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有成效的个人管理
内容简介
《卓有成效的个人管理》是德鲁克关于个人管理的系列语录,它从成长、贡献、优势、决策、时间管理等角度告诉人们如何做好自我管理。不要将它仅仅用于分析个人与工作,而是将它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来阅读,要带着“我应该做什么”这个问题一边思考一边阅读。这本书是德鲁克个人管理思想的精粹,由日本上田惇生教授根据各书的主旨精选精编。
作者简介
彼得·德鲁克是管理学科开创者,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现代管理学之父”,他的思想传播、影响了130多个国家;他称自己是“社会生态学家”,他对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影响深远,他的著作架起了从工业时代到知识时代的桥梁。
曾担任由美国银行和保险公司组成的财团的经济学者,以及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克莱斯勒公司、IBM等大企业的管理顾问。
他曾七次获得“麦肯锡奖”;2002年6月20日,获得当年的“总统自由勋章”,这是美国公民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
为纪念其在管理领域的杰出贡献,克莱蒙特大学的管理研究生院以他的名字命名;为表彰他为非营利领域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国际慈善机构“救世军”授予德鲁克救世军最高奖项“伊万婕琳·布斯奖”。
曾连续20年每月为《华尔街日报》撰写专栏文章,一生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共发表38篇文章,至今无人打破这项纪录。
他的著作,被翻译成三十余种文字,总销售量超过1000万册。
原文摘录
行为结论: 一、集中自己的优势,把自己定位为凭借自己的长处完成任务和取得成果的方面。 二、努力完善自己的长处。 三、反馈分析很快就能识别因为知识分子因为狂妄自大导致无知而丧失了能力的领域。 四、改变不良习惯。 方法是组织的“润滑剂”。 五、不要在缺乏能力的领域浪费自己的精力。从低能力提高到一般能力需要花的精力和努力,远远多于把一般的绩效提高到卓越的绩效的精力和努力。 个人的价值观不一定与组织相同,但要相容。 价值观是并且应该是最终的检验标准。 成功的职业生涯是不能计划的。只有善于捕捉机会的人才会有成功的职业生涯,因为他们了解自己的长处、适合自己的工作方法和价值观。
书评
杜拉克的著述很多,拉拉杂杂的有近30本,当然其中包括由日本的好事者替杜拉克选编的这本,其实是许多文章的汇编。文章都是针对个人的发展的,因此取名为《个人的管理》。 杜拉克的论述一般都比较干瘪,甚至没有论述,直接上来就是预言。但他的预言往往很准,因此培养了很多的追随者,至于论述的干瘪,不知不觉的以瑕不掩瑜论处,甚至成为自己的修辞特色。 但是杜拉克身在的角度很独特:据自己的描述,几乎是在20多岁的时候就给自己的一生定了位:旁观者而非参与者。70余年来,他都在这一个方向上孜孜以求。在国内,恐怕有此耐性的人不多,经常写一点人力资源操作小册子的冉斌倒是在若干书中都对自己的“顾问”身份很高调的处理,像是自豪什么的。但不知道最近的情形如何,有没有跳下水去“运作”一番,而不是呆在岸边,语无伦次、喋喋不休的说个没完的“旁观”。在这种事业坚守上,杜拉克倒是我的一个典范。除此之外,杜拉克的论述中找不到时髦的模型、看不出现成的操作方法——这一点上,绝不像彭剑锋教授出版的人力资源丛书,因此,找不出什么畅销的理由。 但是,不容否认的是,杜拉克的书很“长销”,《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在美国出版近50年后,在中国除了简体版,并且是由著名的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以出版长销管理书籍著名的机工社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择呢? “吹尽黄沙始见金”。 中国的工商管理是需要引进,因为我们这个国家历史上的的管理中很少有“科学”的味道,更多的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更多的是技能的新火相传,至于技能发明背后的思维模式,很少有传承,更多的依靠体悟和自我启发,也就是“学习”中的“习”。无形中造成了技能传授中的标准化程度非常差。因此,我们经常看到的情形是“祖传秘方”一类小范围具有影响力的事情,一旦放在更广的范围中,一下子就手足无措了。 而今天至成中国发展的“中国制造”其实是一种标准化制造,由《国富论》率先研究发现,由福特在海兰高地的工厂中发扬光大,经过日本人的改善,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这种生产模式中,需要的是技能的标准化——甚至是思维模式在某些方面的一致性。而且,在今日需求日益急迫、商业环境日益动荡的条件下,不仅需要一致性,而且需要快速的一致性——也就是说,我们的“老办法”不行了,否则看看历史剧我们就可以掌握管理了。 怎么办?当然是引进。方法呢?当然是问题导向了。先引进那些可以立刻解决问题的办法,先把火扑灭了,然后再说。这样,5S、TQM、ISO9000、6西格玛、无边界组织等等成为热捧的对象。但是,我们很快发现,这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是我们常说的“器物”,只解决具体的、局部的问题(当然会有人说,以上列举的管理活动都可以持续深入直至改变人的态度、思维,实际上,任何事情做得深入的话,都会对人的思想和精神有触动),要真正让企业和世界接轨,更重要的是制度,制度使得企业能够像自洽的结构一样,自动平稳的运行,而不是将组织的运转和前途绑在人身上。相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工具,制度无疑是一种“整体解决方案”,于是大家又开始努力学习制度。后来终于有一天发现,“制度”也很好解决,按照中欧的肖复兴教授所说,“制度”在机场就可以解决了(机场一般都有书店,书店里现成的“制度”有很多),更要命的是好多制度并不能在自己的组织中运转。终于大家发现,关键要学习制定这些制度的文化:为什么要写这样的制度,为什么要这样写?后来,我们知道要做现代企业,就要有现代企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也就是大家在说的“资本主义精神”。什么是资本主义精神,去看《弗兰克林自传》,其间弗兰克林在做事情的时候表现出来的态度、考虑问题的思路,就是资本主义精神。 以这种精神为依托,以实效为判断标准,构成了杜拉克著作的主旋律,而杜拉克正是将这种精神恰当的运用在企业管理领域中,甚至是集大成者。如此一来,杜拉克著作中的理念正是企业长期发展的根本所在。这样的书籍的出版,无疑是企业管理学习中的理性回归。 看一看杜拉克。我们的方向可能更正确一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