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埕鎮
南埕鎮位於德化縣東部,地處戴雲山東面與石牛山西側之間,古稱「藍田」,因山清水秀,風光秀麗,美如一軸山水圖畫而得名。海拔300—850米之間,鎮政府距縣城25公里,東接水口鎮,西連雷鋒鎮,南鄰龍門灘鎮及仙遊縣,北抵桂陽鄉,省道203線穿鎮而過。森林覆蓋達83.2%。南埕鎮轄12個行政村,49個自然村落,101個村民小組。南埕氣候屬亞熱帶。夏長不酷暑,冬短不嚴寒,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氣溫15.8℃,最高氣溫32.4℃。最低氣溫零下1.6℃。無霜期240—260天,年平均降雨量1750毫米左右。2017年,行政區域面積24105公頃,常住人口2987人。[1]
中文名: 南埕鎮
別 名: 藍田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德化縣
地理位置: 德化縣東部
面 積: 24105 公頃
下轄地區: 半嶺 高漈 許厝 西山 前鋒 塔兜 棗坑 望洋 連山 蟠龍 梓垵
政府駐地: 南埕村
電話區號: 0595
郵政區碼: 362500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2987人(2017年)
著名景點: 桃花島 石龍溪漂流 塔兜溫泉
車牌代碼: 閩C
目錄
鄉鎮概況
南埕人傑地靈,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一些有影響的人物,如宋末元初的陳蔚,明朝的林忠。改革開放以來,南埕鎮的經濟發展主要以三大產業為主。林業產業;全鎮森林覆蓋率83.2%,現有林地面積30.82萬畝,林木蓄積量144萬立方米,年產商品林4000立方米,位居全縣各鄉鎮第二位,毛竹林面積5.7萬畝,立竹量800萬根,毛竹資源位居泉州市各鄉鎮第一位。水電產業:境內溪流密布,縱橫交錯。流域面積大,水流急,落差大,河床狹,含沙量少,便於發電、農田灌溉和發展旅遊業。已建成投產的水電站11座,新增裝機容量1.1KW在建和擬建的2座,待開發的裝機2000KW,雙溪二級電站技改建成投產後,預計全鎮水電裝機容量可達2.2萬KW。旅遊產業:境內生態旅遊資源豐富,規劃建設中的「桃仙溪萬畝生態旅遊區」,內有溪水清澈,景色怡人的桃仙溪和石龍溪;有美麗的桃花島、古香古色的大洲宮和塔兜溫泉;有天平城古城址、調丁寨、厘頂寨等蘇十萬抗元遺址和龍潭瀑布、龍嘯瀑布、不老際瀑布等景點。現以開發「華東第一漂」——石龍溪皮划艇漂流、桃花島賞花、塔兜溫泉、啟動「鄉村游、農家樂」等旅遊項目。引資建設「蝸牛驛站」鄉村旅館,2006年南埕村高分入選泉州市「十佳魅力鄉村」。農業生產主要以糧食為主,鞏固和發展國家級倒刺巴和省級脫毒馬鈴薯兩個無公害農產品品牌,着力發展無公害蔬菜、大紅寶西瓜、德化梨、戴雲黑雞等經濟效益高、市場銷路好的種養業,打造特色農業品牌。如今,南埕鎮黨委、政府將以建設「林業重鎮、旅遊名鎮、生態強鎮」為目標,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以加快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打造魅力南埕、文化南埕、平安南埕、和諧南埕,實現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努力把南埕建設成經濟發達、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社會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歷史沿革
南埕鎮歷史悠久,早在宋代就有人群在此聚居生息,南宋景定五年(1264年),元朝興起,陳瑜從河南開封避亂開基龍山(今連山),為史載開發南埕最早氏族之一。之後阮姓氏族到梓垵開基。當時屬福建省清源郡德化縣永寧鄉善均里。元代,南埕屬泉州分省德化縣永寧鄉清太里,先後有黃氏移居梓垵古格,林氏開發大南埕。明代實行屯墾政策,一些外來軍士留居德化開發,前鋒危氏,塔兜張氏,南埕任氏,寺內王氏均是洪武撥軍從外地遷來定居。那時南埕人口有了一定的增長,西山范、張、蔡氏,望洋程、王氏,楓坑張氏,高漈羅、王氏,大南埕王氏,半嶺章氏,許厝周氏等都相繼定居開發。值時,南埕屬泉州府德化縣清太里。清代,南埕屬清太里的登龍社、南埕社和肖坑社(後改為奎光社),部分屬在坊里茅岐社(文興社)。建國前,分別屬西南鄉、瑞上鄉、霞碧鄉和水口鄉;建國後,行政區域多次變化,初期高漈、南埕、西山屬西南鄉,蟠龍、連山屬瑞上鄉,棗坑屬霞碧鄉。1950年高漈、西山、棗坑屬二區,南埕、蟠龍屬三區;1951年棗坑屬七區;1952年西山、高漈屬二區,南埕屬三區,連山、蟠龍屬九區;1955年新設前鋒、許厝鄉,屬二區,新設梓垵鄉,屬九區;1956年西山、許厝、高漈鄉屬雷峰區,蟠龍、連山鄉屬水口區。1958年10月公社化時,南埕、連山、蟠龍、梓垵屬水口公社,西山、前鋒、高漈、許厝屬雷峰公社,棗坑屬霞碧公社;1961年連山、蟠龍、梓垵、許厝屬許厝公社,望洋以南的地區屬高漈公社。棗坑屬霞碧公社。1965年,原高漈公社所轄的高漈、半嶺、前鋒、西山、南埕、棗坑、望洋大隊和許厝公社所轄的許厝、連山、蟠龍村、梓垵大隊合併組建南埕人民公社。1980年冬增設塔兜大隊。1984年9月改南埕人民公社為南埕鄉人民政府。1991年元月南埕撤鄉建鎮。
氣候環境
南埕氣候界於溫帶和亞熱帶之間,夏長不酷暑,冬短不嚴寒,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氣溫15.8℃,最高氣溫32.4℃,最低氣溫零下1.6℃。無霜期240~260天,年平均降雨量1750毫米左右。
生態保護
南埕鎮位於德化東部,地處戴雲山東面與石牛山西側之間,海拔在300—850m間。氣候界於溫帶和亞熱帶之間。獨特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氣候條件,嚴格的保護措施,使境內的植被非常豐富,有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針闊混交林、竹林、針葉林、山地灌叢、沼澤等多種植被類型,森林覆蓋率達83.2%。同時由於閩江水系大樟溪上游的主要支流滻溪、桃仙溪、雙芹溪和石龍溪等均在南埕鎮境內匯集,因此境內溪流密布,縱橫交錯。良好的自然條件,使南埕成為泉州市「十佳魅力鄉村」之一,同時南埕鎮還是德化縣唯一同時擁有「兩區兩園」(戴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岱仙湖國家級水利風景區、石牛山國家森林公園和石牛山國家地質公園)四個國家品牌的鄉鎮。近年來,南埕鎮黨委政府圍繞建設「生態強鎮、旅遊名鎮和林業重鎮」的戰略目標,加大生態資源保護和環境污染治理力度,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取得了經濟社會和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一是加大生態資源保護力度。堅持把生態環境建設擺在林業發展的首位,在全鎮32.4萬畝林地中,劃出14.9萬畝作為生態公益林進行保護。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推行林權制度改革,加大林業執法力度,嚴格控制天然林採伐,切實維護了森林資源的安全;二是加強項目管理,嚴格控制污染源。在招商引資中,堅持從本鎮的產業布局出發,重點引進現代農業、農產品加工、旅遊業等項目,明確提出「三不選」的原則,不選中央明令禁限的項目,不選造成環境污染的項目,不選浪費資源且工藝設備落後的項目。三是加大農村污染防治力度。發動群眾進行人居環境整治,開展「三清五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廚、改欄、改廁、改衛),推廣一體式化糞池和新型戶用沼氣池等實用技術,減少污水直接排放。引導群眾轉變傳統耕作方式,有效減輕農村化肥、農藥、塑料薄膜等造成的面源污染。四是開展農村垃圾治理。建設垃圾填埋場,配備垃圾箱、垃圾清運車和專職保潔隊伍,做到垃圾「統一收集、定點存放、定時清運、科學處理」。五是加大環保宣傳力度。利用牆報、環保長廊、發放宣傳品等方式進行宣傳,提高群眾的環保意識,營造環保氛圍。同時利用電視、廣播和報紙等媒體加大南埕生態旅遊宣傳,吸引遊客。邀請作家、畫家、攝影愛好者、記者等來南埕採風和報道,提高南埕生態旅遊的知名度和品位。依託良好的生態資源優勢,南埕鎮主動融入全縣「中國瓷都—戴雲之旅」的旅遊大框架,以省道203線改造、泉三高速建設為契機,以建設生態休閒旅遊目的地為目標,加大生態旅遊項目開發建設步伐。在完善旅遊配套設施建設,鞏固和發展農業觀光、森林探險、體育健身、生態漂流、溫泉度假等旅遊項目的基礎上。對全鎮的生態旅遊資源進行科學規劃,形成旅遊招商項目對外進行招商,加強跟蹤與服務,力求高起點、高標準、科學地開發生態旅遊資源和溫泉資源,使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效益,為建設海峽西岸生態休閒旅遊建設作出貢獻。
自然資源
南埕是德化縣的主要林區,林地總面積324198畝,森林覆蓋率達8l%,毛竹林面積5.7萬畝,位居全縣第一。林木蓄積量170萬立方米,位居全縣第二位。林木種類主要為杉木、松木、雜木、毛竹等。礦藏遍布全鎮,主要有西山村的銅礦、錫礦、南埕村的高嶺土礦、塔兜村的鐵礦、望洋村的石英、連山村的煤礦、蟠龍村的石材礦、香林院的臘石、割雲和湯洋的硫磺。境內溪流密布,縱橫交錯。流域面積大,水流湍急,落差大,河床狹隘,含沙量少,便於發電、農田灌溉和發展旅遊業。主要溪流有滻溪、桃仙溪、雙芹溪和石龍溪。全鎮已建成投產電站10座,總裝機5155千瓦,在建的石龍溪一、二級水電站、大際、旺潭、昊程水電站總裝機8000千瓦,即將發電。
基礎設施
改革開放以來,南埕鎮的經濟迅速發展。新經濟增長點的「七個萬」基地建設基本形成。「八個萬」基地即:萬畝高優毛竹示範片、萬畝毛竹經濟園區、萬畝生態旅遊區、萬畝油茶基地、萬畝水果基地、萬隻竹鼠基地、萬隻戴雲黑雞基地、萬隻塞北兔基地。企業以木竹深加工為主,主要有家具、包裝箱、木地板、竹涼蓆等產品。南埕鎮的基礎設施已具規模。全鎮現擁有1600部程控電話。省道203線穿鎮而過,交通便利,實現村村通公路,公路里程169公里。文教、衛生事業蓬勃發展,全鎮擁有中學1所,完小6所,分班5所。1999年,進行了學校管理體制改革和辦學體制改革,實現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不斷提高了教學質量。1999年9月被縣政府評為1998年至1999年度教育督導評估一等獎。計生工作基礎紮實,基本實現「三為主」,1998年獲全縣考評第一名,1999年度被縣委、縣政府授予先進集體稱號。2004年度獲全縣考評一等獎以鎮衛生院為主體,村醫療室為配套(甲級衛生所2所)的醫療保健體系正逐步形成和完善。文化站、廣播站、影劇院、有線電視網絡等文化基礎設施的完善,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
發展前景
今後的發展思路:實施「2251」工程,紮實推進該鎮新世紀創業。「2251」工程是「抓住兩個重點(增加農民和集體收入,保持農村穩定);做好兩篇文章(竹木加工和果蔬加工);發展壯大五大基地(毛竹、水果、養殖、油茶、食用菌);培育一個新的支柱產業(旅遊業),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把南埕建設成為林業重鎮、旅遊名鎮、經濟強鎮。
經濟發展
全鎮轄12個行政村,49個自然村落,101個村民小組。南埕人傑地靈,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一些有影響的人物。如宋末元初的陳蔚,明朝的林忠,現居住馬來西亞的旅外僑胞陳錦珍。南埕鎮現設立中共黨支部16個,共有黨員466名,其中女黨員57名。大部分村民以務農為主,主要從事林業、養殖業、種養業,並有相當一部分人口經商以及在鄉鎮企業打工。近年來外出務工經商人員逐年增加,但林業、養殖業、種養業和鄉鎮企業仍是該鎮居民的主要從業行業。主要經濟作物有單季水稻、甘薯、春收馬鈴薯、檳榔芋、蔬菜、木薯、蕉芋,還有柑桔、桃、李、梅、德化梨、官溪蜜柚等水果。經濟上以農業、林業為主,工業為輔。農業生產主要以糧食、木竹及經濟作物生產為主。工業企業生產主要以食品加工、木製品加工和電力生產為主。其中南特樂食品公司已逐步培育成全縣果蔬加工龍頭企業。2004年工農業總產值2.07億元,比上年增長2.9%;鄉鎮企業總產值2.5億元,比增8.6%;鎮財收入383萬元,比增15%;村財平均21萬元,平均增加1.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900元,比增5.4%。南埕境內資源豐富,主要有林木、礦產、水利及旅遊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