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南京国子监

南京国子监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中文名称: 南京国子监

别名: 应天府书院

升格时间: 庆历三年(1043年)

北宋南京国子监,即应天府书院。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升格为南京,成为宋朝的陪都。庆历三年(1043年),应天府书院改升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最高学府。[1]

目录

应天府书院

应天府书院前身为"南都学舍",是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所创办。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正式赐额为应天书院,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应天书院改升为府学,称为应天府书院。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又升格为南京,位列陪都地位,为宋朝三京之一。商丘濒临汴水,交通方便,商旅辐辏,隋唐以来,已发展成为一方都会。宋代的应天府书院就设立在商丘的繁华闹市中。当时人称:"州郡置学始于此",天下学校"视此而兴"。

公元1026年,范仲淹因丧母守制商丘,受应天府知府晏殊之聘,主持应天府书院。

庆历三年(1043年),应天府书院改升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最高学府。

至近代,西南联大(今云南师范大学)也有碑文:"书院之制,…两宋为盛,应天、嵩阳、岳麓、白鹿遗迹至今犹令人想见当时风流。应天一院,尤为特别。盖应天之建,仰给贤者曹诚所捐,此华夏百姓捐助大学可考之始。"可见应天府书院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影响。

国子监

国子监(guó zǐ jiàn),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晋武帝司马炎始设国子学,至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唐、宋时期,国子监作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统辖其下设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人负责管理。

元代初设国子监,属集贤院,下辖国子学,设置祭酒、司业,掌管教令;监丞,专领监务。

此外,另设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亦称国子监,以示与汉人、南人之区别。明清两代,国子监兼有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的双重性质。明代国子监规模宏大,分南、北两监,各设在南京与北京。

南监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规模尤盛。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在北京设国子监置祭酒、司业、监丞、典簿各一员。

清沿袭明制,国子监总管全国各类官学(宗学等除外),设置管理监事大臣一员;祭酒满、汉各一员;司业满、蒙、汉各一员。另外还设监丞、博士、典簿、典籍等学官。

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