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
卒 |
卒(拼音:zú、cù)是漢語常用字 ,初文見於商代甲骨文 ,其古字形一般認為像縫好了線的衣服。本義指完成、終結,由此引申為死亡。後假借指隸役,特指服役士兵,古時多指步兵。卒又做副詞用,表示終於。一說"卒"的古字形為有特殊標記的衣服,本義指差役。以上義讀zú。卒又有急迫、倉促的意思,讀作cù,與"猝"通。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卒
漢語拼音; zú,cù
注音字母; ㄗㄨˊ,ㄘㄨˋ
平水韻部; 入聲六月、入聲四質
部首; 亠、十
筆畫數; 2+6
造字法; 指事字
結構; 獨體字,上中下結構
異體字; 卆、䘚、ࠥ�、ࣨ�、�
統一碼; 基本區-5352
五筆; YWWF
倉頡碼; YOOJ
鄭碼; SOOE
四角碼; 00408
字級; 一級(1217)
文字溯源
指事字。甲骨文(圖1、2)的"卒"字是在"衣"字的基礎上加了一些交叉的筆畫。到了西周這些筆畫筆畫被改成指事符號(圓點或橫畫)寫作圖3為小篆所繼承。到了圖7的隸書"衣"字的衣領上部寫作一點一橫領口部分寫作兩個"人"。後來又將衣擺與指事符號整合為"十"字進而隸定為"卒"。
關於"卒"的構型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這些交叉的筆畫代表縫衣服的線縫好了線衣服就製作完成了所以"卒"可以表示終結。也有人認為這些交叉的筆畫是衣服上的一種記號穿這種衣服的往往是差役一類人所以這個字指差役一類人。無論怎麼說"卒"原本和衣服有關所以《說文解字》把它歸入衣部。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卷八上】【衣部】臧沒切(zú)
隸人給事者衣為卒。卒衣有題識者。
〖注釋〗衣:①王筠《說文解字句讀》:"其衣日卒;衣此衣者即謂之卒。"②題識(zhì):題寫標誌。王玉樹《拈字》:"(卒)從衣而以/象其題識也。"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古以染衣題識若救火衣及亭長箸絳衣之類。亦謂之褚。今兵役民壯以絳緣衣當胸與背有題字其遺制也。"
說文解字注
㜩人給事者為卒。
注:俗本者下有衣字。宋本及《御覽》《韻會》《玉篇》皆無。此謂人也非謂衣也。《方言》:楚東海之間亭父謂之亭公卒謂之弩父或謂之褚。注曰:卒者主擔幔弩導幨。因名。
古㠯染衣題識。故從衣一。
注:此十字依《韻會》所據小徐本。衣有題識。如《左傳》雲:叔孫氏之甲有物。杜雲:物識也。幑字下雲:若今救火衣。《周禮·司常》注云:今亭長箸絳衣此亭卒以染衣題識之證也。從一者象題識也。臧沒切。十五部。
廣韻
子聿切入術精 ‖卒聲物2部(zú)
卒終也。盡也。子聿切。又倉沒切。又則骨切。五。
倉沒切入沒清 ‖卒聲物2部(cù)
卒急也。遽也。又子沒切。又將律切。
臧沒切入沒精 ‖卒聲物2部(zú)
卒《說文》:"隸人給事者衣為卒。卒衣有題識者。"臧沒切。又將聿切。三。
康熙字典
【子集下】【十部】 卒·康熙筆畫:8 ·部外筆畫:6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並藏沒切尊入聲。《說文》:隸人給事者。《周禮·地官·小司徒》:乃會萬民之卒伍而用之。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
又《唐韻》子律切。《集韻》《韻會》即聿切。《正韻》即律切並音啐。《爾雅·釋詁》:盡也。疏:終盡也。《詩·衛風》:畜我不卒。
又《爾雅·釋言》:已也。《禮·曲禮》:大夫死曰卒。
又《唐韻》《集韻》《正韻》倉沒切。《韻會》蒼沒切並村入聲。《廣韻》:急也。《韻會》:匆遽之貌。《前漢·司馬遷傳》:卒卒無須臾之閒。《趙充國傳》:則亡以應卒。注:卒謂暴也。
又與倅同音翠。副貳也。《禮·燕義》:庶子官職諸侯卿大夫士之庶子之卒。
又《集韻》:崒亦作卒。
又《韻補》葉將遂切音翠。左思《吳都賦》:雕題之士鏤身之卒。比飾虬龍蛟螭與對。
又葉昌悅切音測。蘇轍《功臣寺》詩:流傳後世人談笑資口舌。是非亦已矣興廢何倉卒。
考證:"左思《吳都賦》'雕題之士鏤身之卒。比飭虬龍蛟螭與對。'"謹照原文比飭改比飾。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筆順】①丶(點)②一(橫)③ノ(撇)④丶(點)⑤ノ(撇)⑥丶(點)⑦一(橫)⑧丨(豎)
【規範提示】兩"人"末筆捺都改點
【寫法】❶"Ń"窄"十"寬。❷"亠"首筆點在豎中線上端。❸兩"人"分寫豎中線左右都收筆橫中線。❹"十"居下居中橫長豎短橫筆在橫中線下側豎筆從田字格中心起筆在豎中線。[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