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卓有成效的個人管理

內容簡介

《卓有成效的個人管理》是德魯克關於個人管理的系列語錄,它從成長、貢獻、優勢、決策、時間管理等角度告訴人們如何做好自我管理。不要將它僅僅用於分析個人與工作,而是將它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來閱讀,要帶着「我應該做什麼」這個問題一邊思考一邊閱讀。這本書是德魯克個人管理思想的精粹,由日本上田惇生教授根據各書的主旨精選精編。

作者簡介

彼得·德魯克是管理學科開創者,被尊為「大師中的大師」「現代管理學之父」,他的思想傳播、影響了130多個國家;他稱自己是「社會生態學家」,他對社會學和經濟學的影響深遠,他的著作架起了從工業時代到知識時代的橋樑。

曾擔任由美國銀行和保險公司組成的財團的經濟學者,以及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克萊斯勒公司、IBM等大企業的管理顧問。

他曾七次獲得「麥肯錫獎」;2002年6月20日,獲得當年的「總統自由勳章」,這是美國公民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譽。

為紀念其在管理領域的傑出貢獻,克萊蒙特大學的管理研究生院以他的名字命名;為表彰他為非營利領域所帶來的巨大影響,國際慈善機構「救世軍」授予德魯克救世軍最高獎項「伊萬婕琳·布斯獎」。

曾連續20年每月為《華爾街日報》撰寫專欄文章,一生在《哈佛商業評論》上共發表38篇文章,至今無人打破這項紀錄。

他的著作,被翻譯成三十餘種文字,總銷售量超過1000萬冊。

原文摘錄

行為結論: 一、集中自己的優勢,把自己定位為憑藉自己的長處完成任務和取得成果的方面。 二、努力完善自己的長處。 三、反饋分析很快就能識別因為知識分子因為狂妄自大導致無知而喪失了能力的領域。 四、改變不良習慣。 方法是組織的「潤滑劑」。 五、不要在缺乏能力的領域浪費自己的精力。從低能力提高到一般能力需要花的精力和努力,遠遠多於把一般的績效提高到卓越的績效的精力和努力。 個人的價值觀不一定與組織相同,但要相容。 價值觀是並且應該是最終的檢驗標準。 成功的職業生涯是不能計劃的。只有善於捕捉機會的人才會有成功的職業生涯,因為他們了解自己的長處、適合自己的工作方法和價值觀。

書評

杜拉克的著述很多,拉拉雜雜的有近30本,當然其中包括由日本的好事者替杜拉克選編的這本,其實是許多文章的匯編。文章都是針對個人的發展的,因此取名為《個人的管理》。 杜拉克的論述一般都比較乾癟,甚至沒有論述,直接上來就是預言。但他的預言往往很準,因此培養了很多的追隨者,至於論述的乾癟,不知不覺的以瑕不掩瑜論處,甚至成為自己的修辭特色。 但是杜拉克身在的角度很獨特:據自己的描述,幾乎是在20多歲的時候就給自己的一生定了位:旁觀者而非參與者。70餘年來,他都在這一個方向上孜孜以求。在國內,恐怕有此耐性的人不多,經常寫一點人力資源操作小冊子的冉斌倒是在若干書中都對自己的「顧問」身份很高調的處理,像是自豪什麼的。但不知道最近的情形如何,有沒有跳下水去「運作」一番,而不是呆在岸邊,語無倫次、喋喋不休的說個沒完的「旁觀」。在這種事業堅守上,杜拉克倒是我的一個典範。除此之外,杜拉克的論述中找不到時髦的模型、看不出現成的操作方法——這一點上,絕不像彭劍鋒教授出版的人力資源叢書,因此,找不出什麼暢銷的理由。 但是,不容否認的是,杜拉克的書很「長銷」,《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在美國出版近50年後,在中國除了簡體版,並且是由著名的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以出版長銷管理書籍著名的機工社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選擇呢? 「吹盡黃沙始見金」。 中國的工商管理是需要引進,因為我們這個國家歷史上的的管理中很少有「科學」的味道,更多的是實踐經驗的總結,更多的是技能的新火相傳,至於技能發明背後的思維模式,很少有傳承,更多的依靠體悟和自我啟發,也就是「學習」中的「習」。無形中造成了技能傳授中的標準化程度非常差。因此,我們經常看到的情形是「祖傳秘方」一類小範圍具有影響力的事情,一旦放在更廣的範圍中,一下子就手足無措了。 而今天至成中國發展的「中國製造」其實是一種標準化製造,由《國富論》率先研究發現,由福特在海蘭高地的工廠中發揚光大,經過日本人的改善,發展成現在這個樣子。這種生產模式中,需要的是技能的標準化——甚至是思維模式在某些方面的一致性。而且,在今日需求日益急迫、商業環境日益動盪的條件下,不僅需要一致性,而且需要快速的一致性——也就是說,我們的「老辦法」不行了,否則看看歷史劇我們就可以掌握管理了。 怎麼辦?當然是引進。方法呢?當然是問題導向了。先引進那些可以立刻解決問題的辦法,先把火撲滅了,然後再說。這樣,5S、TQM、ISO9000、6西格瑪、無邊界組織等等成為熱捧的對象。但是,我們很快發現,這些解決問題的辦法,只是我們常說的「器物」,只解決具體的、局部的問題(當然會有人說,以上列舉的管理活動都可以持續深入直至改變人的態度、思維,實際上,任何事情做得深入的話,都會對人的思想和精神有觸動),要真正讓企業和世界接軌,更重要的是制度,制度使得企業能夠像自洽的結構一樣,自動平穩的運行,而不是將組織的運轉和前途綁在人身上。相對於解決特定問題的工具,制度無疑是一種「整體解決方案」,於是大家又開始努力學習制度。後來終於有一天發現,「制度」也很好解決,按照中歐的肖復興教授所說,「制度」在機場就可以解決了(機場一般都有書店,書店裡現成的「制度」有很多),更要命的是好多制度並不能在自己的組織中運轉。終於大家發現,關鍵要學習制定這些制度的文化:為什麼要寫這樣的制度,為什麼要這樣寫?後來,我們知道要做現代企業,就要有現代企業的思維方式、價值觀,也就是大家在說的「資本主義精神」。什麼是資本主義精神,去看《弗蘭克林自傳》,其間弗蘭克林在做事情的時候表現出來的態度、考慮問題的思路,就是資本主義精神。 以這種精神為依託,以實效為判斷標準,構成了杜拉克著作的主旋律,而杜拉克正是將這種精神恰當的運用在企業管理領域中,甚至是集大成者。如此一來,杜拉克著作中的理念正是企業長期發展的根本所在。這樣的書籍的出版,無疑是企業管理學習中的理性回歸。 看一看杜拉克。我們的方向可能更正確一些。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