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唐志齋博物館
千唐志齋博物館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鐵門鎮西北隅,是辛亥革命元老張鈁先生所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點、國家二級博物館、中國唯一的墓志銘博物館,以珍藏唐及歷代墓誌石刻一千四百餘件而聞名於世,章炳麟曾用古篆為之題額《千唐志齋》。千唐志齋是研究唐代三百年文治武功和書法藝術的史料寶庫,因其豐富的內涵被譽為「石刻唐書」、「唐書法演變史」等。
中文名稱 千唐志齋博物館
類 別 歷史博物館
地 點 河南省新安縣鐵門鎮
館藏精品 張子溫墓誌
榮 譽 國家AAAA級旅遊景點
目錄
地址
中國唯一的墓志銘博物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千唐志齋」便位於鐵門鎮的西北隅[1] 。這裡是著名愛國民主人士、辛亥革命元老張鈁(字伯英)先生的家鄉。二十年代初,張鈁先生隱居鐵門,營園林廣及百畝,蔚為壯觀。康有為游陝過豫,被張鈁邀至園中,談書論畫,賦詩抒懷,題名「蟄廬」。 新安縣千唐志齋博物館是已故國民黨起義將領張鈁先生所營園林「蟄廬」的一部分,為中國現存墓誌石刻的集中地之一,以珍藏自西晉、魏以來歷代墓誌石刻1400餘件而聞名。其中尤以唐志最為豐富,多達1191件。章炳麟曾用古篆為之題額《千唐志齋》,並在尾部綴有跋語:「新安張伯英,得唐人墓誌千片,因以名齋,屬章炳麟書之。」齋名由來,蓋緣於此。你從歷史的幽徑中走出,漫步在幽篁疏影、鳥語花香的碎石路上時,你也許會產生如入禪境的感覺,這裡濃厚的文化意蘊賦予了園林無盡的魅力。如若你走近與竹林相對的百年石屋,你會看到它的蒼老和正面的八個大字「誰非過客,花是主人。」輕輕一誦,冷峻而淒涼,過客與花朵,嗖嗖劍氣與淡淡芬芳,在心中一掠而過,回頭再看那滿壁劍氣與淡淡芬芳,在心中一掠而過。回頭再看那滿壁志石與花木蟲影,你會突然領悟到佛一般的慈善而安詳。
展廳設置
千唐志齋所藏志石,據1935年上海西冷印社發行編目記載,共1578件,後迭經變亂,散失不少,今存各類藏石1419件,計唐志1191件,西晉1件,北魏2件,隋2件,五代22件,宋88件,明30件,元1件,清2件,民國7件。此外,還有墓誌蓋19件,其它各類造像、經幢、碑碣及書法、繪畫石刻54件。現館藏志石多達已二千餘件。張鈁先生為中國墓志銘之集大成者,其功績卓然,前無古人。他先後收藏唐志近三千方,其中多為唐人志石,千唐志齋所存唐志差不多占中國出土唐志的三分之一,是中國收藏唐人墓誌最集中的地方。墓誌是記載死者世系爵里,生平事跡,配偶子嗣,卒葬時地以及追悼讚頌死者之辭的一種方形石版,因隨葬墓穴中,所以叫墓志銘。墓誌之作,始於東漢晚年,盛於北魏隋唐。北魏拓跋氏入主中原,孝文帝下詔死不得還,就地安葬,是促成墓誌之作的主要原因。及至唐代,流行一時,其後世襲代衍,遂使北邙墓冢累累,隨葬志石難計其數。千唐志齋所藏唐志,自武德、貞觀起,經盛中晚唐,歷代年號,無不盡備。志主身份紛繁駁雜,既有相國太尉,皇親國戚,又有藩鎮大吏、刺史太守;既有處士名流、真觀洞主,又有郡君夫人、宮娥才女。這些人物的人生際迂,顯示了唐三百年文治武功及社會百態,堪可證史、糾史、補史。千唐志齋實際上是一部石刻唐書,或可視作唐人檔案館,其對於唐史研究之價值,彌足珍貴。唐人書法取士,凡士子書法皆楚楚可觀。墓誌意在傳世,所以多仰名家動筆,其在文體及書法方面的價值不容忽視。千唐志齋唐志書法篆隸行楷,般般具備,諸家風格,應有盡有,或端莊典麗、塊塊晶瑩,或遒勁雋秀、字字珠璣,無不顯露書藝之美,留連在滿壁志石的天井窯室里,猶如置身光彩奪目的藝術至境。唐代書法名家紛呈,流派迭起,於今稽古鈎沉,在這裡都可以找到它們的源頭,千唐志齋亦可稱為一部唐代書法演變史。張鈁先生在搜集鑲嵌墓志銘的同時,兼收碑刻、石雕等,又將其平生所獲名人書畫,命工刻石,同存齋內,以備欣賞,借垂永久。現齋中專貯書法繪畫石刻的十五號窯洞裡,有宋米芾所書對聯,明清之際號稱神筆的王鐸所書之大幅中軸《柳花》、《柳條》詩,清代王弘撰、劉墉、陳鴻壽、邵瑛、韓東籬等人所書的屏扇、對聯,還有近人章太炎、李根源、戴傳賢、靳志所書對聯、條幅等。十一號窯室內嵌有明代董其昌所書《典論論文》行草長卷,以及蔣中正撰文、賀耀組隸書、由國民黨眾多高級官員和社會賢達署名,為張鈁母親王太夫人慶祝七十壽辰的長篇壽序石刻。同一室內還嵌有被稱為"近代三絕"的張鈁之父張子溫墓志銘,是章太炎撰文,于右任書丹,吳昌碩篆蓋的罕有佳構。這些都體現了各自不同的書法風格,使人觀之留連不舍。齋中所藏繪畫石刻皆稀有珍品,第十一號室內有漢代線刻佛教故事,十五室內有漢武帝夢景圖浮雕,有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所作風、雨、陰、晴竹姿四態的屏扇和名曰"醒"竹的單條石刻,以及三天井西壁所嵌光緒皇帝引見官王純謙指畫蘭草等,無不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其它如隋唐時代的佛釋造像,梵文經幢,都是藝術價值甚高的文物佳品。千唐志齋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燦然生輝。政要名流、專家學者、中外遊客,慕名來游者絡繹不絕,現已是洛陽市對外開放的窗口,中原旅遊線上的一個重要文物景點。
發展歷史
在十三朝朝古都洛陽以西45公里處,有一個風光旖旎、山明水秀的地方——鐵門鎮。這裡西扼崤嶺,東控函谷,已有千年歷史,被章太炎譽為「當關洛孔道」。這裡青龍、鳳凰兩山對峙,一肪澗水潺潺東流,素有洛陽西大門之稱。張鈁,字伯英,號友石老人。清末畢業於保定陸軍速成學堂。早年曾參加同盟會,是辛亥革命時期陝西新軍起義的主要策動者之一。孫中山發動護法運動時,張任陝西靖國軍副總司令。上世紀三十年代歷任國民革命軍二十路軍總指揮,河南省政府代理主席及民政、建設廳長等職。張鈁生前酷愛金石字畫,與于右任、章炳麟、康有為、王廣慶交往較密。在他們的影響下,尤其是在于右任的鼓勵下,張氏於1931年開始廣泛搜羅墓誌石刻,兼及碑碣、石雕,陸續運至其故里鐵門鎮。1933年前後在其「蟄廬」西隅,闢地建齋,將羅致而來的大部分志石鑲嵌於十五孔窯洞和三大天井及一道走廊的里外牆壁間。其未鑲嵌部分,除於抗日戰爭時期運陝捐贈陝西博物館數百塊外,歷經變亂,散失不少。據1935年由上海西冷印社發行的《千唐志齋藏石目錄》載,共計1578件。現齋內尚存各類藏石1419件,其中西晉志1件、北魏志2件、隋志2件、唐志1191件、五代志22件、宋志88件、元志1件、明志30件、清志2件、民國7件,此外尚存有墓誌蓋19件,以及其他各類書法、繪畫、造像、經幢、碑碣等54件。這些志石都是張鈁從全國各地,主要是洛陽一帶搜集而來的。洛陽號稱九朝古都,是人文薈萃之地。城北邙山,東西綿延百餘公里,雄渾遙遠,土厚水低,宜於殯葬,所以歷代達官貴人,富戶巨賈,皆迷信邙山為風水寶地,甚至遠在江南塞北的人,臨終還囑其後人,不遠千里,還葬北邙。所以民間流傳有「生於蘇杭,葬於北邙」之說,以致「北邙山頭少閒土,儘是洛陽人舊墓」(見王建《北邙行》)。千唐志齋所藏唐志上起武德、貞觀,歷盛唐、中唐以迄晚唐,其中包括武則天的改元、安祿山的僭號,無不盡備。志主身份有位極人臣的相國太尉,封疆裂土的皇帝貴戚,雄踞一方的藩鎮大吏,職司守土的刺史太守,官卑職微的尉墨參曹;也有悠遊園林的處士名流,昧悟參禪的寺觀洞主,以及被深鎖內宮、淒涼一生、死而不知姓名、籍貫的宮娥彩女。這些墓誌記載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及其社會活動,故又可作一部石刻唐書看待,這些文字為我們研究當時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情況,提供了極為難得的珍貴資料,起着證史、糾史、補史的重要作用。「蟄廬」的匾額及「聽香讀畫之室」的楹聯均為康有為游陝過豫宿鐵門時題寫,而室櫥橫額則為金石家羅振玉的高徒、曾任河南省博物館館長的關百益所題;千唐志齋門廊聯為清翰林學士宋伯魯書寫,相對東廊門植聯為張人傑所書。這些題字莫不神采飛揚,風格卓異,與齋內藏志書藝交相輝映,引人入勝。
視頻
新安縣千唐志齋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