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半城鎮古稱徐城、雪楓,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下轄鎮,位於泗洪縣東南部,東、南瀕湖,距西北泗洪縣城20千米,轄域面積114.29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7月,半城鎮下轄9個社區、12個行政村,另轄3個生活區 ,5.31萬人 ,鎮人民政府駐半城社區。

因鎮政府駐半城,而得半城鎮。南北朝梁天監八年(509年),徐城被淹,只剩下原來城的一半,故名 。南北朝梁天監八年(509年),始設半城鎮。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10月,改雪楓鎮,後復名半城鎮 。2020年7月,撤銷陳圩鄉,併入半城鎮 。半城鎮境內有330省道過境。著名景點有穆墩島生態旅遊景區 。

2019年,半城鎮完成地區生產總值7.86億元、同比增長8%,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743萬元,工業總產值268.0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13萬元、同比增長8.5%,財稅一般預算收入1442.81萬元,工業開票收入1.12億元、同比增長47.78%。[1]

目錄

基本概況

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半城鎮是一個有着2000多年歷史的文明古鎮,春秋時徐國國王徐偃王建都於此,古稱徐城;南北朝時置半城鎮,因古徐城牆猶存少半,始稱半城。半城位於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澤湖西岸,地處泗洪縣縣境東南,距縣城24公里。是宿遷市首批達小康鄉鎮、文明鄉鎮、十強鄉鎮。

半城鎮位於洪澤湖西岸、泗洪縣東南,距縣城距縣城24公里,西和南與陳圩毗鄰,北與孫園相望,東臨洪澤湖,330省道和環湖公路貫穿全境。

半城古稱徐城,是中華徐文化和中華徐姓的發源地,夏禹王時,伯夷因為輔佐大禹治水有功,他的兒子若木受封於徐,半城即為古徐國的都城所在。漢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設臨淮郡,半城為郡治,三國時為高平郡,南北朝時置半城鎮,因古徐城牆猶存少半,始稱半城。後周、隋唐時為徐城縣治。北宋景德三年(1006年),臨淮縣治移徐城驛,此後歷南宋、金、元、明、清代,半城一帶為泗州腹地,乾隆四十二年,裁虹歸泗,曾設州並於半城。抗戰時期,半城成為淮北蘇皖邊區抗日領導機關所在地。1944年9月,新四軍第四師彭雪楓師長不幸殉國,10月半城改為雪楓,1949年成立雪楓區,區公所設於半城,轄雪楓、臨淮、陳圩、張墩、張塘、城頭、孫元、李廟、楊井、崔集、魚龍、新集、徐台等13個鄉。1956年4月,新建洪澤縣,半城劃屬洪澤,1958年10月30日成立雪楓人民公社,1966年根據國家有關規定,恢復半城公社。1983年改為半城鄉,1985年10月撤鄉建鎮。年底,經省政府批准,半城由洪澤縣復劃歸泗洪縣。

半城全鎮總面積83平方公里,其中洪澤湖水域面積占60平方公里,鎮區面積2.09平方公里,可耕地779.93公頃,地理條件優越,物產資源豐富。改革開放以來,半城鎮發揮臨湖優勢,率先發展水產養殖業和旅遊業,取得了巨大成就,成為宿遷首批達小康鄉鎮,並成為遠近聞名的水產和旅遊名鎮。今天的半城鎮轄7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1個集團式水產養殖類開發公司,總人口11239人(2017年)。[2]

歷史沿革

半城鎮為春秋時期徐國故址,夏朝的若木因其父之功,夏禹時被封於徐,建立徐國,周朝初年,徐姓氏族已經比較強大,形成一個方國,史書上稱作徐方。由於與商人同屬東夷集團,因而,在周滅商後的商人反叛中,贏姓之徐即使沒參加共同行動,也必然對此表示了極大的理解與支持,這也是周初平叛後沒有分拆商人氏族的原因之所在。但隨着周朝勢力在東方的加強與鞏固,不可避免地會威脅到徐方的利益與生存。於是,徐方與周朝爆發了不止一次的戰爭,結果是互有勝負。這在先秦及後世相關文獻中都有記載。《禮記·檀弓》篇中就記錄了徐國大夫容居的回憶:"昔我先君駒王,西討,濟於河。"西討的對象必是周王朝,徐駒王可能是周初時徐國的國君,大軍已到了黃河邊,足見軍力之強。並且,徐國國君也稱王,與周王室平起平坐,這種行為自然是不能容忍的。伯禽在魯時,曾不斷地去征討。《史記·魯世家》載:"伯禽率師伐之,作《費誓》,遂平徐戎,定魯。"《詩經·闋宮》篇有:"魯侯之功,……遂荒徐宅。"荒者,占有之意,在伯禽大軍壓境之下,徐國只得南遷,遷到淮河流域。因此,徐國也被稱作淮夷、徐夷。由於屢次興兵,又被稱作徐戎。自此,徐國開始在半城定都。徐國南遷後,仍然保持較強的國力,一方面,穩定周邊形勢,討伐與其不一致的國家,包括同姓的舒國或其他徐姓部落,另一方面,積極備戰。周穆王時,傳至三十二世孫徐君偃。當時徐國已很強大,徐君偃便想乘穆王巡遊在外時代周稱天子。他自稱徐偃王,率各國聯軍向周進攻。穆王得此消息,乘造父駕的車,日夜兼程趕到京都,調軍鎮壓,與楚連謀伐徐,徐不忍斗其民,偃王棄國出走,北走彭城武原山下,百姓隨而從之,萬有餘家。偃王死,民號其山為徐山,鑿石為室,以祠偃王。自此徐國國都北遷徐州一帶。公元前512年,吳派大軍伐徐,築防壅引水以灌徐國都城。城破,徐子章禹(亦作章羽),也就是徐偃王的十一世孫,"斷其發,攜其夫人"逃到楚國,楚國將其安頓在夷(今安徽亳州東南40里的城父集)。徐國正式滅國。1949年置雪楓鎮,1956年劃屬洪澤縣,1964年更名半城公社,1983年改鄉,1985年建鎮。同年復歸泗洪縣。1996年,面積24.7平方千米,人口1.5萬人,轄雪南、雪北、唐莊、大新莊、五里莊、前窪、洪安、穆墩、新建、濉河、安河口11個行政村和半城居委會。2003年,轄半城、雪北、雪南3個居委會和唐莊、前窪、洪安、穆墩島、安河口5個行政村。原成河鄉位於泗洪縣東部,洪澤湖西岸,距縣城42千米。1956年劃屬洪澤縣。1957年8月,肖河、成河、台口三個鄉合併為成河鄉。1958年,順河鄉、成河鄉合併為洪湖公社,不久改名順河公社,1961年劃分為順河、成河2個公社。1972年,撤銷成河公社,勒東、肖河、台光、尚嘴、立新5個大隊劃入老子山公社,洪祥、東風等大隊劃入順河公社。1975年恢復成河公社。1983年改成河鄉,1985年復歸泗洪縣。1996年,面積11平方千米,人口0.9萬人,轄尚嘴、東嘴、台光、肖河、成河、勒東、洪威、大興8個行政村。2000年,撤銷成河鄉,將成河村、洪成村、大興村劃歸半城鎮管轄,將尚嘴村、東嘴村、台光村、肖河村、勒東村劃歸龍集鎮管轄。[3]

主要特產

豐富水產

半城鎮鎮域面積83平方公里,其中洪澤湖水域面積60多平方公里,水產資源豐富,為全國水產重鎮,水產品年產量達10000噸,主要水產品有:無公害洪澤湖大閘蟹、銀魚、龍蝦、河蜆、野生甲魚、鯽魚及水生植物芡實、蓮子、茨菇等。所轄洪澤湖水域淺灘,面積遼闊,水生動植物資源極為豐富,主要特色水產品有洪澤湖大閘蟹,個大殼硬,色青,黃腴豐滿,味鮮美無比,為出口創匯之佳品;銀魚,質白肉嫩,素稱小銀條;青蝦,殼青個大肉鮮;甲魚俗稱老鱉,肉質精細,味道鮮美,且可入藥。芡實,俗稱雞頭米,可健脾,滋陰養腎,更可做菜,味美醇厚。蓮子,可燒湯為滋補佳品,曾做貢品入京。

獨特土產

半城鎮地勢西高東低,居崗臨湖,呈丘陵、崗城和湖窪地形不一。丘陵崗坡以黃泥土質為主,栽植樹果作物。湖窪以黑瓣土和潮土為主,透水性強,種植無公害水稻。花亭百合,因產於半城花亭而得名,是古泗州三大貢品之一。

特色食品

半城大糕,片薄味清爽,遠近聞名,遠銷日本、韓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

紅色故土

抗戰時期,這裡更是一片革命的熱土,周恩來、劉少奇、陳毅、張愛萍、彭雪楓等老一輩革命家先後在這裡留下了革命的足跡。皖邊區行政公署、新四軍第四師司令部、淮北中學和抗大分校均設於半城,成為淮北蘇皖邊區抗日領導機關所在地。民國33年(1944年)9月,新四軍第四師彭雪楓師長不幸殉國。民國34年10月,中共淮北區委在半城建成淮北烈士陵園,園內建有彭雪楓墓和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第四師准北解放區陣亡將士紀念塔。塔四周豎石碑13塊,鐫刻着4097位烈士英名。民國35年,陵園慘遭國民黨及土匪破壞。建國後省、市、縣三級政府多次對雪楓陵園進行修復、擴建,目前墓園擴大到136.7畝,植樹1.57萬株,並建成一座宮殿式的"淮北抗日陣亡將士紀念館",建築面積384平方米。館廳正中安放彭雪楓同志半身石膏像,牆壁上刻有毛澤東、劉少奇、彭德懷、陳毅以及各界的輓詞、輓聯、輓詩等,館內還存有新四軍國師的一些文件、報紙、圖片及實物等。陵園大門上的"雪楓墓園"和大門兩旁"半壁河山留戰績,兩淮風雨慰忠魂"的對聯,由李一氓手書。雪楓墓園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級景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都有數萬人前來緬懷、悼念彭故師長等革命先烈。

旅遊名鎮

半城毗鄰洪澤湖,歷史悠久,古蹟、人文景觀較多,旅遊資源十分突出。半城鎮集千古鐘靈毓秀和現代革命傳統於一身,聚洪澤湖秀美風光和獨特資源為一體。

古色旅遊資源遍布全鎮,半城是一個有着2000多年歷史的文明古鎮,古遺蹟有掛劍台、大王廟、城牆遺址、穆桂英點將台等。

紅色旅遊資源非常豐富,抗戰時期,這裡是一片革命的熱土,周恩來、劉少奇、陳毅、張愛萍、彭雪楓等老一輩革命家先後在這裡留下了革命的足跡。現有雪楓墓園、淮北抗日陣亡將士紀念館、新四軍四師師部舊址。半城鎮已是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聞名遐邇的紅色旅遊景點。

綠色生態旅遊資源十分突出,洪澤湖風光優美,是外地客人到泗洪觀光的首選之地。洪澤湖中的唯一的一個小島--穆墩島就在半城轄區內。在島上即可領略"秋水共長天一色,落霞與孤騖齊飛"美景。半城鎮漁民特有的民俗風情和生產、生活,以及島上的旖旎風光都讓外地遊客流連忘返。

發展優勢

半城鎮經過建國以來和改革開放的建設,半城在縣城經濟中已經形成三個比較突出的優勢。一是區位優勢。半城鎮居崗臨湖,環湖公路穿境而過。在沿湖鄉鎮中處於中心位置,緊臨洪澤湖是四鄰八分的經貿中心。更是湖區水產品集散地的中心。而且半城是從縣城取道洪澤湖,飽覽湖光的最便捷的通道。二是產業優勢。

最新鎮務

半城鎮探索打造"雙擁"工作新特色

半城鎮不斷拓展雙擁服務模式,開展豐富多樣的雙擁共建活動,打造雙擁工作新特色。該鎮建立微信群,及時發布雙擁政策,固化雙擁服務時間,定期逐戶開展走訪慰問,提供社會救助、住房救助、創業就業救助等各項幫扶;建設"參軍報國、無上光榮"徵兵宣傳點、"國防關係人人,人人心繫國防"國防法治宣傳牆、"尚武崇德,家風相傳"雙擁模範事跡展示點等,真正實現雙擁政策有人宣傳、糾紛有人調解、困難有人幫扶;不斷加強群眾性雙擁服務組織、村居服務網點、志願者服務隊建設,提供義診、衛生清理等精準服務。

參考文獻

  1. | 半城鎮
  2. 地理氣候 半城屬東亞季風區,又屬北亞熱帶和北暖溫帶的過渡區,季風顯著,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年均氣溫14.3度,年均降水量893.9mm,年均日照總時數2356.4小時,無霜期213天,降雪日9.2天,年均風速3.7m/s。空氣潔淨無污染。半城鎮地勢西高東低,居崗臨湖,呈丘陵、崗城和湖窪地形不一。南部地勢平坦,中部和北部呈丘陵狀,鎮區西部屬湖窪地形,是建國後圍墾區。丘陵崗坡以黃泥土為主,宜栽植樹果作物。湖窪以黑瓣土和潮土為主,透水性強,適宜水稻生長。| 基本概況
  3. | 歷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