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碚區
北碚區是重慶市轄區。位於市境西北部。東接渝北區,南連接沙坪壩區,西界璧山區,北鄰合川區。總面積755平方千米。 63萬人(2012年末)。全區轄5個街道、12個鎮:天生街道、朝陽街道、北溫泉街道、東陽街道、龍鳳橋街道、歇馬鎮、澄江鎮、蔡家崗鎮、童家溪鎮、天府鎮、施家梁鎮、水土鎮、靜觀鎮、柳蔭鎮、復興鎮、三聖鎮、金刀峽鎮[1]。區政府駐北溫泉街道雙元大道196號。【註:水土鎮、復興鎮為兩江新區直管區,經濟發展和開發建設管理工作由兩江新區管委會負責,其他行政管理工作由北碚區政府負責】
地處四川盆地東部平行嶺谷地區,縉雲山麓、嘉陵江畔。華鎣山脈延伸丘陵地,嘉陵江由東北至西南流經境內,水源充足,年降水量1150毫米,年均氣溫18.7℃。礦產資源豐富,有煤、硫鐵礦、石灰石、方解石、白雲石、石膏、天然氣等。襄渝 、國道212和省道過境,嘉陵江全年通航。有縉雲山、北溫泉等風景旅遊區。著名抗日將領張自忠烈士陵園建於北碚市郊,王朴烈士陵園在靜觀鎮境內。
目錄
歷史沿革
北碚,因有巨石伸入嘉陵江中,曰碚,又因在渝州之北,故名北碚。南齊時曾設東陽郡,清代為巴縣之白碚鎮。1923年設江(北)、巴(縣)、璧(山)、合(川)四縣特組峽防團務局。1936年,劃江北、璧山、巴縣的2鎮3鄉成立嘉陵江三峽鄉村建設實驗區。1942年改為北碚管理局。1949年改稱北碚管理處,1951年為川東行署轄北碚市。1953年撤市改區,為重慶市第六區。1955年改為北碚區。
1995年初,重慶市進行 調整,北碚區轄天生、朝陽2個街道和歇馬、龍鳳橋、天府、童家溪、澄江、蔡家崗、東陽、北溫泉、施家梁9個鎮,以及從原江北縣劃入的水土、復興、靜觀、柳蔭、三聖、偏岩6個鎮和皮家山、石壩2個鄉。全區總面積753.4平方千米,總人口約62萬人。區政府駐天生街道碚峽西路。
2000年,撤銷石壩鄉,設立石壩鎮;撤銷皮家山鄉,設立金刀峽鎮。調整後,北碚區轄天生、朝陽2個街道和歇馬、龍鳳橋、天府、童家溪、澄江、蔡家崗、東陽、北溫泉、施家梁、水土、復興、靜觀、柳蔭、三聖、偏岩、石壩、金刀峽17個鎮[2]。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北碚區常住總人口 646577人,其中:天生街道87054人、朝陽街道35027人、東陽鎮47623人、歇馬鎮56346人、澄江鎮38974人、蔡家崗鎮29543人、童家溪鎮17837人、天府鎮44737人、龍鳳橋鎮31958人、北溫泉鎮35217人、施家梁鎮11757人、水土鎮44993人、靜觀鎮54490人、柳蔭鎮26589人、復興鎮38745人、三聖鎮12170人、偏岩鎮14058人、石壩鎮15902人、金刀峽鎮3557人。 2002年7月31日,重慶市 (渝府[2002]124號)批覆同意北碚 駐地從碚峽西路9號遷至新區9—11號地。
2002年末,北碚區戶籍總人口64.02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7.46萬人。轄天生、朝陽2個街道和東陽、澄江、歇馬、蔡家崗、董家溪、天府、龍鳳橋、施家梁、北溫泉、水土、靜觀、柳蔭、復興、三聖、偏岩、石壩、金刀峽17個鎮,73個居委會、301個村委會。
2004年4月,重慶市政府批覆同意撤銷北溫泉鎮、龍鳳橋鎮、東陽鎮,設立北溫泉街道、龍鳳橋街道、東陽街道;7月,3個街道辦事處正式掛牌成立。
2005年8月23日,重慶市政府(渝府[2005]172號)批覆同意撤銷偏岩鎮、石壩鎮,調整金刀峽鎮、三聖鎮行政區域。具體為:撤銷偏岩鎮,併入金刀峽鎮;撤銷石壩鎮,併入三聖鎮。至此,全區轄5個街道、12個鎮:天生街道、朝陽街道、北溫泉街道、東陽街道、龍鳳橋街道、歇馬鎮、澄江鎮、蔡家崗鎮、童家溪鎮、天府鎮、施家梁鎮、水土鎮、靜觀鎮、柳蔭鎮、復興鎮、三聖鎮、金刀峽鎮。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北碚區常住總人口680360人,其中:天生街道124728人,朝陽街道38127人,北溫泉街道84847人,東陽街道40143人,龍鳳橋街道33981人,歇馬鎮60933人,澄江鎮28056人,蔡家崗鎮35564人,童家溪鎮21820人,天府鎮30980人,施家梁鎮8773人,水土鎮44551人,靜觀鎮43674人,柳蔭鎮17505人,復興鎮33621人,三聖鎮19305人,金刀峽鎮13752人。
視頻
北碚區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權威解讀「鄉鎮行政區劃和村建制調整改革」 ,搜狐,2019-08-12
- ↑ 全國有多少地級市、多少縣級市、多少縣、多少鄉、多少村 ,搜狐,2018-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