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內容簡介

《北方的河》是張承志繼《黑駿馬》之後的又一部成功之作。作品曾獲1984年《中篇小說選刊》優秀中篇創作獎。《北方的河》是一部主觀抒情的小說,有人也把它叫作「心態小說」。《北方的河》幾乎沒有故事,是以主人公「我」的意識流向構成情節的。作品首先向我們展示的是一個浩大的空間——黃土高原,黃河和永定河的匯合處。黃河是「北方的河」的偉大象徵和代表,黃河孕育了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北方的河」是我們民族的、歷史的、文化的象徵物。10多年前,「我」第一次來到黃河,黃河給了「我」父親般的尊嚴和慈愛,得到過它偉大力量的賜予。當「我」再次撲入那被「晚霞燒紅了的赤銅水般的黃河」,「我」又一次感受到了黃河父親的博大和寬廣,也暗示着「我」在遼闊的、奔流不息的黃河尋到了「我」的根。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我」的形象。他有過苦悶的迷惘,有過痛苦的反思和真切的頓悟。作品中,他已經以奮鬥者的姿態出現在我們的面前,他要不顧一切地向生活挑戰,向新的人生目標衝刺。他」不甘心平靜的生活,決心報考人文地理的研究生,在考察中與她相遇,互相傾慕,「他」回北京為獲得准考證而四處碰壁,在永定河邊,「他」懂得了堅忍頑強。准考證終於獲得了。臨考前夜。「他」夢見了黑龍江,「他」與滾滾而下的滿江繽紛冰流一起前進,作品把北方大河和主人公的行蹤貫穿起來,象徵性的表現了年輕一代的坎坷經歷和追求。 作品採用主觀抒情的筆法,結構上採用「意識流」式的時空交錯的方式。作品開場的時間是現在,「現在」在跳躍地發展,「過去」不時地以現在時態回閃。人物經歷的每一事件,人物心理的每一活動都好似一組組分鏡頭被匠心獨運的作者剪輯得貼切得當。蒙太奇手法交叉運用,使讀者必須緊緊抓住人物的行蹤——外在的、內在的,當讀者把握了作品的節奏,跟上「他」的意識流動,便會全身心地融入作品中,把「他」變成了「我」,「我」變成了「他」,思維的跳動、記憶的回閃絲毫沒有零散之感,仿佛被一條無形的線穿綴成一幅絢麗的畫冊。 讀《北方的河》一文,深感其中的深邃,曠遠,博大,恢弘,深深感動於其中奮力前行的勇氣和信心。是什麼力量使他如此不顧一切地為之奮鬥追求?是什麼力量使他永遠堅信着自己的努力與其必然的結果?這是一部青春的讚歌!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着青春的灼熱,詮釋着青春所有的內涵。因此這部小說又被稱為「青年奮擊者的壯美詩篇」和「時代的精靈」。 無論在哪一種意義上,張承志都是中國當代最為優秀的作家之一,其前地者的姿態一直為當代作家所推崇。在八十年代,張承志主要以一個小說家的形象出現。他的小說擅用長句,絢麗而又不失樸實,並且有着極為豐富的色彩層次。但是,張承志真正為人所稱道的,還不僅僅是他的小說的獨有藝術魅力,而是熔鑄其中的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一種永不言退的對神聖彼岸的不死追求,他的小說正是八十年代理想主義的一面高高飄揚的旗幟。

作者簡介

張承志,中國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回族穆斯林作家,中學時代是紅衛兵先鋒,紅衛兵這個名稱就源自他當時的筆名紅衛士。 1948年生於北京,1968年到內蒙古插隊,197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1978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民族系,1981年畢業獲得歷史學碩士學位,精通英語、日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對蒙古語、滿語、哈薩克語亦有了解。他1978年開始發表作品,早年的作品帶有浪漫主義色彩,語言充滿詩意,洋溢着青春熱情的理想主義氣息。後來的作品轉向伊斯蘭教題材,引起過不少爭議。代表作有《北方的河》《黑駿馬》《心靈史》等。已出版各類著作30餘種。 對於少數民族的文化,特別是對回族和維吾爾族的文化,張承志總是毫不吝嗇自己的筆墨,大肆進行誇讚,張承志甚至直言:我的根在西亞的阿拉伯,不屬於中華民族 。 1978年《騎手為什麼歌唱母親》獲第一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1980年《阿勒克足球》獲第一屆《十月》文學獎和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 《黑駿馬》《北方的河》分獲19811982和19831984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1995年獲首屆愛文文學獎。 2009年獲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散文家獎。

內容預覽

總序 在中國,「小說」一詞使用已久,最早見於《莊子》,《漢書·藝文志》說是「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塗說之所造也」。小說的雛形是神話傳說的簡略記錄,後來發展到《搜神記》一類志怪小說和《世說新語》一類志人小說,結構都很簡單。及至出現唐人傳奇,宋元話本,小說乃由粗具梗概變得枝繁葉茂起來。魯迅指出:「是時則始有意為小說」,就是說,小說創作的自覺意識直到這時方始建立,結果是:小說有了中篇的規模,題材有所拓展,最突出的是情節性大大加強,而語言也趨於通俗,更富於表現力、明初《三國演義》、《水滸傳》的製作,標誌着古典小說趨向成熟;隨着清代《紅樓夢》的出現,達致巔峰狀態。盛極而衰,緊接着,變革時代也就適時而至了。 ……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