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南宗全真教參考其功法而創立,發源於南宋,發跡時間早於北派全真教200年,人稱金丹派,本內丹之學,而後被王重陽歸納成為全真,人稱道派南宗。道教內丹學南宗創始於劉海蟾,其最初繼承系統為張伯端─石泰─薛道光─陳楠─白玉蟾(南五祖)。該派不提倡出家,以「先命後性」修煉方式著稱。其丹法強調「返樸歸真,以簡馭繁,慢中求快」[1]。其代表人物多出自南方,故名南宗。《悟真篇》、《還源篇》、《復命篇》、《翠虛篇》等為南宗主要經典。

目錄

簡介

南宗繼承鍾離權呂洞賓的內丹思想,認為修煉內丹,即修煉「性、命」(性命雙修),而且認為儒、道、釋三教合流,以釋道結合、攝禪釋性、先命後性獨樹一家之學。主張「混俗和光」、「大隱混俗」,不提倡出家。

傳說中張伯端入蜀,遇廣陽真人劉海蟾,因而得道。張反對形式上的出家離俗,隱避山林。而主張「大隱隱於市」。他本人就不是出家的道士。南宗直至五祖白玉蟾,始開始有雲遊道士,也組織了南宗自己的教團組織。一般認為,白玉蟾為南宗實際建立者。白玉蟾開始建立的教派既是金丹派亦是雷法派。

元代,金丹派陳上陽依附全真教,自稱南宗,把王重陽這支則稱為北宗。金丹派其五位祖師,也被稱為南五祖。原來流傳於北方的全真道與南方金丹派的結合,金丹派也被劃分在全真道。與原來的全真道不同的是,內丹學南宗人士多不提倡出家。南宗從陳楠開始即兼行雷法,白玉蟾並撰有多種雷法著作。

明朝以後,南北兩宗多有相互融合。

張伯端、石泰、薛式、陳楠及白玉蟾(「南五祖」),若再加上張伯端的弟子劉永年和白玉蟾的弟子彭鶴林,則被奉為「南七真」[2](見五祖七真)。

比利時道教研究所所長費丹凝博士(Dr. Dan Vercammen)對南宗的「性」、「命」的含義進行分析後,考察了南宗「先命後性」丹法對於心理學和精神病學的價值。他根據自己的內丹修煉體會和治療病人的經驗指出,南宗「先命後性」的方法在治療和預防精神病方面甚有療效。

視頻

南宗 相關視頻

歷王重陽三次「仙遇」,分別是呂洞賓,全真七子,劉海蟾
白玉蟾祖師作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