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南史·郭原平傳

南史·郭原平傳出自於《南史》,《南史》由唐朝李延壽撰,中國歷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紀傳體,共八十卷,含本紀十卷,列傳七十卷,上起宋武帝劉裕永初元年(420年),下迄陳後主陳叔寶禎明三年(589年)。記載南朝宋、齊、梁、陳四國一百七十年史事。《南史》與《北史》為姊妹篇,是由李大師及其子李延壽兩代人編撰完成的。[1]

目錄

原文

郭原平字長泰,性閒木功,傭賃以給供養。主人設食,原平自以家窮,父母不辦有餚味,唯飧鹽飯而已。若家或無食則虛中竟日義不獨飽;須日暮作畢,受直歸家,於里糴買,然後舉爨。父篤疾彌年,原平衣不解帶,口不嘗鹽菜者,跨積寒暑。父亡哭踴慟絕。

高陽許瑤之罷建安郡丞還家,以綿一斤遺之,不受,送而復反者前後數十。瑤之乃自往,曰:「今歲過寒,而建安綿好,以此奉尊上①耳。」原平乃拜而受之。

及母終,毀瘠彌甚。墓前有數十畝田,不屬原平,原平不欲使人慢其墳墓,乃販質家資,貴買此田。每出賣物,人問幾錢,裁言其半。如此積時,邑人皆共識悉,輒加本價與之,彼此相讓。欲買者稍稍減價,要使微賤,然後取直。

每行來,見人牽埭未過,輒迅楫助之;己自引船,不假旁力。若自船已渡,後人未及,常停住須待,以此為常。

太守蔡興宗臨郡,深加貴異,以私米饋原平。原平固讓頻煩,誓死不受。人或問曰:「府君嘉君淳行,敏君貧老,故加此贍,豈宜必辭?」原平曰:「府君若以吾義行邪,則無一介之善,不可濫荷此賜。若以其貧老邪,耋齒甚多,屢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終不肯納。

【注】:①尊上,對人父母的敬稱。

譯文

郭原平,字長泰,他會做木工,常靠給人做工供養雙親。僱主招待他吃飯時,郭原平想到自己家中貧窮,父母不曾吃葷菜,所以自己只吃鹹菜下飯就算了。家裡有時沒飯吃,他就整日空腹幹活,和家裡人一同挨餓;一定要等到傍晚收工,得了工錢回家,在村里買米,然後燒火做飯。父親得了重病整一年,郭原平衣不解帶,口不嘗鹽漬的蔬菜,這樣過了一冬一夏。父親去世後在喪禮上哭昏過去。

高陽許瑤之免去建安郡丞後回鄉,派人送他一斤絲綿,原平不要。送去了又退回來幾十次。瑤之就親自登門,對他說:「今年冬天太冷,建安的絲綿又好,所以我拿來奉送給您的父母。」原平才拜謝收下。

他母親死時,悲痛傷身更甚。母親墓前有幾十畝田,不屬他所有,原平不想讓人褻瀆了父母墳墓,就變賣家產,出高價買下這塊地。每次出門賣東西,別人問價錢,只要半價,這樣過了很長時間,本地人都知道這情況,總是加上原價付錢,彼此相讓,原平一定要讓價錢稍便宜些,才肯收錢。 每次在來往途中,碰到拉船過水壩,總是趕緊划過去幫忙。而他卻總是自己拉船,不求助人家。如果是自家的船先過水壩,後邊的人還沒到,常常停下船等待,這樣做已成了習慣。

太守蔡興宗來到該郡,對郭原平的為人行事也很欽佩,感到驚異,於是便把自己的米饋贈給郭原平和山陰縣朱百年的妻子。郭原平堅決的一再推讓,誓死不受。有人問他說:「府君嘉獎你淳厚的德行,憐憫你年老貧窮,所以才有贍養之贈,豈能苦苦推辭呢?」郭原平回答說:「府君如果是因我的孝義行為而賜米,那麼我沒有一點微小的善行,不能隨便承受這一賞賜;如果因我貧窮衰老而饋贈,而八九十歲的老人很多,家家都很貧困,並非只是我一個罷了。」他始終不肯接受。[2]

作者簡介

 李延壽,生卒年待考。唐代史學家,今河南安陽市人。貞觀年間,做過太子典膳丞崇賢館學士,後任御史台主簿,官至符璽郎,兼修國史。他曾參加過官修的《隋書》、《五代史志》(即《經籍志》)、 《晉書》及當朝國史的修撰,還獨立撰成《南史》、《北史》和《太宗政典》(已佚)。《新唐書》對兩書評價頗高,稱「其書頗有條理,刪落釀辭,過本書遠甚。」。[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