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千佛崖,位於山東省濟南市東南40公里,造像集中位於四門塔西北在白虎山東麓,是山東省內的唐代佛教石刻造像主要遺存。

中文名稱 千佛崖

地理位置 山東濟南

氣候類型 溫帶大陸性氣候

景點級別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著名景點 佛像

目錄

歷史由來

山東濟南千佛崖摩崖造像是中國唐代佛教雕刻。千佛崖在濟南柳埠。柳埠位於山東省濟南市東南40公里,造像集中位於四門塔西北在白虎山東麓,是山東省內的唐代佛教石刻造像主要遺存。南北長65米、高8.5米的崖壁上,主要為摩崖龕像[1]

布局結構

千佛崖,小型洞窟有6個,現有大小造像214尊,銘刻45處,其中10尊刻有武德、貞觀、顯慶、永淳、文明等年號。像主有唐皇室成員,如南平長公主、趙王李福、駙馬劉玄意,也有一般官僚、僧尼和民眾。窟內鐫坐佛1尊,面相豐滿安詳,衣紋細密流麗,雕刻技法嫻熟精練。該窟開鑿於唐顯慶2年(657年),是南平公主為已逝去的父皇唐太宗祈福而造。其夫,時任齊州刺史的劉玄意造像龕,位於千佛崖中部偏南的地方,龕外飾有瓔珞門楣,外鐫力士、獅子等護法神獸。絕大部分為唐初雕造,個別為後世作品,保存基本完好。千佛崖北部有兩座大窟,南面的窟門中間有一石柱,窟內鐫兩尊高近3米的大佛,系唐太宗第十三子趙王福於顯慶3年為太宗所造。這組造像群刻,於1988年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氣候變化

臨汾市地處半乾旱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期。但由於受地形影響,山區平川氣候差異較大,氣候特徵迥異。臨汾市氣溫的一般特點是冬寒夏熱,氣溫的年較差和日較差均大。最佳旅遊時間:春、秋兩季。

民間藝術

不知經過了多少民間雕刻藝術家的鬼斧神工遂形成今之規模。在整座群雕中,最大的一尊大佛高5.5米,為唐長慶年間雕刻,是千佛崖石刻群體中的主佛。其餘小佛或為三軀一龕(一佛二菩薩或一佛二弟子)或一佛四菩薩,有一佛一龕,或坐或立。神態或慈祥,或虔誠,或天真,或喜悅……豐富生動,栩栩如生,無一雷同。千佛崖造像藝術有着明顯的民俗化趨勢,「以形寫神」,「神形兼備」,既富於寫實又兼收並蓄了民間藝術中想像豐富、生動誇張的藝術表現手法,體現了民間佛教造像藝術的獨創精神和我國古代歷代雕刻藝術在吸取外來文化時表現出的藝術民族化的獨特風格。浮山剪紙:浮山縣素有「剪紙之鄉」的美稱。這裡的民間剪紙藝術象燦爛的花朵,遍布全縣城鎮鄉村、山莊窩鋪。浮山剪紙有數百年的悠久歷史。剪紙藝人將其高超的技藝代代相傳,精益求精,不斷創新。剪紙的內容十分豐富,它包括人物、花草、走獸、飛禽、魚蟲、山川雲樹、亭台樓閣、寓言故事、民間傳說等等。這些有鄉土氣息的民間工藝品,有的粗擴豪放,有的渾厚古樸,有的纖細秀麗,有的玲瓏剔透。獨特的裝飾風格,純樸的藝術氣質,反映了太岳山區人民的審美情趣。

造像藝術

千佛崖造像內容及形式均很單純。除兩龕倚坐佛像外,其他均為結跏趺坐阿彌陀佛及釋迦牟尼佛。一佛二弟子二菩薩的組合僅有一龕。佛像最大為2.8米,小的僅數十厘米,但雕琢均甚精湛、細膩、寫實,世俗化傾向較為明顯,為典型的唐代造像風格。如南平長公主造像,體態豐腴,面目圓潤,微微帶笑,溫雅敦厚,儼然一貴婦人氣派。第73龕佛像,高2.2米,面部略長,但不失豐滿,眼睛若眯,目光向下,鼻樑端正適度,口唇曲線微妙清晰,神態似在靜觀沉思,令人於溫和慈祥中感到矜持端嚴[2] 。保存完整,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視頻

千佛崖見者便是有緣,願您一生一世幸福安康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