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寇丁之爭的始末
北宋寇丁 |
北宋寇丁之爭的始末寇丁之爭指的是北宋宋真宗年間寇準與丁渭兩派之間的政治鬥爭,他們二人的關係變化,直接影響着這場爭鬥。兩人本來是朋友,但是不到一年的時間,寇準和丁謂就走向了對立面,隨後就發生了寇丁之爭。北宋寇丁之爭的始末是什麼?[1]
目錄
起因
澶淵之盟:1004年,經過25年戰爭之後,北宋和遼國在宋真宗時期終於迎來了停戰議和,並締結了澶淵之盟。事後,主戰派寇準遭到丁謂、王欽若等人彈劾,由此開始了一場南北方派系之間的爭鬥。
後果
景祐黨爭:宋真宗時期發生的寇丁之爭開啟了北宋黨爭的先河,致使隨後的仁宗朝在景祐年間發生了范仲淹與呂夷簡之間的景祐黨爭。
詳細過程
一、「寇丁之爭」
1020年,宋真宗去世的兩年前,宰相寇準為防止劉皇后專權、壓制丁謂等南方一黨,密謀立太子廢劉氏,罷黜丁謂。可結果行動泄露,寇準被罷免。兩年後,丁謂因「莫須有」的罪名被貶崖州。
這件事看似是一場權力之爭,其實是南方士大夫寇準和北方士大夫丁謂的分化和衝突,史稱「寇丁之爭」。它以雙方被貶,劉後順利奪權為結局,標誌着北宋朝廷從廷爭向黨爭的轉變,更為後世開啟以言論風評罷免宰相的黨爭模式,讓北宋王朝陷入朋黨之爭的惡局。
二、「寇丁之爭」是如何開始?
這來源於自古就有的地域偏見。宋太祖時期,就有「南人不得為相」的遺訓,所謂南人確切地是指江西、福建等江南地區人才。北宋建國的前50年,竟沒有一個南方人擔任過宰相。
尤其是陝西人寇準極力排斥南方人,甚至稱他們為「南方下國」之人。13年前,真宗想提拔江西的神童晏殊,就是被寇準以「江外人」為由橫加阻攔了。
整個真宗朝就有南北兩個派系集團:一個是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年)一同中進士的寇準、王旦等北方士大夫,他們這一榜有四人做到了宰相位置,所以被稱為「龍虎榜」;另一派是以丁謂、王欽若為代表南方派,人稱「五鬼」。
此時,宋真宗重病在床,危在旦夕。於是,龍虎榜和五鬼之間的爭鬥也從地域文化之別轉向了王位繼承權的爭奪上來。
有一天,身為宰相的寇準偷偷讓專門起草詔書的楊億,草擬了一份太子監國的詔令,準備輔佐太子上位,防止皇權落入劉皇后之手。
可不幸的是,寇準遇到了一個「豬隊友」:楊億的小舅子酒後泄露了這一秘密。就在這個節骨眼上,一向與寇準不和的「五鬼」之首丁謂選擇與皇后站在了一起。丁謂立刻上書真宗,攻擊寇準,甚至以自己遭遇行刺為由,誣告寇準參與了密謀。
於是,在劉皇后和丁謂的聯手施壓下,真宗最終罷免了寇準的宰相之職。雖然沒有被問罪,但寇準卻被徹底逐出京城,客死他鄉了。而丁謂也如願坐上了宰相之位。
寇準雖倒,可南北之爭並沒有結束。仁宗即位之後,昔日的劉皇后成為了劉太后,掌握實權。於是,寇準一黨的繼任者王曾聯合劉太后,抓住丁謂盜權謀私的風評言論,也不做詳細調查,就立刻罷黜了丁謂。這就為後來的新舊黨爭打開了以言論來罷免宰相的不良先河。寇準與丁謂的黨爭至此畫上了句號,雙方都未能笑到最後。
三、兩人矛盾純粹與性格有關
而如今我們再來分析兩人的矛盾時,會發現除了南北派別之爭外,與兩人的性格也有很大關係。
一向耿直的寇準看不慣丁謂阿諛逢迎的一面。理財能力很強的丁謂最初想投到寇準門下,可在一次吃飯的時候,丁謂看到寇準的鬍鬚被湯汁弄髒了。於是丁謂主動伸手給寇準擦拭。寇準就當眾譏笑丁謂只會拍馬屁,說他當官的本事,就是「為長官拂須也」。從此,兩人結下了梁子,並最終導致「寇丁之爭」。
天禧三年(1019),寇準與丁謂雙雙回朝,同入中書,而他們兩人的關係,就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裡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從朋友變為敵人,各自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互相傾軋,中間又捲入了他們各自的陣營,而爭鬥的焦點又牽涉了複雜的皇權鬥爭。一場風雲變幻的宰執之爭正式拉開了帷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