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须芒草
华须芒草 |
中文学名:华须芒草 拉丁学名:Andropogon chinensis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禾本目 科:黍亚科 属:须芒草属 |
华须芒草,拉丁文名:Andropogon chinensis.禾本科、须芒草属多年生草本。秆直立,丛生,光滑无毛,上部多分枝。叶鞘无毛或被柔毛;叶舌膜质,顶端圆钝;叶片线形,扁平或干时内卷,顶端长渐尖,两面常有柔毛,有时背面无毛。总状花序孪生,花序梗被微柔毛,成熟时伸出佛焰苞外,佛焰苞舟形或线形,其上叶片常退化,小穗柄与总状花序轴节间近等长,顶端膨大,斜杯状,有齿状附属物,中下部边缘常被白色纤毛,上部边缘被短柔毛或无毛。花果期8-12月。生于海拔1800米以下的山坡草地、灌丛、疏林等较干燥的环境。
目录
目录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秆直立,丛生,高40-100厘米,光滑无毛,上部多分枝。叶鞘无毛或被柔毛;叶舌膜质,长1-2.5毫米,顶端圆钝;叶片线形,扁平或干时内卷,长8-22厘米,宽2-3毫米,顶端长渐尖,两面常有柔毛,有时背面无毛。总状花序孪生,长1.5-3(5)厘米,花序梗被微柔毛,成熟时伸出佛焰苞外,佛焰苞舟形或线形,其上叶片常退化,小穗柄与总状花序轴节间近等长,长2.5-4毫米,顶端膨大,斜杯状,有齿状附属物,中下部边缘常被白色纤毛,上部边缘被短柔毛或无毛。无柄小穗长约5毫米(连基盘),线状披针形,第一颖背部具2脊,脊中上部粗糙,脊由顶端伸出成短芒或小尖头,中部具1深槽;第二颖舟形,背上部被毛,顶端2齿裂,裂齿间具1芒,芒长6-10毫米;第一外稃线状长圆形,长约4毫米,透明膜质,上部边缘疏生纤毛;第二外稃与第一外稃同质,长约3毫米,顶端2裂,边缘具纤毛;芒自裂片间伸出,长2-3厘米,于中部膝曲,芒柱扭曲,色深;内稃长为第一颖之半,边缘具纤毛;鳞被2,长约1毫米;雄蕊3,花药长约3毫米;花柱分离,柱头羽毛状。有柄小穗长圆状披针形,长约4毫米;第一颖背部扁平,具数脉,边缘偶有纤毛,顶端具长约7毫米的细直芒;第二颖较窄,短,顶端具1短芒;稃与雄蕊存在或常缺。花果期8-12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开阔而干旱的山坡、草地、疏林下或林缘,生长地土壤多为黄红色、砖红壤,耐酸性土、耐瘠、极耐干旱。常与赤山绿豆(Desmodium rubrum)、岗松(Bacckea frutescens)、桃金娘(Rhodomyrtus to-mentosa) 等伴生,组成成片的群落。 生于海拔1800米以下的山坡草地、灌丛、疏林等较干燥的环境。
分布范围
主要价值
饲用价值:华须芒草为中等牧草,抽穗前较幼嫩,牛、羊喜食。抽穗后茎干迅速老化,粗纤维含量增加,并有大量的花序。食口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