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语
北语 |
北京语言大学(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简称“北语”,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特色重点学科项目、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是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建立的,创办于1962年,时名为“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1964年6月由国务院批准定名为“北京语言学院”;1974年毛泽东主席为学校题写校名;1996年6月更名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校名简化为“北京语言大学”。 北京语言大学是中国唯一一所以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中华文化教育为主要任务的国际型大学,素有“小联合国”之称;学校对中国学生进行外语、中文、信息科学、经济、艺术等专业教育,同时承担着培养汉语师资、出国留学预备人员出国前的外语培训工作等任务。北语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语言教学与研究为特色和优势,中文、外语及相关学科协同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科涵盖文学、经济学、法学、工学、历史学、教育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八个门类。 截至2017年10月,北京语言大学占地面积33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近43万平方米。学校下设3个学部、8个直属学院(教学部)和3个科研院所。有省部级以上研究中心(或基地)12个,校级研究机构33个。与世界上58个国家和地区的321所大学及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承办了18所孔子学院和1所孔子课堂。有教职工1272人,各类中国学生在校生总数4万多人,外国留学生近9000人次。[1]
目录
历史沿革
1962年建校,时名为“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 1965年1月9日,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定名为“北京语言学院”。 1971年10月19日,根据北京市革命委员会的决定,“北京语言学院”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合并。 1972年10月16日,又在周总理的关怀下复校。 1974年,毛泽东主席为学校题写校名。 1986年,开始招收现代汉语专业对外汉语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 1988年,学校首次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研究生。 1996年6月13日,经国家教委(现教育部)批准,正式更名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2002年7月2日,经教育部批准,简化为“北京语言大学”。 2010年,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 2011年底,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2012年,首批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高校。 2013年,学校入选首批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 2020年8月4日,北京语言大学任丘国际教育园区项目签约仪式在河北沧州任丘市举行。 截至2017年10月,该校设有3个学部、8个直属学院(教学部),分别为: 汉语国际教育学部:含汉语学院、汉语进修学院、汉语速成学院、预科教育学院、华文学院 外国语学部:英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应用外语学院、东方语言文化学院、西方语言文化学院、中东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部:汉语教育学院、人文学院、政治学院、国际关系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信息科学学院、商学院、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语言康复学院、培训学院、网络教育学院、体育教学部。 2022年2月,学校新增传播学专业、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17年12月,该校共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者29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7人,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46人 ,入选国家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3人,北京市“四个一批”人才2人,北京市教学名师4人。
学科建设
截至2017年10月,该校学科涵盖文学、经济学、法学、工学、历史学、教育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八个门类;有博士后流动站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1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3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10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外国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英语语言文学、亚非语言文学、欧洲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外国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国际政治、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基础心理学、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英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西班牙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欧洲语言文学、亚非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史、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等 专业硕士学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翻译硕士(英语笔译、法语口译) 国家重点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北京市重点学科:英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字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等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12年7月,该校共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0个;有2个团队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称号,有3个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建立了多个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教学中心,有2个实践教学基地和2个实验教学中心分别获得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对外汉语、汉语言、英语、汉语言文学、日语、阿拉伯语、法语 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团队、汉语言专业教学团队 国家级精品课程:初级日语(1)、中国文化概论 教育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信息技术实验室 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英语、汉语言、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 北京市级优秀教学团队:英语专业本科教学团队、对外汉语专业本科教学团队、汉语言专业本科教学团队 北京市级精品课程:第二语言教学概论、语言学导论、法语高级口译 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信息科学实验中心、对外汉语教学实验中心 北京市级精品教材:《新实用汉语课本》、《现代汉语高级教程》、《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实用语法分析》、《新标准汉语》、《汉语强化教程》、《法语语言学教程》、《大学汉语精读(第一册)(维文版)》、《计算机应用基础(第5版)WindowsXP与Office2003环境》、《英汉互译策略对比的应用》、《大学意大利语听力教程》、《日本古典文学史》 对外交流 截至2017年10月,该校与世界上58个国家和地区的321所大学及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与哈佛大学合作设立哈佛北京书院。在泰国设立了曼谷学院,在日本设立东京分校。学校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中外联合办学,与美国韦伯斯特大学、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德国康斯坦茨应用科学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等十余所国外大学开展联合培养本科生或研究生项目。承办了18所孔子学院和1所孔子课堂,被评为“先进中方合作院校”。 截至2017年10月,该校建有语言科学院、对外汉语研究中心、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设有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周边语言文化协同创新中心等33个校级研究机构。 该校设有省部级以上研究中心(或基地)12个,其中: 对外汉语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之一; 阿拉伯研究中心是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重点培育基地; 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平面媒体中心是国家语委语言资源监测的重要基地; 中国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研究中心是国家语委研制和修订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阵地;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是国家语委实施语言资源保护国家工程的专业机构;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基地是国家汉办首批建立的汉语国际推广十大研究基地之一; 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心是文化部投入建设的中外文化互译合作平台; 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是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是北京市教委建设的“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唯一一家语言类中心; 中国民族语文应用研究中心是国家民委支持建立的民族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机构; 中医药国际教育与文化传播基地是依托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建立的特色基地; 光明文学遗产研究院是与《光明日报》联合共建的研究机构。
建设成果
2013年度,该校从事科研活动的人员总计789名,共发表论文441篇(其中国内学术刊物395篇,国外学术刊物27篇,港澳台刊物14篇,译文5篇),出版著作86部(其中专著37部,编著或教材37部,古籍整理1部,译著11部),提交被采纳研究与咨询报告15篇,获得1项新的发明专利。新立项的科研项目总计177项(其中纵向项目54项,横向项目24项,校级项目99项)。 2006年至2014年1月,该校共批准校级项目400余项,投入经费1475.46万元。经过校级项目的"孵化",共有254项课题获得上级部门项目支持,批准经费3780.55万元。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4531项。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9项,其中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获得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3项,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
学术资源
截至2017年10月,该校编辑出版学术刊物九种,其中《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中国文化研究》为核心期刊,《汉学研究》为核心辑刊,《国际汉语教学》和Translating China(《翻译中国》)为一般刊物,《语言规划学研究》、《文献语言学》、《汉风》为以书代刊的刊物。。
文化传统
校徽 校徽突出了北语的国际化特色。校徽以地球为背景,中间为盾型; 盾型内是两个绿色字母“Y”,代表“语言”两字。整个设计寓意深刻; 北语素有“小联合国”的美称,地球正是北语国际化的象征,绿色则赋予了语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校歌 作词:阎纯德 作曲:吕远 跨过海浪云涛,为了梦中的寻找 五洲朋友相聚我们学校,漫天飘荡着美丽歌谣。 敬业簇拥鲜花,勤奋培育英豪 我们耕耘人类文明,文明把进步锻造。 啊,美丽的学校!啊,我们的骄傲! 不同的肤色,相同的声调,同声祝福世界美好! 跨过海浪云涛,为了梦中的寻找 四海学子相聚一个家园,理想编织着青春微笑。 语言牵手和平,文化搭起长桥 我们放飞人类希望,祈愿天下真情拥抱。 今天用爱心播种,明天鲜花开遍天涯海角! 不同的地区,相同的声调,同声祝福世界美好! 校训 德行言语 敦睦天下 截至2014年5月,该校已经为世界上176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15万余名懂汉语、熟悉中华文化的外国留学生。其中很多校友已经成为学界、政界、商界的知名人士。 前任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总干事,现任哈萨克斯坦总统卡塞姆· 托卡耶夫,埃塞俄比亚总统穆拉图·特肖梅·沃图,哈萨克斯坦政府总理卡里姆·马西莫夫,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伊戈尔·莫尔古洛夫,德国汉学家顾彬,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埃里克·康奈尔等知名人士都曾在北语学习过。
所获荣誉
2018年10月,《中国高校媒体影响力榜单》发布,北京语言大学排名第六。 2021年5月,北京语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部党委入选“北京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拟表彰对象。 2022年4月,入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表彰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