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北漳鎮位於嵊州市東部,上東江上游,距市區21千米。東與奉化市相連,南接金庭鎮,西與黃澤鎮毗鄰,北連下王鎮並與餘姚市接壤。全鎮面積87.42平方千米(2017年),人口12384人(2017年)。

2019年7月,撤銷北漳鎮,其區域現屬金庭鎮。[1]

目錄

歷史沿革

據北宋五桂堂《剡東北莊黃氏宗譜》載:"……至六世祖諱演過剡東之北莊,見山川之秀麗,令子諱彥營建別業往來其間,厥後徙居焉,遂為北莊之黃氏祖。"另有宋代《黃檉墓誌》言:"公諱檉,字聖輿,系出金陵。五季天佑中,有為明州刺史者終遂棲於鄞之隱鶴墜,鄰剡因營別墅,往來其間,子孫後家焉,故號北莊黃氏。……",可見,北莊之名早在宋代時已有,黃氏姜山始祖黃晟隱居於寧波鄞縣姜山,七世孫黃彥營建別墅於剡縣,北鄰祖先隱居地鄞縣,故命名所居之地為北莊(莊有別墅、住宅之義)。後滄桑變遷,發展成村,但仍傍於水,即將"莊"改漳。唐、宋時設忠節鄉,清乾隆年間設市,民國時期設鎮。1950年時,分忠節、甘濟、小柏、東林鄉,1956年四鄉聯合為四聯鄉,1958年以原忠節、甘濟鄉區域成立北漳管理區,小柏、東林鄉區域成立小柏管理區,隸屬上東人民公社,1961年撤銷上東人民公社,成立北漳、小柏人民公社,1964年分出東坑、西坑、牛團倉、箬坑、山坭塢、俞家塢、布巾坑、潘家山等大隊與餘姚縣劃入的董家彥、陳大坑、余家坑大隊組建東坑人民公社。1983年,分別建立北漳鄉、小柏鄉、東坑鄉。1985年北漳鄉改為建置鎮。1992年5月,東坑鄉、小柏鄉併入北漳鎮。

行政區劃

2006年,全鎮面積89.13平方千米,人口1.85萬人。轄1個居委會、45個行政村:北漳居委會、北漳村、張家村、東坑口村、蔡家村、新安村、日坑村、泄下村、前山村、上灣村、高風村、嶺塘村、上彥坂村、潘家山村、布巾坑村、西坑村、新嶺村、魚岩頭村、塘塢村、東蘭村、東坑村、箬坑村、山泥塢村、俞家塢村、王可灣村、董家莊村、岩沿頭村、土塊村、董家彥村、牛團倉村、水口村、余家坑村、陳大坑村、大約村、小約村、小柏村、東林村、黃金塢村、張婆塢村、榧樹灣村、任塢村、清潭坑村、崗竹山村、董塢崗村、山塊村、青山頭村。鎮政府駐地溪東路42號。

2007年,北漳鎮由原來45個行政村調整為13個行政村。

北漳村:由原北漳、水口、日坑、泄下4個村合併組成。共計868戶、2481人口,總區域面積5.46平方千米,村委會駐原北漳村。

金蘭村:由原新安、青山頭、蔡家、牛團倉4個村合併組成。共計439戶,1238人口,總區域面積10.34平方千米,村委會駐原蔡家村。

高風村:由原高風、嶺塘、上彥坂、前山、上灣5個村合併組成。共計508戶,1337人口,總區域面積5.29平方千米,村委會駐原高風村。

彥坑村:由原陳大坑、余家坑、董家彥3個村合併組成。共計324戶,870人口,總區域面積11.1平方千米,村委會駐原陳大坑村。

魚湖山村:由原山塊、塘塢、崗竹山、魚岩頭4個村合併組成。共計453戶,1242人口,總區域面積6.12平方千米,村委會駐原魚岩頭村。

東林村:由原東林、岩沿頭2個村合併組成。共計907戶,2492人口,總區域面積8.08平方千米,村委會駐原東林村。

約和村:由原大約、小約、俞家塢3個村合併組成。共計469戶,1307人口,總區域面積4.43平方千米,村委會駐原小約村。

董塢崗村:由原董塢崗、董家莊、王可灣、清潭坑4個村合併組成。共計457戶,1235人口,總區域面積7.1平方千米,村委會駐原董塢崗村。

東坑村:由原東坑、箬坑、山泥塢、西坑、布巾坑、潘家山6個村合併組成。共計345戶,895人口,總區域面積9.49平方千米,村委會駐原東坑村。

小柏村:由原小柏、東蘭、新嶺、黃金塢4個村合併組成。共計346戶,967人口,總區域面積2.4平方千米,村委會駐原小柏村。

翡翠湖村:由原張婆塢、榧樹灣、任塢3個村合併組成。共計653戶,1556人口,總區域面積10.49平方千米,村委會駐原榧樹灣村。

東張村:由原東坑口、張家2個村合併組成。共計261戶,694人口,總區域面積5.2平方千米,村委會駐原張家村。

土塊村其規模和村名保持不變。[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