰村鄉黨出資財,特留於後世之志而不朽」。

其碑文精闢的描述,豐富流暢的文筆,使後人敬佩,以碑文的撰者看,他對該寺雖傾注用心良苦,可對該寺也無查到新的始建資料,也只好從同治年續起。

據長老記憶,該寺院的建築古為全磚木石結構,斗拱起脊,全小青瓦覆蓋,風格古樸大氣。民國24年重修並將雕梁畫柱及佛像整修一新,達到了歷史重修之最。院內有石碑多座,古柏多株,其中有一龜馱碑要屬院內最早的首碑之一,其碑高約4米,其龜狀氣質獨特,看上去與其它碑不同的是龜形體壯,頭前伸並昂起狀,兩眼睛瞪大而有神。該碑經多年風化字跡不清,有人傳說碑上「一言不贊」,也有人曾見到碑上有「張三、李四」字樣,總之,該碑歷經風雨年久風化脫落,預測該碑應屬古寺始建時所立。

該寺的大殿東側還有一焚香碑,該碑也因年代久遠而風化脫落,但能隱約的看出點字樣片段:「焚香念佛既憎人朦朧也……。」後半部能看出文字「做善事者降之吉祥,不善者降之一殃」 字樣。該碑的撰文書丹年代均不清楚,其碑文內涵實為千年古剎佛家勸世人行善之經典。

建國後,該寺雖改建學校並在大殿後新蓋了教室,但寺內僧人安林、佛讓還在住持。50年代除殺掉樹株做成桌凳外,其對廟宇無有損毀。到50年代末大躍進,學校擴建,寺內佛像被毀,改成辦公室,大鐘砸毀賣了鑄鐵,僧人安林、佛讓離寺。寺內的多筒大碑劈做料石建房,那龜駝大碑因料陳舊不能用料石而砸爛,大龜挖坑埋掉。

1966年,寺內所有廟宇一掃而光,柏樹一棵不留,就連台西土地廟前的一棵古楊也遭殘毀。據長老講,該古楊是東台上清安禪寺始建的標誌樹之一。還有一株是大槐樹,五幾年大槐樹被毀。相傳,兩株古樹遮天蔽日似孿生,有一枝斜展外伸,似拱手迎客,到禪寺傳經拜佛者都先路經拜樹再進寺院之規矩。

到2009年在東台後出土了一塊殘碑,上半部碑文還清晰可見,石碑的一周由祥雲鑲嵌。《重修清安禪寺之記》石碑背面並記有「宗□施主題名」大字標註,下方「大德禪寺空無相之圖」字樣及相之圖刻記,落款為「大明成化十八年」字樣。

2014年又出土了兩塊殘碑,一塊是「大清咸豐六年趙奉一撰文並書丹的重修清安寺的記載。第二塊是民國九年由劉立閔、趙士虔撰文並書丹的碑文記載,屬第四次重修,清同治年重修清安寺碑文無考。

從近年發現幾塊殘碑的記載看,千年古剎清安禪寺的興建始末將有了詳實的考察資料。據推測,那脫落不清的龜馱碑應該是禪寺始建所立,其碑文中的張三李四也證實那初建時的歷史現狀。據佛史記載,唐代佛教盛世,可從唐代到大明成化十八年時隔數百年竟沒有發現重修記載, 到清朝嘉慶六年即1796年又隔200餘年重修,從嘉慶又到同治1862年重修時隔66年,從同治到民國9年又時隔60餘年,又隔了47年到民國24年重修。這漫長的歲月而沒有間斷重修不難看出該千年古剎文明悠久的佛家生命力所在。

到2013年初,東台學校遷址後至今院內荒草叢生,教室牆傾瓦墜,長久失修。2014年底,村民將一塊1996年平陰縣政府所立的「北安故城」保護碑自發的運到寺院所在地段中央鑲嵌起來。2015年喜逢傳統文化盛世教育,當地群眾猛生恢復千年古寺的信念,並自費奉上南海觀音菩薩像,時夏又引進禪師龍發、妙凱住寺並盡力恢復重建之計,目前還在策劃方案維修現存的房屋,為古剎籌建所用。

歷經幾載苦心挖掘整理東台子上的千年古剎的史料,2000年初當地文人劉發祥、字鎮洲,滿懷着對家鄉眷戀和對古剎的懷念,以一個文人的真情和摯愛寫下了一首七絕詩句,題為《東台情思》:匯水潺潺向北流,東台古蹟幾時休。古楊青青春常在,好人一生不白頭。四句情詩意境深刻,內涵豐富,以激勵後人而傳為佳話,誰知這位老人已年高九旬於2006年離世。

是啊,千年古剎幾經風雨飽受兵戈戰亂,可它包容寬宏,以堅韌不拔的耐性,深情地守護、觀望着世間變化,展望着千載文明。[1]

作者簡介

尹燕忠,男,中共黨員,山東省報告文學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