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号飓风信号
十号飓风信号 |
---|
|
十号飓风信号(英语:Hurricane Signal No. 10),一般市民俗称为十号风球,为香港天文台最高级别的热带气旋警告信号,低一级为九号烈风或暴风风力增强信号。香港自1917年创立数字热带气旋警告信号至今,此信号已知曾发出26次。
最近一次十号飓风信号于2018年9月16日上午9时40分发出,当时香港受到超强台风山竹正面吹袭。
目录
意义
十号飓风信号的发出一般表示台风的中心已经正面吹袭(一般来说是台风中心在香港天文台100公里范围内),甚或预料将会横过香港。香港任何近海平面地区之风力现正或预料会达到飓风程度,持续风力达每小时118公里或以上,阵风更可能超过每小时220公里。
天文台发出十号信号后,台风中心可能非常接近甚至掠过香港市中心。当风眼经过香港上空时,风雨减弱,云层转薄,甚至出现短暂阳光,晚上还有机会可看见星星,但切勿以为危机已过而有所松懈,因恶劣天气将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重临。台风过后香港吹偏南风,风力及雨势可能比先前更强。受地形影响,台风中心掠过香港的位置将影响香港的风力。如台风中心在香港南面掠过,香港由东北风渐转东南风,香港处于热带气旋的危险半圆内,广泛地区当风,如果遇上快速移动的热带气旋风力会更强,再加上当时热带气旋仍未登陆,甚至可能增强,影响最大;相反如台风中心在香港北面掠过,香港由西北风渐转西南风,香港处于热带气旋的可航半圆内,如果遇上快速移动的热带气旋风力会较低,而且热带气旋已经登陆及开始减弱,风力受阻。
特别之处
与八号烈风或暴风信号不同,十号飓风信号并无风向之分(类似三号和九号信号),发出前也不会有长时间的预警甚至不会提前宣布[1][2]便发出十号信号。当此信号取消后,香港天文台会直接改发八号信号而非九号信号。
十号飓风信号即表示台风的中心已非常接近香港,随着香港进入风眼附近的中心密集云团,雨势将会增大;但碍于风力已达至极高水平,雨点大多呈横向型而非直落地面,较难直落雨量计内(雨量计是直立,包括天文台采用的“翻斗式雨量计”及“虹桥式雨量计”)。设立暴雨警告后,首次使天文台发出的十号信号台风约克及2018年的超强台风山竹只导致天文台同时发出红色暴雨警告信号[3]而非黑色暴雨警告信号,2012年强台风韦森特及2017年超强台风天鸽吹袭期间亦只同时发出黄色暴雨警告信号;反之,影响香港风力较弱之热带气旋较易带来暴雨,特别是盛夏在香港东面东登的热带气旋,因为热带气旋登陆后会引入西南气流。
另外,在初秋的季節,在香港南面遠距離掠過的熱帶氣旋,因為熱帶氣旋的暖濕東南風會與廣東沿岸較涼的東北季候風可能在珠江口輻合,有利暴雨出現,如2016年10月令天文台發出三號信號的超強颱風莎莉嘉,風暴遠離後,天文台翌日發出黑色暴雨警告信號,更是有紀錄以來首次10月發出黑色暴雨警告信號及錄得最高10月份天文台一小時降雨量78.7毫米。
历史
香港的热带气旋警告源于1884年,最初的信号并没有数字之分,只以鼓形、倒三角形、圆形及三角形信号表示热带气旋在香港300海里以外/之内及香港所承受之清劲或强风/烈风风向,一般于海港内悬挂台风信号向轮船示警,当预料一个台风即将或现正正面吹袭香港时则会鸣风枪代表飓风信号,亦即现今十号飓风信号的雏型。1907年改为鸣炮警告、悬挂黑十字风球及于晚间亮起三号风灯(红绿红)。1917年开始以数字1至7号编排信号,七号信号是当时最高的信号,代表香港风力已达或将达飓风程度。1931年,七号信号改为十号信号,代表飓风抵埗。1943年10月20日至1945年8月底期间,当时的日占政府因战争时期使气象预报物资短缺,精简风球信号,二号风球以朝上三角形▲(蓝蓝)显示,表示香港将吹起烈风或以上风力(即今8至10号信号)。
十号飓风信号的发出,表示香港的风力已经达到或将会达到飓风程度(即持续风速每小时118公里或以上)。天文台指,飓风的范围,主要是在绕著风眼附近的环形地带(即眼壁或眼墙),因此发出十号信号的其中一项先决条件,是一股台风或以上级别的热带气旋在距离香港100公里范围内掠过,也就是所谓“正面吹袭”香港;但即使如此,不是所有正面吹袭香港的台风或以上强度热带气旋,也能带来十号信号。
而信号由1907年至今,一直以十字形15px表示。
香港于亚洲东部的漫长海岸线上只是一个极其渺小的目标,纵使平均每年有15个(1961年-2010年平均)台风在中国南海和北太平洋西部形成[4],香港自1946年至今,只有16个台风或以上强度的热带气旋导致发出十号飓风信号,其中14个台风都是由西太平洋生成进入南海影响香港,即是每70个台风才有一个会引致香港发出十号信号。
1960年代初期,香港曾经多次悬挂十号飓风信号。1960年至1964年间平均每年一次,其中以1964年较特别,由于该年出现强烈拉尼娜现象,在副热带高压脊偏强下,令热带气旋多以西或西北偏西移动进入南海,因此该年香港受到5个台风或以上级别热带气旋正面吹袭,当中台风露比和黛蒂令天文台于年内两度悬挂十号信号,为战后唯一一次,并与1923及1911年共同创下一年内2次飓风信号的第三多纪录。
在这段忙碌的日子过后,十号信号的出现频率减少至每3至4年一次。进入1980及90年代,能正面吹袭而带来十号信号香港的台风已大为减少(但自90年代起,正面吹袭香港的热带气旋渐趋频密,1991年至2020年的30年间共有32个热带气旋正面袭港,平均每年1.07个,唯大多因接近香港时未达台风或以上级别所以没有发出十号信号),近代的十号信号,除2018年超强台风山竹外,都有一个共通点,是热带气旋在较接近吕宋形成,但进入南海后,受惠南海水温高或没有明显的引导气流致在热带气旋短暂滞留,使热带气旋能吸取积存在海上大量能量而爆发增强至台风或以上级别所致,这都是预报强度及路径时的一大挑战;1999年袭港的台风约克与上次十号信号相隔达16年,同时又是最后一次在户外以钢球悬挂的十号信号、以及1931年改制后发出时间最长之十号信号。
2000年代更没有热带气旋能令天文台发出十号信号,直至2012年强台风韦森特的吹袭,天文台才再度发出十号信号,也与前一次发出十号的约克相隔了13年之久。另外,在90年代及2000年代,最高信号为九号信号的次数分别为2次及3次,主要是因为台风进入香港50公里内登陆时减弱为强烈热带风暴或在香港东面登陆所致,因此不用发出十号信号。此后十号信号出现次数再次转趋频密,仅5年后的2017年超强台风天鸽便令香港天文台再次发出十号信号,翌年超强台风山竹更导致继1960至1962年之后,56年以来天文台首次需要连续两年发出十号信号。2010年代共发出三次十号飓风信号,是自1970年代以来最多。
判断发出因素
香港天文台会判断其飓风范围大小、飓风风力能维持多久、台风路线是否接近香港等等的因素去考虑是否发出此最高信号,因此纵使曾有不少台风近距离掠过甚至正面吹袭香港,可能因为临门减弱为强烈热带风暴或受地形影响出现不规则移动路径及风力分布,也只会发出九号烈风或暴风风力增强信号,在香港东面登陆的热带气旋,更可能只发出八号烈风或暴风信号。香港天文台亦会按实际情况而不会盲目跟从邻近地区已发出的信号级别。
每当是一个台风有机会数小时内正面吹袭香港时,天文台的预报中心便开始忙碌,天气预报员、新闻发布员与台长各自分工,不断用科学方法分析、对外发布和讨论台风形势。由于发出信号的最终决定权在台长手中,因此台长负责审视台风移动路径及速度、本地风力、气压等变化、卫星数据、雷达数据、风暴潮的预计幅度、大范围大气条件对台风的影响等等的因素,与及透过分析雷达同事的汇报,从而决定发出与否。一旦决定发出十号信号,时任天文台台长便需签署文件及于电脑输入确认密码作实[5][6]。
另外,天文台亦不断引入现代化高科技协助预报天气,包括1999年落成的多普勒雷达,它较传统雷达更能准确测出台风中心风力及路径,对气象人员何时发出信号起了关键作用,尤其是对台风约克发出十号飓风信号的过程中功不可没,亦因此随后被天文台内部列入预报课程教材。
参考文献
- ↑ ()香港天文台警告及信号资料库. 香港天文台.
- ↑ ()1999年9月16日九号风球改挂十号风球. 香港无线电视.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1月12日).
- ↑ ()香港天文台警告及信号资料库. 香港天文台.
- ↑ ()引致天文台需要发出十号飓风信号的台风. 香港天文台.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27).
- ↑ ()《气象万千》部份片段(第1分30秒讲述天文台台长需要为发出十号飓风信号填写及签署专属表格). 香港电台电视部. [2016-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5).
- ↑ 天文台的日与夜 – 十号风球(相中的台长岑智明正输入密码确认发出十号信号). [2017-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