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北社三嵕廟
圖片來自mafengwo

北社三嵕廟,位於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北社鄉北社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2004年6月10日,公布為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一座古建築[1]

長治市

長治市,古稱上黨潞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山西省下轄的地級市,地處山西省東南部,晉冀豫三省交界。市境南界晉城市,西鄰臨汾市,北接晉中市,東與河北省邯鄲市河南省安陽市毗鄰。地處黃土高原東南緣,東倚太行山,西靠太岳山,中部為上黨盆地。濁漳河北源、西源、南源於境內匯合,向東流出境,沁河發源於市境西部。全市總面積13,955平方公里,人口342.04萬,市人民政府駐潞州區

目錄

歷史沿革

長治市古為「上黨」、「潞州」地域,其歷史上常為兵家必爭之地[2]

殷商時為黎國,屬冀州春秋時期曾為潞子嬰兒國,後並於晉國戰國時,此地域歸屬韓國管轄。周顯王二十一年(前348年),韓國在此地設上黨郡,後又歸於趙國。東漢劉熙釋名》曰:「黨,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也。」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上黨郡為開國36郡之一。西漢東漢沿用秦制,上黨郡屬并州建安十八年(213年),上黨郡入冀州三國時期,黃初元年(220年),上黨郡復歸併州。

西晉永興元年(漢元熙三年,304年),匈奴人劉淵起兵反晉,建國號為「」,上黨郡歸其管轄。東晉大興二年(319年),前趙羯族將領石勒劉曜決裂,自立政權,後滅掉「前趙」,建立「後趙」,上黨郡歸之。東晉永和六年(350年),石虎(石勒之侄)養孫冉閔乘後趙內亂盡殺石氏子孫及羯胡,自立為帝,改國號魏,史稱冉魏,上黨郡歸於冉魏。永和八年(352年),前燕慕容俊殺死冉閔並稱帝,前燕版圖擴大,收上黨郡。東晉太和五年(370年),前秦苻堅王猛率部滅前燕,而後幾年內逐步統一中國北方,上黨郡入前秦。但鼎盛期後,其領地漸漸縮小。最終於東晉太元十九年(394年)被後秦西秦所滅。太元十一年(386年),西燕皇族河東王慕容永率眾鮮卑貴族從關中東歸,占據長子(今長子縣以西)稱帝,上黨郡歸西燕;同年,前燕貴族慕容垂定都中山(今河北定州),稱帝,史稱「後燕」,並與同為宗室的西燕爭奪燕國的領導權。太元十九年(394年),後燕慕容垂殺死慕容永及其公卿大將三十多人,滅西燕,上黨郡歸後燕。

北魏太延二年(436年)註:此處未用東晉年號,因東晉已於420年被劉裕所滅,北魏(386年拓跋珪建國稱帝,建都今山西大同)滅北燕並逐步統一中國北方,上黨郡歸之。534年至535年,北魏衰落,權臣鮮卑人宇文泰擁立北魏孝文帝的孫子元寶炬為帝,史稱「西魏」。同時,權臣高歡擁立北魏孝文帝11歲的曾孫元善見為帝,史稱「東魏」。上黨郡屬兩魏交接地帶,歸屬未明。但西魏治國屢勝東魏。西魏於557年被宇文泰所滅,建立北周。東魏於550年被高歡所滅,建立北齊。北齊於577年被北周所滅,上黨郡歸之。北周建德七年(578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分上黨郡置潞州,是為潞州建置之始,上黨郡屬潞州。潞州得名於潞子之國。

開皇元年(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楊堅取代北周,隋朝開國。開皇三年(583年),廢上黨郡,移潞州於壺關大業元年(605年),改潞州為上黨郡,隸冀州。619年,隋朝被王世充所滅。隨後,唐朝建立。此間未改行政區劃。武德年間,改上黨郡為潞州,並置都督府唐玄宗開元十七年(729年),以玄宗李隆基曾任潞州別駕的原故,設大都督府,並置上黨郡。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潞州、上黨郡屬河東道大曆元年(766年),置昭義軍(至德初稱為「上黨節度使」,寶應初改稱「澤潞節度使」)。五代唐莊宗初,置潞州。梁末帝時(913年-914年),改為匡義軍。歲余,後唐後梁,改為安義軍後晉(936年-947年),復為昭義軍後漢後周(947-960)循舊制。

宋朝時,太平興國初(976為元年),改昭義軍為昭德軍,後為潞州。北宋元豐年間,為隆德府、大都督府、上黨郡、昭義軍,隸河東路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昭義軍改為威勝軍崇寧三年(1104年),復為隆德府,後為昭德軍。金代潞州隸河東南路天會六年(1128年),置潞南遼沁觀察處。元朝潞州屬晉寧路。元初為隆德府(行都元帥府事)。元太宗三年(1231年),復為潞州,隸平陽路洪武元年(1368年),沿用元制。洪武初潞州隸行中書省布政使司;洪武二年(1369年),隸山西中書省。九年(1376年),隸布政司嘉靖八年(1529年)二月,升潞州為潞安府,設潞安兵備,分巡冀南道,治潞安。清朝沿用明制,潞安府治今長治城。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實行省、道、縣三級制,廢潞安府,原潞安府所領各縣均屬冀寧道;同年4月,於今長治市置潞澤遼沁鎮守使署。民國5年(1916年)改為潞澤遼沁營務處。民國13年(1924年),撤銷營務處。民國19年(1930),撤銷冀寧道,各縣直隸山西省。民國26年(1937年),山西省政府(閻錫山政權)置第三、第五專區。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太行太岳山為依託,建立了根據地。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歷經上黨戰役,長治於1945年10月8日由中共占領。當月中旬,長治市(縣級)建立,成為中國共產黨控制的地區中最早設立的城市之一,隸太行四專區。1946年6月,長治市直隸太行區。

1950年3月,長治市改為長治工礦區(縣級)。1952年3月,工礦區復為長治市,並恢復為省轄市,由長治專區代管。1953年7月1日,長治市改由山西省直轄。1958年,長治專區改為晉東南專區,代管長治市。1971年,晉東南專區改為晉東南地區。1975年,長治市復由山西省直轄,設城、郊兩區。1983年9月,長治市轄城、郊兩區和長治、潞城2縣。1985年5月,晉東南地區撤消,晉東南地區所轄平順、壺關、黎城、屯留、長子、武鄉、沁源、襄垣、沁縣劃歸長治市領屬,長治市轄2區11縣(市)。

2018年6月19日,國務院批覆同意調整長治市部分行政區劃,撤銷城區郊區,合併設立潞州區;撤銷長治縣屯留縣潞城市,分別設立上黨區屯留區潞城區[3]。同年11月23日,新設立的潞州區、上黨區、屯留區、潞城區正式掛牌。

參考文獻

  1. 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今日山西網. [2012-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4). 
  2. 長治地區建置沿革. [2013-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7). 
  3. 中華人民共和國二〇一八年縣級以上行政區劃變更情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