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北歐兩項

北歐兩項起源於北歐,由越野滑雪和跳台滑雪組成,在挪威、瑞典流傳很長時間,成為北歐的傳統項目,故又稱北歐全能。

北歐兩項於1883年被列入霍爾門科倫滑雪大獎賽,20世紀初開始向世界推廣。

目錄

=基本內容

中文名:北歐兩項

起源地:北歐

外文名:nordic combined

構成:越野滑雪、跳台滑雪

起源

北歐兩項(nordic combined) 起源於北歐,由越野滑雪和跳台滑雪組成,在挪威、瑞典流傳很長時間,成為北歐的傳統項目,故又稱北歐全能。19世紀中期,北歐兩項運動首先出現在挪威。1924年第1屆冬季奧運會北歐兩項即被列為比賽項目。1988年第15屆冬季奧運會開始設團體項目。2002年美國「冬奧會」上新增加了個人追逐(競速)賽。

北歐斯堪的那維亞半島地區冬季雪多,適於開展滑雪運動,但因缺乏阿爾卑斯山脈那樣的高山,高山滑雪不夠普及和發達,而越野滑雪和跳台滑雪卻得到較好的開展。於是出現了既要求越野滑得快,又要求跳雪跳得遠的北歐兩項比賽項目。 這個項目是北歐幾個國家的體育強項。19世紀中期,挪威開始出現北歐兩項運動,但直到20世紀初才成為一項全國性的比賽項目。

奧運史

1883年被列入霍爾門科倫滑雪大獎賽,20世紀初開始向世界推廣。1924年被列為首屆冬季奧運會比賽項目,1984年以前只設個人賽,1988年起增設團體賽,僅有男子項目。比賽按跳台滑雪、越野滑雪的順序進行。跳台滑雪初為70米級,1992年改為90米級;越野滑雪原為18公里,1956年起改為15公里。確定名次的方法原來根據單項成績換算成得分,得分高者名次列前;1992年冬奧會開始有所不同:①個人賽第一天進行跳台滑雪,每人跳兩次,以姿勢分和距離分計算總成績。姿勢分由5位裁判根據運動員完成動作的準確性、完美性、穩定性以及整體穩定性打分,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後,將剩下的3個分數相加,最高分為60分;距離分要根據K點距離確定每米分值,運動員的跳躍距離達到K點距離為60分,短於K點距離,將所短距離乘以每米分值,再從60分中減去,超過K點距離,將所超距離乘以每米分值,然後加上60分。兩次比賽的姿勢分與距離分之和為運動員的總分,得分多者名次列前。第二天進行越野滑雪,跳台滑雪成績最好的運動員第一個出發,其他運動員要根據跳台滑雪與第一名運動員的得分差換算成時間差,依次間隔出發,最後以運動員到達終點的順序排列名次。②團體賽跳台滑雪各隊4名運動員依次出發,得分方法同個人賽。越野滑雪時,跳台滑雪成績最好的隊首先出發,其他隊要根據與跳台滑雪成績最好的隊的得分差換算成的時間差,依次間隔出發,各隊的第二、第三、第四名運動員在接力交換區出發,以第四名運動員到達終點的順序排定名次。1988年起成為冬奧會比賽項目。[1]

發展簡介

北歐兩項

19世紀中期, 北歐兩項運動首先出現在挪威,到20世紀初才成為挪威全國性的比賽項目。因為此項運動起源於北歐,所以也稱為北歐滑雪。2002年美國「 冬奧會」 上新增加了個人追逐(競速)賽。北歐兩項在奧運會及世界盃等國際大賽中一般設3塊獎牌,即個人單項賽、個人追逐(競速)賽、4人團體賽。

北歐兩項的跳台滑雪,最初在奧運會比賽中為K70m級跳台,由於1992年跳台滑雪項目將K70m級跳台改名為K90m級,所以1992年後北歐兩項的跳台滑雪比賽也變名為K90m級跳台。在經過大會組委會同意的情況下,北歐兩項的跳台滑雪也可以在K120m級台上進行。

北歐兩項的越野滑雪距離原為18km,1956年改為15km,個人追逐(競速)賽在2002年被定為短距離,一般為7.5km的比賽。

挪威是這一項目的傳統強國,到當前為止在國際大賽中的獎牌總數和金牌總數均列首位。其中1924、1928、1932和1936年冬奧會中,挪威連續屆包攬全部個人比賽的獎牌。但是在20世紀末期,歐洲的芬蘭德國奧地利等國以及亞洲的日本隊都已成為北歐兩項的強國,在1994~2002年3屆冬奧會中芬蘭隊德國隊奧地利隊日本隊都取得過前3名的好成績。

具體項目

個人賽

在北歐兩項的個人賽小項之中,運動員需進行90米高的跳台滑雪和15公里的越野滑雪。當中,運動員會於第一天進行跳台滑雪,每位運動員跳兩次,以「姿勢分」和「距離分」計算運動員的總成績。在「姿勢分」方面,5位裁判會從運動員由開始起動至落地時的「準確性」、「完美性」、「穩定性」和「整體穩定性」作出嚴格的評分(由最低的從0分到20分),並把最佳和最差的成績去掉,將剩下的3個分數相加起來,最高的限額分為60分。而「距離分」方面,若運動員在跳躍後未能到達「K點」(原定目標),則會將距離乘以每米分值(1米兩分),從原來得分中扣減。但如超過原定目標的「K點」,則會將距離乘以每米分值,從原來得分中增加,得到第一日的總成績,得分愈高排名愈高。在賽事的第二天中是決賽日,在第一天成績最佳者將首個於起點出發,其後的運動員會根據與首名運動員分數之距離,按名次出發,進行15公里的滑行,最早到達終點的就是優勝者。

競速賽

在競速賽方面,型式類似個人賽:運動員要在120米高的跳台上進行跳台滑雪以及進行7.5公里的越野滑雪,在兩天的賽事中,第一天為跳台滑雪,第二天為越野滑雪。賽事的第一天是跳台滑雪,但所有的運動員只有一次跳台的機會,是與個人賽最不同之處,但同時都是以「姿勢分」以及「距離分」作為評分,名次也是以成績的高低作次天賽事的出發次序。第二天的越野滑雪中與個人賽相同,都是以第一天中運動員成績名次作為出發先後次序的根據,進行7.5公里的越野滑雪,最先到達終點的則為勝利者。

團體賽

團體賽之中,都是分兩天作賽,首天是跳台滑雪,次天為越野滑雪,運動員會在越野滑雪中滑行5公里以及進行90米高的跳台滑雪。在團體賽的跳台滑雪內,一隊中有4位運動員,各運動員會按先後次序出發,每位運動員都有兩跳,每跳都會以「姿勢分」和「距離分」評分,一隊共有8次的得分,8個得分會合併計算。而在越野滑雪上,在第一天成績最好的一隊最先出發,及後的隊伍要根據第一天的成績,與最好的隊伍得分之差,換算為出發時間距離,滑行5公里。而所有隊伍的第二、第三和第四名運動員會在接棒區等候,成功交換後即出發,以第四名運動員到達終點的順序排定名次。在接力中要注意的是每隊的運動員排名次序是一定要與第一天跳台滑雪運動員出場次序一樣,不可作出改變。

基本要求

北歐兩項是跳台滑雪及越野滑雪2個項目的體育競技比賽。當前只有男子組比賽,在奧運會及世界盃等國際大賽中一般設3塊獎牌,即個人單項賽、個人追逐(短距離)賽、4人團體賽。比賽一般分2天進行, 第1天是跳台滑雪,每人跳2次,以姿勢分和距離分計算出總得分(規則與跳台滑雪項目相同),第2天是越野滑雪(規則與越野滑雪項目相同)。規則要求要先進行跳台滑雪比賽,再進行越野滑雪比賽。通過把運動員跳台滑雪賽上的得分, 計算轉換成秒數,由此計算出的秒數差就是運動員在越野滑雪比賽中的出發順序,即跳台滑雪賽中的第1名運動員在越野滑雪賽中是第1個出發者,而跳台滑雪賽中的第2名運動員,把他在跳台滑雪賽中的得分和第1名運動員的得分差, 通過計算轉換成秒數,得出的秒數就是比第1名運動員晚出發的時間(得分與秒數的計算方法依照北歐兩項競賽規則),這樣以此類推地出發後,第1個到達終點的運動員為第1名。

因為北歐兩項需要跳台滑雪及越野滑雪2個項目結合的比賽,所以要求運動員同時掌握2個項目的技術特點,既需要有跳台滑雪「 準確的技術動作」, 又需要有越野滑雪的「 體能」。

比賽裝備

北歐兩項

一、雪板

越野技術有傳統式和自由式之分,在雪板方面也存在這一區別。傳統板和自由板的區別主要是在構造和長度上:

1、自由板:自由板的板底非常光滑,從而形成一個較大的塗蠟層。這個表層的作用就是滑行。在選擇一副自由式越野板時應注意以下幾點:雪板的長度應該在自己身高上加長10到15厘米,但同時也要考慮雪板的硬度(張力)和自已的體重相適應。雪板上一般都標註了適合的理想體重。

2、傳統板:傳統板具有很明顯的弓型弧線(即有一定的張力),並被劃分為登坡部分和滑行部分。雪板的長度為身高加上30厘米。同樣,雪板的張力要和體重相適應。這一點可以用如下方法來測量:站在雪板上,測量板底和地面之間的縫隙,具體測量位置是在從腳跟到雪板上的每二個標記之間這一段。如果這個縫隙正好可以通過一張紙,則雪板的張力是合適的。如果只用一隻雪板測試(即全身重量落在一隻板上),則紙張應該無法通過這個縫隙。二、雪鞋

1、自由式滑雪鞋的鞋幫應該高出踝骨,以形成一定的支撐,同時要保證踝關節能自如的活動,以確保任何時候都能以最佳姿勢站在雪板上。

2、傳統式滑雪鞋:在滑傳統技術時,人們通常穿鞋幫較低的鞋。這樣即保證了有一定的支撐,同時也能讓腳踝有最大的活動範圍,從而達到理想的滑雪動作。

3、多用滑雪鞋:如果不想受項目的限制來選鞋的話,也可以選用一種多用鞋,這種鞋適合自由式和傳統式兩種技術要求。

北歐兩項

三、滑雪杖  可供選擇的滑雪杖有很多,應該根據不同的項目來選擇合適的長度。原則是:傳統式:身高×0.85;自由式:身高×0.9。

四、服裝

選擇服裝一定要保證身體能自如活動,不能太緊。所有的服裝都應該具有高彈性,並應防風,防水,良好,易保養,可水洗的。選擇手套時應注意,開始戴時感覺稍緊更好,一定不能選有褶皺的,以免以後手上磨出水泡。

運動員年齡情況

1984年冬奧會運動員的平均年齡最高,達到了27.20歲,其中1988 年平均年齡最低22.67歲。從運動員的總體情況來看,可以發現運動員的平均年齡在22~28歲,其中2006年前6名的平均年齡為25.83歲,與參賽所有的運動員的平均年齡相比差距不大。[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