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华西列夫斯

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华西列夫斯基( Алекса́нд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Василе́вский,1895年9月30日-1977年12月5日),苏联杰出的军事家,1943年担任苏联元帅,1944年7月29日和1945年9月8日被选为苏联英雄,与朱可夫元帅、罗科索夫斯基元帅同为苏联二战三大名将。[1]

华西列夫斯
原文名 Алекса́нд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Василе́вский(俄语)
出生 1895年9月30日
科斯特罗马省新戈利奇哈镇
逝世 1977年12月5日
国籍 苏联
别名 华西列夫斯基
职业 苏军总参谋长
知名作品 《毕生的事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担任苏军总参谋长,斯大林格勒反攻作战的指导者,克里米亚的收复者和加里宁格勒(哥尼斯堡)的解放者,苏联陆军三驾马车外最具有才华的将领,参与指挥、筹划了苏联卫国战争中的所有战役。


目录

人物生平

华西列夫斯基于1895年在基涅什马新戈利奇哈镇的一个俄罗斯家庭出生。他的家里共有8个孩子,华西列夫斯基是第4个。他的父亲,米哈伊尔·阿列克斯罗维奇·华西列夫斯基(Mikhail Aleksandrovich Vasilevsky),是圣尼古拉斯教堂的一位牧师。他的母亲,娜杰日达·伊万诺夫娜·索科洛娃(Nadezhda Ivanovna Sokolova),是另外一位牧师的女儿。

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华西列夫斯基于1895诞生于俄罗斯的一位神父家中,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从军参战,

战斗中的华西列夫斯基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21岁时被提升为营长,获上尉军衔。十月革命爆发后,华西列夫斯基加入红军,不久升为团长。

1931年秋,华西列夫斯基调入苏联红军军训部,开始司令部机关工作。1935年被选派到总参谋部军事学院深造,接受了系统化正规高级军事教育。毕业后,被任命为总参谋部战役训练处处长,由于其工作表现出色,被提升为作战部第一副部长兼战役训练处处长,40年6月4日获少将军衔。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华西列夫斯基所在的总参作战部成为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的核心部门,1941年7月30日,华西列夫斯基升任副总参谋长兼作战部部长。9月底,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华西列夫斯基领导总参谋部10人小组负责前线指挥,直接为大本营服务,斯大林对华西列夫斯基及其工作小组的工作效率非常满意,他在10月28日签署命令,授予华西列夫斯基中将军衔。11月,莫斯科地区路面封冻,双方的军事行动得以继续,斯大林任命华西列夫斯基中将担任代理总参谋长,并命令他立即拟定反攻作战计划。12月5日,亲临前线的华西列夫斯基指挥苏军实施了自开战以来的首次大规模反攻,迫使德军败退,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此役德军损失人员50余万,坦克1300余辆,火炮2500门。

鉴于在莫斯科保卫战中的贡献,华西列夫斯基于1942年4月被晋升为上将,两个月后被任命为苏军总参谋长。1942年7月23日,斯大林格勒告急,斯大林派华西列夫斯基上将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前往斯大林格勒前线协助指挥战事。当德军从两个方向对斯大林格勒发起第一次进攻时,华西列夫斯基在炮火中指挥守军顽强抵抗。战事进入胶着壮态后,斯大林召集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拟定反击计划。1943年1月18日,斯大林格勒会战后,华西列夫斯基被授予大将军衔,并获"苏沃洛夫一级勋章",2月1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发布命令,授予华西列夫斯基"苏联元帅"军衔。

1943年7月5日,希特勒为了重新夺回东部战线的主导权,在库尔斯克战线发动了"堡垒作战"。8月3日,华西列夫斯基组织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草原方面军展开大规模反攻,11日收复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哈尔科夫,这是苏军收复的首座大城市。

1945年8月9日,苏联对日宣战的同时,华西列夫斯基的远东苏军三个方面军从三个方面向日本关东军发起强大突击行动,不到一周便挺进到中国东北中部地区。8月17日,日关东军司令山田乙三发电报给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宣布日军投降。

二次大战结束后,华西列夫斯基出任苏军总参谋长和苏联武装力

量部副部长,1949年3月出任苏联武装力量部部长,1953年任国防部副部长,1959年起,出任苏联国防部总监察组总监。1977年,82岁的华西列夫斯基与世长辞。

华西列夫斯基与朱可夫是同时代的苏军高级指挥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们一起指挥了许多重大战役。朱可夫豪爽开朗,大胆果敢,魄力强,华西列夫斯基老练稳重,平易近人,待人友善。有一次,华西列夫斯基从前线回到大本营,斯大林开玩笑地说,"瞧您指挥这么一大批部队,而且您干得不坏,但您自己也许连苍蝇都没有欺侮过"。华西列夫斯基一向认为,善于在下属面前保持自尊是军事首长不可少的品质。"军人最重要的东西是荣誉和尊严。"是他的名言。

神父之子 华西列夫斯基1895年9月30日出生在位于伏尔加河流域中部平原的新戈利奇哈镇。父亲是本村教堂合唱团的指挥和诵经士,后来又被派到新波克罗夫斯科耶当神父。父亲的微薄收入不足以满足这个多子女家庭甚至最起码的需要,因此,华西列夫斯基和兄弟姐妹不得不从小就到菜园和田地里从事劳动。

华西列夫斯基的小学生活是在家乡附近的一所教会办的学校度过的。1909年夏天,他从基涅什马神学学校毕业,尊从父亲的安排,又进入科斯特罗马神学学校学习。在这一时期,学生中的进步活动,工人为反对资本家剥削而进行的罢工运动,给华西列夫斯基很大的影响。

1914年8月,席卷欧洲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它改变了华西列夫斯基的人生道路。当时,他正在自己的家乡度暑假,他为自己安排的未来的道路是从神学学校毕业后,再进农业学校,将来当一名农学家。然而,战争爆发了,作为一个青年,他被保卫祖国的口号所激励,于是,他和几位同班同学提前毕业,于1915年2月来到莫斯科,进入阿列克夫谢耶夫军事学校。

初涉军旅

华西列夫斯基在军校接受了为期4个月的速成训练,由于沙皇军

队连遭败绩,军官严重不足,华西列夫斯基毕业后立即被编入预备队,获准尉衔。9月,他被派到西南方面军的第9集团军步兵第103师新霍皮奥尔斯克团,同奥匈军队作战。

1916年春,华西列夫斯基所在的第9集团军,驻扎在从德涅斯特河畔的拉塔奇到普鲁特河上的鲍扬一线。他作为第一连连长,参加了布鲁西洛夫突破。同年8月,罗马尼亚对奥宣战,却连吃败仗,11月布加勒斯特沦陷。华西列夫斯基随第9集团军开到罗马尼亚,阻止德国人通过罗马尼亚进攻俄国。1917年3月,国内传出彼得格勒爆发革命的消息,华西列夫斯基所在团的军官开始分化,一部分人更趋于保守,一部分向士兵群众靠拢。他一向很接近士兵群众,自然走了第二条路。十月革命爆发后,俄军军官层的分裂加深了,保守分子暂时占了上风。华西列夫斯基因承认苏维埃政权,接触布尔什维克,出席士兵代表会议而遭到一部分军官的冷遇。为此,他决定结束军事生涯,去做一名农学家。

回到家乡的华西列夫斯基,先是担任军训处的教官,后又在一所小学担任教师,1919年4月,由于国内形势日益紧张,华西列夫斯基被新西尔县召去参加工农红军,被任命为排的教官(副排长)。从此,华西列夫斯基的生活道路就同苏联红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参加红军后,华西列夫斯基立即投入到平息邓尼金白匪叛乱和反击波兰武装干涉的战斗中去(参见苏俄内战)。在战斗中,华西列夫斯基的世界观进一步发生了变化,他决心忠诚地为人民政权服务,"誓死保卫苏维埃俄罗斯";同时,他的指挥才能也得以充分地显露,当反对外国武装干涉的战斗结束时,他已成为步兵第142旅第424团副团长。

1921年,由于142旅参谋长奥维奇金患病,

华西列夫斯基一度代理了参谋长职务。这是他初次涉足参谋工作,当时他丝毫没有想到,他会在未来的战争中,担负最高一级的参谋职务。1922年,华西列夫斯基担任了整编后的红军第48师第142团代理团长的职务。在以后的10年中他先后在这个师的各个团担任团长职务。这期间,他于1926年到"维列斯特尔"步兵战术进修班学校团长班进修了一年。

1931年春,华西列夫斯基被调到刚刚成立的工农红军军训部。在调任新职之前,华西列夫斯基正式向团党委提出加入联共(布)的申请,并获得团党委通过和师党委批准。1931年8月,经莫斯科军区党委批准,华西列夫斯基成为联共(布)党的预备党员。然而,由于随之而来的清党运动,停止了吸收党员,直到1938年年初,华西列夫斯基才在工农红军总参谋部转为正式党员,1933年,华西列夫斯基调任伏尔加河沿岸军区任军训部部长。1935年,苏联红军实行指挥人员和领导人员的军衔制,华西列夫斯基被授予上校军衔。1936年11月,华西列夫斯基作为第一期学员,进入刚刚成立的总参军事学院深造。在这所学院,他们学习战役学、军事史、战术学,研究新的军事兵器,以及各兵种协同作战。经过一年的学习,华西列夫斯基进一步扩大了军事眼界,提高了军事素养,这些知识为他在卫国战争中胜利地完成肩负的重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谋军官

1937年10月,

从总参谋部学院毕业的华西列夫斯基被任命为总参谋部战役训练处处长。他的主要任务是拟定苏联国防人民委员有关工农红军领导部门战役战略训练的年度命令和指示。通过这些文件进行年度总结,并在年度总结的基础上确定下一年度的任务。正是这一时期的工作,开阔了华西列夫斯基在作战方面的眼界,对苏联武器力量系统中各军种、兵种所起的作用有了充分的认识。在这一时期,华西列夫斯基认真工作,并参与了在远东地区粉碎日军挑衅的军事活动。1938年秋,总参机关发布命令,表彰华西列夫斯基"忠诚地高质量地完成了一系列重大任务"。

1939年6月,华西列夫斯基被任命为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1940年5月又担任了作战部第一副部长。同年,苏军军衔制实施改革,6月4日,华西列夫斯基被授予少将军衔。

这一时期,正是德国法西斯开始大肆对外侵略,苏德战争即将爆发的前夜。华西列夫斯基所肩负的担子更加沉重,工作也更加繁忙。他亲自参与了对芬兰作战行动计划的制订工作。苏芬战争结束后,他便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拟定击退可能的入侵计划中去。在拟定作战计划的过程中,华西列夫斯基和他的同事们都认定,希特勒德国将是苏联最可能的和最主要的敌人。

由于华西列夫斯基在作战部出色地工作,使他逐渐受到了苏联领袖斯大林的重视。在一次军事会议结束,大家一起进餐时,斯大林在祝酒中,当着众多高级将领和政治局委员,竟提议为华西列夫斯基的健康干一杯。接着,斯大林询问道:你和你的兄弟为什么不在经济上帮助一下你们的父亲呢?当华西列夫斯基告知,为参加革命,他从1926年起就同双亲断绝了一切联系时,斯大林说:你应当立刻与双亲建立联系,在经济上经常给他们一些帮助,并将这样做已被准许的情况告诉总参谋部党组织。

二战烽火 时代背景

1941年,鉴于法西斯德国侵略的威胁日益增长, 华西列夫斯基和夫人 华西列夫斯基和夫人 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会和总参谋部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加强苏联西部边界防御能力的重要措施。然而,诚如华西列夫斯基在后来的回忆录中所指出的那样:"规定的动员措施和组织措施未能全部得到落实和完成,对希特勒德国可能发动进攻的时间作了错误的判断,而且苏联的经济能力也不充许在历史给我们限定的时间内实现这些措施。当然,军事领导人员在计划和实际落实这些措施时所犯的错误,在这里也起到一定的作用。"比如朱可夫主持的总参谋部就认为南部基辅方向最重要,在这里集中了苏联一半的前线兵力,而德国的主突方向却是中央的白俄罗斯地区。种种的原因,造成了苏德战争初期,苏联处于严重被动的局面。

在困境中升为总参谋长

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优势的坦克和摩托化兵团为先导,从波罗的海至喀尔巴阡山宽约1500公里的正面,发动全线进攻。苏德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到一个新阶段。6月23日,苏联成立了最高统帅部大本营。6月30日,成立了以斯大林为主席的国防委员会。总参谋部的工作职能也进行了调整。它成了大本营的办事机关,摆脱了直接参与组建红军部队和管理武装力量后勤的工作,而集中主要精力帮助最高统帅部解决战役战略问题。华西列夫斯基在回忆录中曾指出,在卫国战争期间,关于战略决定及其实施计划的初步方案,一般都是斯大林会同中央政治局和国防委员会的一些委员,以及军界方面的最高副统帅、总参谋长和第一副总参谋长一起拟定的。总参谋部在这一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7月30日,华西列夫斯基被任命为作战部长和副总参谋长。由于战况日益紧张,从8月初开始,华西列夫斯基和总参谋长苏联元帅沙波什尼科夫每天都要到最高统帅斯大林那里去,有时一天要去好几趟。当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苏军主要预备队的组成和集中地点问题。

8、9月份,苏军的形势继续恶化。在西南方面,苏军被迫放弃了基辅,在西北方面,列宁格勒陷入德军的包围而在中路斯摩棱斯克一莫斯科方向,德军投入了重兵,企图一举攻占莫斯科,取得决定性胜利。9月初,德军攻陷斯摩棱斯克,打开了进攻莫斯科的最后一扇大门。莫斯科危在旦夕,全力保卫莫斯科已成为苏军的主要任务。

9月30日,德军对掩护莫斯科方向的苏军展开猛烈进攻,莫斯科保卫战开始。10月初,华西列夫斯基作为大本营代表,随同国防委员会前往格扎茨克和莫扎伊斯克地区,在这一地区,华西列夫斯基负责把从西部撤下来的部队派往莫扎伊斯克防线组织防御。回到莫斯科后,华西列夫斯基同大家夜以继日地工作,很少睡眠和休息,以至于斯大林亲自下令华西列夫斯基必须在每天4至10点休息。斯大林还亲自检查这个命令是否得到执行,当发现命令没有执行时,斯大林便极其严厉和令人难堪的申斥华西列夫斯基。

10月下旬,德军继续向莫斯科进犯。莫斯科各主要方面都在激战。国防委员会决定将一部分党、政、军机关和外交使团撤出莫斯科。总参谋部也在撤退之列,由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元帅负责领导设在新地点的总参谋部。在莫斯科,则留有一个精干的作战参谋小组为大本营服务。华西列夫斯基担任了这个小组的负责人。这个小组的职责是:全面和正确地估计前方形势,向大本营提供前方形势的准确情报,根据大本营作出的战役战略决定,拟定具体方案和训令,对大本营一切决定的贯彻情况进行严格监督。因此,压在华西列夫斯基肩上的担子更重了。28日,华西列夫斯基被晋升为中将军衔。

在顶住德军最初的进攻以后,从12月初开始,红军开始反攻。1942年1月,苏军实施总攻,经过3个多月的激战,苏军向西推进了100至350公里,收复了大片国土,保住了莫斯科。而德军损失了50余万人。至4月份,莫斯科会战以苏军取得胜利而结束。这一胜利,具有重大的政治、军事意义,它粉碎了希特勒闪电战的战略企图,使德军自二战爆发以来第一次遭到重大失败,为战争形势的根本扭转奠定了基础。由于华西列夫斯基在莫斯科会战中工作出色,5月21日他晋升为上将军衔,6月26日,他又被正式任命为总参谋长。

斯大林格勒的辉煌

华西列夫斯基就任总参谋长后,便主要留在最高统帅斯大林身边,参与战略决策,或者代表大本营到各方面军去协调处理军事事务。1942年7月,华西列夫斯基作为大本营代表别斯大林格勒,研究这一地区的形势。此后,他的主要精力便放在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上。

当时苏军面临的形势是,德军统帅部为实现1942年夏季战略进攻计划,在苏德战场南翼投入重兵,企图迅速攻占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占领巴库,夺取石油资源,占领富饶的伏尔加河下游地区,然后北取莫斯科,南出波斯湾。苏军最高统帅部正确分析了形势,计划通过顽强的防御削弱并阻止德国进攻集团,赢得必要时间组训预备队。待条件成熟后转入坚决的反攻,以求全歼德军重兵集团,扭转整个苏德战场态势。

正是在这样一个战略背景下,华西列夫斯基在斯大林格勒会战期间,多次奔赴前线,了解情况,协调军事行动。为解除德军对苏第62集团军合围的威胁,他建议使用坦克第1和第4集团军的剩余兵力,对敌实施反突击。这不仅打破了敌人的围歼计划,而且阻止了敌人一举拿下斯大林格勒的企图。8月下旬,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市郊展开防御,减弱德军对市区的突击,华西列夫斯基再一次来到斯大林格勒,担负起领导调来的部队参加即将进行的反突击准备工作,直到8月底,由朱可夫大将接替工作后,才返回莫斯科。10月,华西列夫斯基前往斯大林格勒,与朱可夫等共同拟定反攻计划,并亲往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就地领导反攻的准备工作。1942年11月13日,华西列夫斯基在党中央政治局和大本营的会议上,报告了拟定的作战计划,并得到批准。

从1942年11月19日开始, 马利诺夫斯基、华西列夫斯基 马利诺夫斯基、华西列夫斯基 苏军发动了围歼斯大林格勒敌军集团的战略性进攻战役,战斗达到了空前激烈的程度。自反攻开始后,华西列夫斯基大部分时间是在前线度过的。他同方面军首长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直接参与作战计划的拟定。同时,每天就前线情况向最高统帅作两次报告,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在整个斯大林格勒会战期间,华西列夫斯基领导总参谋部在正确制定会战计划、同方面军首长一起将任务具体化、解决各级指挥的协调行动问题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尽了最大的努力,对确保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正是在这一时期,斯大林才逐渐改变了对总参谋部作用估计不足的一些做法。

毫无疑问,斯大林不仅是一位政治战略大师,而且是一位通晓军事战略、战役学的大师。苏联战胜德国便证明了他是一位杰出的统帅。然而,战争进行的初期,斯大林表现出不恰当的自负和自信,过高地估计了自己指挥战争的能力和知识,他很少依靠总参谋部,总想把总参的许多领导干部下放列部队去指挥战斗,未能对他们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加以利用,因此,斯大林作出的一些决定,远非都是无可指责的。正是在斯大林格勒会战期间,由于华西列夫斯基率领总参谋部发挥了重要作用,才促使斯大林逐渐改变了对总参谋部作用的看法,其工作作风也不断改进。据华西列夫斯基回忆:"大约从1942年9月起,斯大林明显地改变了对总参谋部的态度,开始真正依靠它了。从那时起,一切重大的战役战略问题,都是在总参机关、国防人民委员会各部门首长和方面军司令员的参与下加以解决的。"

斯大林格勒会战,至1943年2月以苏联军民获得的辉煌胜利而告结束。德军在会战中共损失150万人,占其苏德战场作战总兵力的四分之一。苏联人民取得的这一胜利,彻底打破了希特勒灭亡苏联称霸世界的狂妄企图,使之成为苏德战场乃至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转折。此后,苏军展开了全面的战略反攻。

斯大林格勒会战也是华西列夫斯基显示其统帅才能的光辉一页,他是斯大林格勒进攻战役计划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之一,对确保会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杰出指挥才能、工作能力,以及意志坚定、谦虚谨慎、为人正派的作风也受到高度评价。正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进行最为激烈的1942年10月,他被提升为苏联副国防人民委员。1943年1月18日,华西列夫斯基晋升为大将军衔,并获一级苏沃洛夫勋章,这是苏军首次向高级将领颁发象征统率级别的勋章。仅过29天,即2月16日,华西列夫斯基又被晋升为苏联元帅军衔,成为战争期间第二个荣获此军衔的高级将领(第一个是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由少将晋升为苏联元帅,期间只用了两年半多的时间,如此的晋升速度,在战争史上是罕见的,足见斯大林对华西列夫斯基的器重。

坐镇南方战线

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束后,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派华西列夫斯基到沃罗涅日方面军,协助该方面军首长实施1943年在顿河上游进行的奥斯特罗戈日斯克~罗索什战役。1943年夏,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华西列夫斯基同朱可夫等高级将领,在认真分析了整个军事形势后,制定了正确的会战计划,即集中主要力量在库尔斯克以北和以南,首先采用防御战拖垮敌人,尔后转入反攻并歼灭敌人,在此基础上,红军在哈尔科夫、波尔塔瓦和基辅方向发起全面总攻。这一计划得到大本营的批准。由于德军一再推迟了发动进攻的日期,一些苏军将领提出实施先发制敌的突击,斯大林对这一建议也很感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又是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一起花了很大的力气才说服斯大林仍按原计划实施战役。

库尔斯克会战从1943年7月5日德军发起进攻开始,至8月23日以苏军再次获得胜利而结束。由于苏军制定了先防御、后反攻的正确作战计划,此次会战使德军损失了50多万人和大量军械物资,德军企图重新夺取战略主动权和再次进攻莫斯科的计划被粉碎。此后,德军已无力再发动战略性进攻了,而只能被迫采取防御战略,直到彻底战败。在这次会战期间,华西列夫斯基担负了组织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草原方面军协同作战的工作。

1943年秋,华西列夫斯基领导制定并实施南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解放顿巴斯战役、以及乌克兰第4方面军在北塔夫里亚地区的战役计划。1944年1~2月,在尼科波尔~克里沃罗格战役中,华西列夫斯基负责协调乌克兰第3、第4方面军的作战,4月协调苏军解放克里木(参见克里木战役)。在攻占塞瓦斯托波尔作战中,华西列夫斯基乘坐的汽车触发了德军埋下的地雷。当时,他正坐在驾驶室里,头部受了重伤,被飞机送回莫斯科,卧床休息了一个星期。

白俄罗斯战役的北线

华西列夫斯基利用在莫斯科养伤的一段时间,再一次仔细考察了总参谋部正在起草的白俄罗斯战役计划。当时,已是1944年夏季,红军已解放了列宁格勒和加里宁格勒州、白俄罗斯的一部分,乌克兰将近全部,摩尔达维亚的一部分和克里米亚。在战场南段,战斗行动已转移列苏联国境线外的罗马尼亚领土上进行。苏联最高统帅部和总参谋部的作战计划是:对白俄罗斯突出部的两翼侧实施猛烈向心突击,粉碎驻守在明斯克以东的突出部中心的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主力,这到解放白俄罗斯全境的目的,并为下一步对波罗的海和乌克兰西部地区之敌实施突击,以及对德国人力量最弱的东普鲁士和华沙方向发动决定性战役,创造有利前提。5月30日,大本营批准了代号为"巴格拉季昂"的白俄罗斯战役计划,同时任命华西列夫斯基为大本营代表,协调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和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行动。他帮助大本营完成了各方面军的调动和集中,提出了他认为适合担任新编组各方面军司令的人选,供最高统帅选择。在提名中他压制了功勋卓著的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戈尔巴托夫,提拔了并不出名的年轻人切尔尼亚霍夫斯基,还把提出不同意见的坦克兵元帅罗特米斯特洛夫调离了前线。第1次协调是在6月8日,华西列夫斯基批准了方面军司令员巴格拉米扬大将关于实施战役第一阶段的计划;第二次是6月15日至16日,华西列夫斯基检查了方面军中担任主要突击任务的近卫第6集团军和第43集团军战役的准备情况。

白俄罗斯战役于1944年6月23日开始进行,苏军很快取得了重大进展,至7月上旬,苏军围歼了明斯克以东的德"中央"集团军群,并解放了明斯克(参见明斯克战役)。在此基础上,苏军各方面军立即追击敌人,扩大战果。它们沿各个离心方向实施突击,进攻在波罗的海到喀尔巴阡山脉全线展开。7月29日,华西列夫斯基因战功卓著,荣膺苏联英雄称号,并被授予"金星"奖章。

波罗的海沿岸战役

在白俄罗斯战役取得胜利后,华西列夫斯基又负责领导了波罗的海沿岸战役,从9月份战役开始直到年底,他几乎一直在这个地区。这一战略性战役包括4个方面的战役行动:里加战役(1944年9月14日~1944年10月22日)、库尔兰战役(1944年9月14日~1944年11月24日)、莫昂海峡战役(1944年9月30日~1944年11月24日)和麦列河战役(1944年10月5日~1944年10月22日)。波罗的海战役的胜利,使苏军进攻的矛头直指德国进攻苏联和波兰的最主要战略基地--东普鲁士。

苏军发起东普鲁士战役的目标是:切断守卫在东普鲁士的德军同其他法西斯军队的联系,把这一集团军群压迫到海边加以分割并各个歼灭,肃清东普鲁士境内的敌人。这一战役从1945年1月13日开始。2月18日,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司令员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大将在梅尔扎克城地区重伤牺牲,同日苏联大本营根据需要,以及华西列夫斯基本人的要求,任命华西列夫斯基为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司令员,总参谋长一职由安东诺夫大将继任,同时国防委员会发布命令,任命华西列夫斯基为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成员。至此,华西列夫斯基离开了自战争爆发以来一直担负的总参谋部的工作,奔赴前线,独当一面,指挥作战。华西列夫斯基在总参的长期工作受到了广泛的好评。苏联元帅朱可夫曾满意地指出:"我们的总参谋部高度掌握了计划重大战略性和进攻性战役和战局的艺术。"

华西列夫斯基接到任命后,立即动身于1945年2月20日抵达位于东普鲁士的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司令部,指挥部队协同友军对德对战。4月上旬,华西列夫斯基指挥部队协同友军攻克了东普鲁士首府、被希特勒称之为"绝对攻不破的德意志精神堡垒"的柯尼斯堡。莫斯科为庆祝这一胜利,于1945年4月9日夜间,用324门大炮齐放24响,向攻克哥尼斯堡的英雄们致敬。接着苏军又以强大的攻势围歼了驻守泽姆兰半岛的8个师的德军,肃清了东普鲁士境内的敌人。东普鲁士战役的胜利,为向柏林方向突破的苏联军队解除了来自侧翼的威胁,并腾出了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参加主要方向的行动。

最后的远东战役

1944年秋,白俄罗斯战略性战役结束后, 华西列夫斯基(右)在中国大连机场 华西列夫斯基(右)在中国大连机场 最高统帅部委托华西列夫斯基着手为苏军在阿穆尔河(中国和苏联边境的黑龙江)沿岸,滨海地区和外贝加尔地区集结进行初步计算,确定对日本帝国主义作战所必需的物资。总参谋部在他的领导下,于1945年制定了远东战局计划并得到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的同意,以及苏联党中央和国防委员会的批准。1945年6月,华西列夫斯基被任命为远东苏军总司令,负责指挥外贝加尔方面军、远东第1方面军、远东第2方面军以及太平洋舰队。在中国东北对日本作战于8月9日开始(参见远东战役),至8月底结束,共毙伤俘日军68万余人,彻底粉碎了日本关东军主力,解放了中国东北、萨哈林岛(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以及北朝鲜。苏军远东战役的胜利,缩短了对日作战取胜的时间,加速了日本的投降。华西列夫斯基在这一战役过程中再度表现出他作为军事首长所具有的干练的组织能力和高超的指挥艺术,因此第二次荣膺苏联英雄称号。

折叠悄然退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华西列夫斯基元帅 华西列夫斯基元帅 华西列夫斯基又担任了苏军总参谋长和苏联武装力量部副部长,领导军队的改组工作。1948年11月,华西列夫斯基任苏联武装力量部第一副部长。1949年3月~1953年3月,任苏联武装力量部部长,斯大林死后,降为苏联国防部第一副部长(1953~1956年)、国防部主管军事科学的副部长(1956~1957年)。等到赫鲁晓夫击败莫洛托夫,完全掌权后的一天,朱可夫找他谈话:"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你没有写回忆录的兴趣吗?"华西列夫斯基半天才回过味来,这是朱可夫在通知他应该辞职了。1959年1月,改任为将军养老设的苏联国防部总监组总监。此后默默无闻的渡过了20年。1977年12月5日,华西列夫斯基因病去世,终年82岁。

曾在苏联共产党的第十九、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苏共中央委员。苏联第二、第三、第四届最高苏维埃代表。

折叠编辑本段外界评价 华西列夫斯基在战争中主要是在统帅部运筹帷幄, 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华西列夫斯基 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华西列夫斯基 而不是作为前线指挥员决战疆场,其直接的战绩不足。战争期间,作为苏军的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的主要活动是同斯大林、朱可夫在统帅部里谋划,或者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协调几个方面军行动,而不是作为方面军司令员指挥大军,在战场上同敌人决战,因而缺少战绩,直接影响到他的统帅功名。华西列夫斯基只是在战争的最后半年,才接替阵亡的切尔尼亚霍夫斯基,担任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司令员,这还不是主要的方面军。那时,每当苏军打了胜仗,苏联都要在首都鸣放礼炮,向取得胜利的方面军司令员及其全体官兵致敬。那些主要的方面军司令,可谓出尽风头。如1945年5月24日,苏联政府在克里姆林宫举行庆祝战胜德国的盛大招待会,莫洛托夫带领全场人员为红军统帅们干杯,他最先提到的是那些主要的方面军司令员的名字:朱可夫、科涅夫、罗科索夫斯基……而华西列夫斯基的名字则被排在这些人的后面。相对这些在前台演出威武雄壮活剧的方面军司令员,这位幕后的总参谋长显得黯然失色。如华西列夫斯基之后任总参谋长的安东诺夫,在战争中也功勋卓著,是荣获胜利勋章的佼佼者之一,但直到战后去世仍是一名大将。而那些方面军司令员们,则几乎全部荣升元帅,其中几位主要的方面军司令员,如朱可夫、科涅夫、罗科索夫斯基,都在俄罗斯官方确定和民众评选的十大军事家中榜上有名,而且名列前茅。

华西列夫斯基的军事生涯中,确有过败走麦城的经历,影响了他的统帅形象。如1942年哈尔科夫战役后,德军挟战胜之势,长驱进犯斯大林格勒。苏军西南战线的几个方面军都未能阻住敌人,让德军打到斯大林格勒城下。主要过失固然在几位方面军司令员,但作为最高统帅部在南线的代表,华西列夫斯基也必须承担责任。8月23日德军攻入斯大林格勒的这一天,怒不可遏的斯大林在电话中对华西列夫斯基厉声斥责,改派朱可夫前来救急。在斯大林格勒的关键阶段,希特勒派曼斯坦因来解围,他主观的断定曼斯坦因一定会取最短的路径进攻,并把主力都集中在这个方向上,不料曼斯坦因却选择了一条比较遥远的路程,击溃了苏军51集团军,杀到离保罗斯一天的路程之内,他直到此时才如梦方醒,被迫动用了最后的预备队第2近卫集团军,这样虽然击退了曼斯坦因,但直插罗斯托夫,截断整个南方德军的计划却因为兵力不足而被迫放弃,大大降低了胜利的价值,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后,苏军向西穷追之时,遭到德军名将曼施泰因的突然反击,接连败退数百公里才站住脚跟,丢失了刚夺回的哈尔科夫。这次败退的主要责任在方面军司令员尼古拉·费多罗维奇·瓦图京,但大本营代表华西列夫斯基又免不了被斯大林一顿痛斥。而朱可夫则幸运得多,他主要指挥的西部战线,有罗科索夫斯基这样能战善守的骁将,从未给他丢过面子。1943年夏季的库尔斯克战役中,朱可夫所坐镇的北线,由罗科索夫斯基的方面军据守,让德国入撞得头破血流;而华西列夫斯基坐镇的南线,由瓦杜丁的方面军据守,被曼施泰因的党卫军坦克兵团突破了防线。苏军大本营不得不出动了战略预备队~~科涅夫的草原方面军,同曼施泰因的党卫军展开了一场空前的坦克大战,才将敌军逐退。自然,斯大林这一次也不会给华西列夫斯基好脸色。1944年,他协调指挥4个方面军围歼德国北方集团军群,结果因为舍尔纳的顽强抗击,在主攻方向上进展迟缓,导致德军最后完整退守库尔兰半岛,一直到战争结束。

就是他的恩主莫洛托夫,对他的军事才能也只是定性为参谋军官,莫洛托夫回忆说:"我对华西列夫斯基很熟悉,他是一个很好的总参谋部军官。但是作为司令官,朱可夫是属于第一个三驾马车上的。其中有朱可夫,这不是问题,罗科索夫斯基也在内,谁是第三位,得想一想。"一般认为第三位司令官应该是科涅夫。斯大林在评论朱可夫时说:他比科涅夫强,可以和罗科索夫斯基一比。莫洛托夫也提到具体让他觉得朱强于华的事例:"朱可夫大喊大叫,但是,战争末期,斯大林把华西列夫斯基叫来问他攻克柯尼斯堡需要多少时间,这时我对他的才干真是深信不疑了。"两三周。"华西列夫斯基答道。然后又找来了朱可夫,他真实描述了即将发动的强攻的情况,说这件事很不简单,需要两三个月。事情果真是这样。"这些人的评价影响了世人。如英国陆军元帅迈克尔·卡弗在他编著的《现代世界名将》一书中,便把华西列夫斯基说成是低于朱可夫的"二等军人"。

那么,华西列夫斯基能否称为第一流的统帅呢?答案是肯定的。战争是统帅才能的试金石,战争期间,许多不称职的人都被撤换下去了,包括苏俄国内战争中威名赫赫的老将布琼尼、伏罗希洛夫。斯大林在战争中所重用提拔的人,都经过了苏德战争的残酷考验。他们当中,被提升最快的就是华西列夫斯基。战争开始时,他只是一名少将,一年半后就晋升为元帅,其升迁之神速,恐怕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无人能出其右,这是对他军事才干的最好肯定。一位杰出统帅的军事才能并不是若干次作战失利就能否定的。更何况,在决定东线战场转折点的斯大林格勒大反攻期间,是他坐镇斯大林格勒前线获得了辉煌的胜利,而朱可夫却在火星行动中遭到挫败。

折叠编辑本段个人荣誉 苏联党和政府为表彰华西列夫斯基在长期军事生涯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除两次授予他苏联英雄称号以外,还先后授予他列宁勋章8枚、十月革命勋章1枚、红旗勋章2枚、一级苏沃洛夫勋章1枚、红星勋章1枚,三级"在苏联武装力量中为祖国服务"勋章1枚,奖章多枚,外国勋章14枚,苏联最高"胜利"勋章2枚,荣誉武器1件。

华西列夫斯基在晚年还撰写了回忆录《毕生的事业》,回顾了自己一生所走过的道路,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征战历程,此书对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期间苏军最高统率部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参考来源

  1. 运筹帷幄的智将——华西列夫斯基. 每日头条. 2018-12-22 [20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