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齊書·裴讓之傳
原文
裴讓之,字士禮。年十六喪父,殆不勝哀,其母辛氏泣撫之曰:「棄我滅性,得為孝子乎?」由是自勉。辛氏,高明婦則,又閒禮度。夫喪,諸子多幼弱,廣延師友,或親自教授。內外親屬有吉凶禮制,多取則焉。
讓之少好學有文情清明俊辯早得聲譽魏天平中舉秀才對策高第累遷屯田主客郎中省中語曰能賦詩裴讓之為太原公開府記室。與楊愔友善,相遇則清談竟日。愔每云:「此人風流警拔,裴文季為不亡矣。」梁使至,帝令讓之攝主客郎。
第二弟諏之奔關右,兄弟五人皆拘系。神武①問曰:「諏之何在?」答曰:「昔吳、蜀二國,諸葛兄弟各得遂心,況讓之老母在,君臣分定,失忠與孝,愚夫不為。伏願明公以誠信待物,若以不信處物,物亦安能自信?以此定霸,猶卻行而求道耳。」神武善其言,兄弟俱釋。歷文襄大將軍主簿,兼中書舍人,後兼散騎常侍,聘梁。文襄嘗入朝,讓之導引,容儀蘊藉,文襄目之曰:「士禮佳舍人。」遷長兼中書侍郎,領舍人。
齊受禪,靜帝②遜居別宮,與諸臣別,讓之流涕歔欷。以參掌儀注,封寧都縣男。帝欲以為黃門郎,或言其體重,不堪趨侍,乃除清河太守。至郡未幾,楊愔謂讓之諸弟曰:「我與賢兄交欵,企聞善政。適有人從清河來,雲奸吏斂跡,盜賊清靖。期月之期,翻然更速。」清河有二豪吏田轉貴、孫舍興久吏奸猾,多有侵削,因事遂脅人取財。計贓依律不至死。讓之以其亂法,殺之。時清河王岳為司州牧,遣部從事案之。侍中高德政舊與讓之不協,案奏言:「當陛下受禪之時,讓之眷戀魏朝,嗚咽流涕,比為內官,情非所願。」既而楊愔請救之,云:「罪不合死。」文宣大怒,謂愔曰:「欲得與裴讓之同冢耶!」於是無敢言者。事奏,竟賜死於家。
【注】①神武:北齊開國皇帝高洋之父高歡,高洋(文宣帝,550-560在位)即位後被封為神武皇帝,實並未在位。②靜帝:東魏皇帝元善見,550年靜帝禪位於高洋。
譯文
裴讓之,字士禮。十六歲父親去世,幾乎不能承受(失去父親的)悲哀,他的母親辛氏流着淚安慰他說:「(因為哀傷過度而)拋棄我(並且失去)生命,能夠是一個孝順的人嗎?」從此(裴讓之)自己鼓勵自己。辛氏,有高明的作婦人的準則,又熟悉禮法。丈夫去世(的時候),孩子們大多年幼弱小,便廣泛地(為孩子們)邀請老師,有時候(還)親自教授(他們)。內外親屬有吉凶之事的禮儀法則,大多效仿她。
讓之少年好學,有文采,口才傑出,早年獲得聲譽。魏天平年間被舉薦為秀才,應答對策,名列前茅。幾次升任為屯田主客郎中,王宮禁地中有這樣的話:「能賦詩,裴讓之。」任太原公開府記室。與楊愔友好,見面就整天清談。楊愔常說:「這個人才華出眾,敏悟超群,裴文季沒有死啊。」梁的使臣到,帝令讓之代理主客郎(接待使者)。
第二弟諏之逃往關右,兄弟五人都被拘禁。神武問:「諏之在哪裡?」回答說:「往昔吳、蜀二國,諸葛兄弟二人各自能夠遂心,何況讓之的老母在世,君臣的職分已定,失去忠與孝的(事情),愚夫都不願做。我希望明公(能夠)以誠信待人,如果以不誠信待人,別人又怎麼能相信自己呢?以此來成就霸業,就像倒着走路而尋找道路啊。」神武認為他的話說得對,兄弟全被釋放了。歷任文襄大將軍主簿,兼中書舍人,後來又兼任散騎常侍出使梁。文襄曾入朝,讓之作引導,容貌含蓄,文襄看着他說:「士禮是個好舍人。」調任中書省長官兼中書侍郎,主管舍人。
齊接受禪讓,靜帝退居另外的宮中,與眾臣告別,讓之流涕嘆息。因參與制定製度制度,被封為寧都縣男。帝想用作黃門郎,有人說他身體太胖,不堪奔走侍奉,於是任職清河太守。至郡沒多久,楊愔對讓之眾弟弟說:「我與賢兄交往誠懇,盼望聽到他好的政績。恰好有人從清河來,說奸吏收斂惡跡,盜賊被清除。一個月的時間,徹底改變,變化很快。」清河有兩個豪吏田轉貴、孫舍興長久做官,奸邪狡猾,多有侵奪,趁着(處理)事務就威逼人索取財物。計算(他所索)贓物依法不到被處死(的程度)。讓之因他們擾亂法紀,殺了他們。當時,清河王高岳任司州牧,派所部從事查辦他。侍中高德政過去與讓之不和,上表章彈劾說:「在陛下受禪的時候,讓之(因)眷戀魏朝,嗚咽流涕,等到做了皇室官員,不是他所情願的。」不久,楊愔為他求救,說:「罪不該死。」文宣大怒,對楊愔說:「(你)想與裴讓之同埋一個墳墓嗎?」於是沒有敢(為讓之)說話的人了。事情奏請朝廷後,最終賜死在家中。 [2]
作者簡介
李百藥(565--648),字重規,定州安平(今屬河北)人,唐朝史學家、詩人。 其父李德林曾任隋內史令,預修國史,撰有《齊史》。隋文帝時百藥仕太子舍人、東宮學士。隋煬帝時仕桂州司馬職,遷建安郡丞。後歸唐,拜中書舍人、禮部侍郎、散騎常侍。人品耿直,曾直言上諫唐太宗取消諸侯,為太宗採納。曾受命修訂五禮、律令。[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