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医药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所属类别 :《 学校》。 【南京中医药大学】坐落于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古都南京。学校始建于1954年,是中国建校最早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是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也是江苏省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
截止2014年6月,南京中医药大学拥有仙林和汉中门两个校区,设有9所直属学院,有各类在校生20000余名,24个本科专业,涉及医、管、理、工、经、文等6个学科门类,初步形成了以中医药为主体、中西医结合、多学科为支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拥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5个博士点和44个硕士点。
南京中医药大学不仅主持编写了第一套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和教学大纲,也为新中国现代高等中医教育输送了第一批师资,培养并诞生了承淡安、叶橘泉等新中国中医药界最早的学部委员(院士),从这里走出了9位"国医大师”(占全国的三分之一)、5位中医药界院士(占全国的二分之一),被誉为<新中国高等中医教育的摇篮>。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南京中医药大学》。
所属地区− 中国江苏南京。
外文名称: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主要院系— 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药学院、经贸管理学院、护理学院、外国语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心理学院。
简称: <南中医>.
国家重点学科: 3 个.
校训: <自信>、<敬业>.
硕士点: 44 个。
创办时间: 1954年。
博士点: 25 个。
类别
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 医药。
主管部门— 江苏省人民政府。
学校属性: 江苏省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
现任校长: 胡刚。
知名校友: 《郎永淳》、《陈光标》。
属性— 省部共建大学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博士后流动站- 3。
校歌: {南京中医药大学校歌}。
学校地址— 南京仙林大学城仙林大道138号。
录取分数 −招生计划− 毕业生去向— 学校录取分数 生源地: 安徽 —学科分类: 理科; 年份 最高分 平均分 最低分 录取人数 录取批次 2018 - - 557 24 本科第一批 2017 - - 512 35 本科第一批 2016 - - 524 32 本科第二批 2015 580 564 558 27 本科第二批 2014 529 490 486 27 本科第二批 2013 510 489 484 37 本科第二批 各专业录取分数 生源地: 安徽 学科分类: 理科 年份: 2017 专业名称 学科分类 二级分类 最高分 平均分 平均分线差 录取批次 市场营销 管理学 工商管理类 - - 488 本科第一批 应用心理学 理学 心理学类 - - 488 本科第一批 临床医学 医学 临床医学类 - - 488 本科第一批 药事管理 医学 药学类 - - 488 本科第一批 护理学 医学 护理学类 - - 488 本科第一批 更多 目录 1历史沿革
2办学条件 3学术研究 4对外交流 5学校领导 6校园文化 历史沿革— 南京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4年。
南京中医药大学:4年历经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江苏省中医学校、南京中医学院、江苏新医学院、南京中医学院(恢复建制)等历史时期,是中国建校最早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1995年更名为南京中医药大学,2002年开辟仙林校区,2010年列为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2011年成为江苏省人民政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
办学条件— 学科建设: 截止2014年6月,学校建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1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学科、19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学科、8个江苏省重点学科。拥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5个博士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3个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22个)和44个硕士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39个),博士点覆盖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所有二级学科,具有博士生导师自审权和主干学科专业的教授评审权。学校还是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的临床医学博士、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具有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的授予权。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3个):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5个):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药学、护理学。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31个含17个自主设置学科):中医学(17个含5个自主设置学科)、中西医结合(6个含4个自主设置学科)、中药学(8个自主设置学科)。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42个含10个自主设置学科,另有10个专业可授予专业学位):中医学(18个含6个自主设置学科)另有7个专业可授予专业硕士、中西医结合(7个含5个自主设置学科)另有1个专业可授予专业硕士、中药学(8个自主设置学科,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药学(6个)、临床医学(2个)另有2个专业可授予专业硕士、公共管理(1个)。
国家重点学科(3个):中药学、中医医史文献、中医儿科学。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中医学、中医内科学。
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4个):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护理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学科(14个):方剂学、温病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肝胆病学、针灸学、药用植物学、中药药理学、中药炮制学、中医医史文献学、中医护理学、中医脾胃病学、中医肾病学、中医肛肠病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学科(19个):伤寒学、中医诊断学、临床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基础 、中医痹病学、中医肿瘤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养生学、推拿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化学、中药资源化学、中医药信息学、中医文化学、中医药管理学、中医皮肤病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心病学。
江苏省重点学科(8个):中医临床基础、方剂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中医妇科、针灸推拿学。
教学建设:
截止2014年6月,学校拥有南京中医药大学15个本科专业,30余个专业方向,涵盖医、管、理、工、经、文等多个学科门类,初步形成了以中医药为主体,多学科相互渗透、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学校建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5部国家级规划教材(主编)。学校建成22所附属医院、5所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院,各类教学及毕业实习基地逾百所。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国家基础学科理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试办)、首批获准接受和培养留学生及台湾地区学生的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
一、全国中医师资进修教育基地。
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中药资源与开发、护理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护理实验教学中心 、中医临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温病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内科护理学、中药炮制学、中医诊断学等;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精诚计划"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
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中医儿科学教学团队、中医内科学教学团队;
国家级规划教材(主编)一览表—
序号 教材名称 规划教材 出版社 出版时间 编者 1 外科临床基本技能实训教程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9 潘立群 陈荣明 2 中西医临床基本技能实训教程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9 金桂兰 汪悦 3 中医外科学(案例版) 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 科学出版社 2007 潘立群 4 中医儿科学(案例版) 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 科学出版社 2007 汪受传 5 中医儿科学 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 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6 汪受传 6 中医诊断学 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 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6 吴承玉 7 儿科护理学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5 汪受传 8 中医诊断学 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科学出版社 2005 吴承玉 9 内科临床实习指南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实习指导丛书 科学出版社 2005 汪悦 10 小儿推拿手法与穴位 视听教材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5 任现志 11 流行性腮腺炎的中医治疗 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 人民卫生出版社音像出版部 2005 韩新民 12 中医儿科学 新世纪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5 郁晓维 13 五官科护理学 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本科规划教材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5 丁淑华 14 五官科护理学习题集 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本科规划教材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5 丁淑华 15 儿科护理学 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本科规划教材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5 汪受传 16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本科规划教材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5 汪受传 17 儿科临床实习指南 否 科学出版社 2005 汪受传 18 中医儿科学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4 汪受传 19 中医养生康复学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4 王旭东 20 中医诊断学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4 吴承玉 21 中医内科学 教材参考用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4 薛博瑜 22 实验针灸学习题集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配套教学用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4 李忠仁 23 中医内科学习题集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配套教学用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4 周仲瑛 24 牵引疗法 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 2004 马勇 25 中医内科学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同步辅导系列丛书 科学出版社 2004 汪悦 展开 教学成果获奖一览表(部分)
序号 获奖名称 获奖级别 获奖等级 项目名称 获奖时间 评奖部门 获奖人员 1 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国家级 二等奖 外科临床基本技能训练与考核方法的研究和实践 1997 教育部 潘立群、陈荣明、凌立君 2 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国家级 二等奖 医哲结合、构建自然辩证法教学新模式 2005 教育部 张宗明、王中越、张艳萍、 3 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部省级 特等奖 高等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与探索 2009 江苏省人民政府 吴勉华、黄桂成、刘跃广、文庠、汪悦 4 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部省级 二等奖 针灸专业技能“全程一体化”实训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2009 教育厅 董勤、甘君学、徐兰凤、张建斌、陈梅 5 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部省级 二等奖 《中医儿科学》教材改革与实践研究 2009 教育厅 汪受传、赵霞、蒋斌、陈晓征、韩新民 6 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部省级 二等奖 构建中医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体系 2007 教育厅 金桂兰、黄桂成、汪悦、凌立君、张琴 7 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部省级 一等奖 中医药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2005 省教育厅 吴勉华、潘立群、陈荣明、汪悦等 8 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部省级 二等奖 中医内科学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 2004 省教育厅 金实、汪悦、王旭、薛博瑜、章永红 9 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部省级 二等奖 构建《中医儿科学》立体化教材体系 2004 省教育厅 汪受传、任现志、郁晓维、韩新民、李江全 10 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部省级 二等奖 中医舌诊多媒体教学辅助软件 2004 教育厅 吴承玉、徐征 11 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部省级 优秀成果奖 中医药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2004 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 吴勉华、潘立群、陈荣明、汪悦等 展开 学校同时也是世界卫生组织( WHO)传统医学合作中心;是国家卫生部确定的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全国中医师资进修教育基地、临床药理基地、中国中医文献检索中心分中心。
学校还多次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和首批高校校风建设优秀单位。
折叠师资力量 截止2014年6月,学校有 7人先后荣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3人被列为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对象,45人先后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数十人被评为“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中西医结合专家”、“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近百人先后进入江苏省“333工程”和“青蓝工程”等人才培养梯队。
国医大师(3个):周仲瑛、徐景藩、朱良春
国家级教学名师(2个):杨进、汪受传
“973”首席科学家:段金廒
院系设置: 截止2014年6月,学校形成了以中医药为主体,中西医结合,多学科为支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学校设有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药学院、经贸管理学院、护理学院、外国语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心理学院共9所直属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港澳台培训中心)等 3所学院。
目录
学术研究
折叠科研平台— 截止2014年6月,学校建有2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科技部国家中药临床试验研究(GCP)中心、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江苏省中医药研究与新药创制中心、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5个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5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2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校级重点实验室和1个SPF级实验动物中心。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
中药资源产业化与方剂创新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
针药结合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
中药炮制规范化及标准化省部共建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3个)
中医瘀热病机重点研究室
中药炮制标准重点研究室
名医验方评价与转化重点研究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8个)
中药质量标准实验室
中药制剂实验室
针灸生物医学实验室
中药化学实验室
分子生物学(儿科)实验室
中药药理实验室
分子生物学(温病)实验室
中药炮制实验室
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个)
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
中医药防治肿瘤协同创新中心(培育)
江苏省重点实验室(科技厅,2个)
江苏省中药药效与安全性评价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方剂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教育厅,3个)
针灸学省级重点实验室
方剂研究重点实验室
中药炮制机理及共性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
江苏省植物药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苏省中药高效给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苏省理血方剂创新药物工程中心
江苏省工程实验室(2个)
江苏省中医药健康养生技术工程实验室
江苏省抗肿瘤验方研究与产业化工程实验室
其他江苏省重点科研机构(2个)
江苏省海洋药物研究开发中心
江苏省中医药研究与新药创制中心
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
南京市中药微丸产业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南京市中医药健康养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校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
中医药预防保健协同创新中心
中医文化研究与传播协同创新中心
其他校级科研机构(2个)
南京中医药大学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中心
南京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资料来源: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处
折叠科研成果 截止2014年6月,学校有2项教学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81项科研成果获得厅局级以上各类科研成果奖,其中3项科研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科研成果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级奖。入闱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项目2项;通过省教育教学改革课题项目初审3项;申报国家级科技成果奖2项、中华中西医结合科技进步奖3项、中国中医药科技进步奖1项、省哲学社会科学论文论著奖6项;鉴定科技成果3项,申请发明专利4项。
科研成果获奖一览表(部分)
序号 获奖名称 获奖 级别 获奖 等级 项目名称 获奖时间 评奖 部门 获奖人员 1 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部省级 三等奖 从“瘀热”论治内科难治病的系列研究 2008 江苏省科技厅 周学平、郭立中等 2 科技进步二等奖 部省级 二等奖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中药复方——清络通痹颗粒的研制 2007 教育部 周学平等 3 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部省级 二等奖 小儿病毒性肺炎中医证候、治法、机理及应用研究 2006 江苏省科技厅 汪受传、任现志、李江全、赵霞、韩新民等 4 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部省级 二等奖 补肾化毒方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理论探讨及免疫作用机制研究 2004 江苏省科技厅 汪悦、金实等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一览表(部分)
序号 科研课题名称 课题来源 课题级别 起止时间 主持人 1 中医外治法(生肌玉红膏)为主综合防治慢性下肢溃疡的疗效及效价比的研究 科技部 国家级 2008-2011 姚 昶 2 散寒止痛外治法治疗风湿病关节痛寒湿痹阻证的临床示范性研究 科技部 国家级 2008-2011 陈荣明 3 “易层”贴敷疗法临床应用的规范化研究 科技部 国家级 2008-2011 王培民 4 针刺不同穴位影响肥胖大鼠下丘脑GS活动及AMPK表达的研究 国家级 国家级 2008-2010 徐 斌、王欣君 5 脏腑病机术语标准 国家级十一五支撑项目 国家级 2008-2010 薛博瑜李春婷 6 中医药标准数据库、知识库建设关键技术研究 国家级十一五支撑项目 国家级 2008-2010 韩新民 7 金欣口服液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生命周期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级 2008-2010 汪受传 8 针刺抗氧应激调质及跨膜蛋白信号转导机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级 2008-2010 李忠仁、沈梅红 9 山茱萸活性部位、成分对衰老模型DNA及相关衰老通路影响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级 2008-2010 王明艳 10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王灿晖临床经验、学术思想研究(2007BAI10B0033) 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 国家级 2008-2010 刘 涛 11 健身气功.六字诀对不同年龄层人群失眠干预治疗的现状调查和临床研究 国家体育总局 国家级 2008-2008 王 旭 12 夏桂成临床经验、学术思想研究 国家级十一五支撑项目 国家级 2007-2010 谈 勇 13 变应性鼻炎中医治疗方案研究 国家级十一五支撑项目 国家级 2007-2010 严道南 14 生津润燥养血法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临床方案的规范化研究 科技部 国家级 2007-2010 钱 先 15 更年期综合征内分泌紊乱的中医药调控治疗方案研究 科技部 国家级 2007-2010 卢 苏 16 中医药治疗儿童哮喘缓解期的研究 科技部 国家级 2007-2010 孙轶秋 17 变应性鼻炎中医治疗方案研究 科技部 国家级 2007-2010 严道南 18 高位虚挂线法在高位肛周脓肿和高位肛瘘手术中异病同治技术的规范及疗效评价 科技部 国家级 2007-2010 钱海华 19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水样液缺乏性干眼症方案的规范化研究 科技部 国家级 2007-2010 王育良 20 祛风病证结合治疗咳嗽的方案研究 科技部 国家级 2007-2010 史锁芳 21 益肾清利法治疗原发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肾虚湿热证临床疗效评价研究及示范应用 科技部 国家级 2007-2010 盛梅笑 22 糖尿病及其主要慢性并发症中医药防治综合方案的研究 科技部 国家级 2007-2010 余江毅 23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干预方案及疗效评价研究 科技部 国家级 2007-2010 沈 洪 24 膝骨性关节炎临床研究 国家科技部基础专项分课 国家级 2007-2009 汪 悦 25 改良三甲散抗老年性痴呆病海马神经元损伤作用(3067269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级 2007-2009 刘 涛 26 从“瘀热”学说辨治内科难治病的规律及其证候本质的分子基础研究 国家九七三项目 国家级 2006-2010 吴勉华 27 周仲瑛防治哮喘复发临床经验应用与评价研究(2007BAI10B02-03) 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 国家级 2006-2010 周学平 28 改良三甲散对老年痴呆病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作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级 2006-2009 刘 涛 29 可控递送中药联合生长因子生物膜促血管再生的实验研究(3057233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级 2006-2008 潘立群 30 儿科常见病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指南及疗效评价标准研究 国家中管局 国家级 2006-2008 汪受传 31 中医中西医结合小儿肺炎诊疗指南 国家中管局 国家级 2006-2008 汪受传 32 中医中西医结合小儿哮喘诊疗指南 国家中管局 国家级 2006-2008 赵 霞 33 可控递送中药联合生长因子生物膜促血管再生的实验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级 2006-2008 潘立群 34 中医、中西医结合小儿泄泻治疗指南 国家中医局 国家级 2006-2007 韩新民 35 中医、中西医结合流行性腮腺炎治疗指南 国家中医局 国家级 2006-2007 韩新民 36 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 国家科技部(973)计划 国家级 2005-2010 吴承玉 37 清肺口服液对呼吸道合胞病毒相关基因调控的研究 博士点基金项目 国家级 2005-2007 汪受传 38 周仲瑛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 科技部科技攻关 国家级 2005-2006 王志英 39 中医药治疗病毒性肺炎疗效评价方法研究 科技部科技攻关 国家级 2004-2007 汪受传 40 健身气功渊源研究 国家体育总局 国家级 2004-2005 王旭 41 针刺抗氧化效应的MAPK信号转导和机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级 2003-2005 李忠仁、沈梅红 42 养阴行血药对凋亡VEC信号转导和相关基因的影响(3027157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级 2002-2005 杨 进 43 中医儿科学名词术语 国家中管局 部省级 2008-2009 汪受传 44 中医耳鼻咽喉科病名标准化研究 国家中管局 部省级 2008-2009 严道南 45 人迎、水突穴推拿及脉冲电刺激治疗慢性喉炎临床研究 国家中管局 部省级 2004-2006 严道南 展开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创建于1954年,是一所主要收藏医学文献,特别是中医药文献、兼顾社会科学和其它自然科学文献的专业性图书馆。截止2014年6月,馆舍面积29800平方米,馆藏纸质中外文图书、期刊79万册,其中古籍图书3000余种4万余册;电子图书95万册;中外期刊、专利、学位论文等35种数据库。古籍资源以明初刻本、明孤本、明稀见刻本、未刊稿本、珍贵抄本、日本、高丽早期刻本等为主。阅览座位3000席,电子阅览座位200席。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也是江苏省政府命名的“江苏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同时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南京分中心,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医药卫生科学数据共享科研工程的重点参与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及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的成员单位[1]。
由学校牵头编撰并担任总审定的《中华本草》,是对中医药几千年发展成就的系统总结,被李鹏同志誉为“当代《本草纲目》”。
学术期刊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创刊于1959年,是全国有影响的综合性中医药学术刊物。是国际连续出版物、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医学核心期刊、江苏省优秀期刊和江苏省一级期刊。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99年(季刊),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南京中医药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设有中医文化、哲学、史学、文献研究、人物、教育研究等专栏,刊登中医文化、哲学、经济、中医学史、中医文献、医学心理、医学伦理、中医海内外教育等方面的学术论文[2]。
对外交流— 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工作起步早、形式多、范围广。学校是世界卫生组织(WHO)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国家卫生部确定的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全国中医师资进修教育基地、中国中医文献检索中心分中心,同时也是首批获国家教育部批准接受和培养外国留学生及台港澳地区学生的高等中医药院校。2006年,根据中意两国卫生部协议,学校与罗马大学、米兰大学联合在意大利开设中西医结合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合作项目顺利实施,开创了大学承担中、外政府间正规中医药学历教育合作项目的先河。2011年6月20日,学校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合作建立了全球首家中医孔子学院,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出席了揭牌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截止2014年6月,学校与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广泛交流和联系,并与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高等院校或学术团体及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具有较高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3]。
学校领导: 姓名 职务 陈涤平 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 胡刚 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 王长青 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张策华 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段金廒 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黄桂成 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方祝元 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第一附属医院院长 翟玉祥 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常委、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 程海波 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校园文化
学校标识: 校风:团结 奋进 继承 创新.
说明:此校风是八字,四节奏。团结、奋进反映师生精神面貌;继承、创新体现中医药学科的特征与努力方向。
校训:自信 敬业.
说明:自信体现一种卓越的人格素质。自尊、自强方能自信;而自信又是克服困难、达到目标的基础,亦含有坚信中医药事业必定发扬光大之意。敬业为热爱专业、热爱职业之意。自信、敬业从人格与从业态度提出要求,言简意赅,涵意深远。
校徽
校徽说明:整个校徽为椭 校徽 校徽 圆图形。底色为蓝色,象征地球与海洋。图案为白色、变形的“中”字。图形左端为飞翔的和平鸽口衔人参草和针灸针;“中”字上端出头部分为字母,乃南京中医药大学的拼音缩写。全图意喻学校事业的腾飞以及为中医药事业走向世界而奋斗!
南京中医药大学校歌
钟山脚下、扬子江畔,杏林学子济济一堂。
青春风华、意气轩昂,满园桃李竞芬芳。
民族繁衍、福泽四方,五千年医药源远流长。
团结奋进、继承创新,岐黄仁术共弘扬。
啊!自信、敬业,为祖国富强,为人类健康。
啊!自信、敬业,我们努力拼搏、再创辉煌。
学生组织: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生会成立于1956年,秉持“顶天立地,厚学立人”会训和“天道酬勤,生息与共”会风,立志做南中医和南中医青年的一面旗帜,围绕大学生思想引领和成长成才、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建设和发展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组织的品牌项目有青年文化节、大学生“三创”之星评选等活动[4]。
南京中医药大学社团联合会成立于2007年,是在校团委社团管理中心的指导下成立的学生组织。在主席团的领导下,办公室由人事部,秘书部,监管部,外联部,财务部,事业发展部,网络新闻部八大部门组成,分会由文娱、学术、实践、体育四大分会构成。 校社团联合会自成立以来,积极托管,监管和协调校内社团开展活动,响应学校鼓励文化活动的政策,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有利于建设高雅向上的校园文化[5]。
特色专业: 内容来源于高考派 中医学 专业详情>> 是全国建校最早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有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培养具有扎实的中医学、现代医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毕业后从事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疗、科研和教学等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中药学— 专业详情>> 有1个国家科技部规范化中药药理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针药结合重点实验室,主要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药理学等课程,培养从事中药质量评价、中药饮片生产和应用、中药提取分离、中药制剂、新药研究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护理学— 专业详情>> 2003年开始招收中西医结合护理研究生,是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以及江苏省医学院校首家招收护理研究生的学校,现为护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有约5000平方米的护理实践教学中心,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基础课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建设点。培养毕业后能从事护理临床、护理教育、护理科研、社区护理和护理管理的中西医结合高级护理人才,就业率达100%。
针灸推拿学— 专业详情>> 是经江苏省教育厅和江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的权威培训鉴定机构。学习中医药学基本理论知识和与本专业相关的现代科学技术、西医学等基本知识,受到中医临床技能、针灸推拿医疗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培养能在各级中医院、中医科研机构及各级综合性医院等部门从事针灸、推拿医疗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中药资源与开发: 专业详情>> 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培养能进行中药材资源保护、生产、质量控制、开发利用、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毕业后能从事中药的资源保护与利用、栽培技术与管理、中药资源评价、品种选育、中药材加工与炮制、质量控制与评价、中药以及中药新产品开发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