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南宮縣一般指南宮,河北省轄縣級市,邢台市代管,地處河北省中南部,冀南平原,地勢平坦,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型氣候,有清涼河溹瀘河西沙河流經,截至2016年全市總面積863平方公里,轄6個鎮,5個鄉、4個街道,總人口48.17萬。

南宮歷史悠久,文化璀璨,因西周八士之一的南宮适封侯於此得名,西漢初置南宮縣,境內有南宮湖、普彤寺、普彤塔等名勝古蹟,1986年撤縣設市,1987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對外開放城市。

南宮市是全國優質棉生產基地市,主產小麥、穀子、玉米、棉花,工業以棉毛紡、食品加工、裝備製造為主導產業。先後獲得「全國棉花百強縣(市)」、「全國武術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河北棉花之鄉」、「河北韭菜之鄉」、「中國羊剪絨毛氈名城」、「中國羊剪絨之都」等稱號 。

2016年,南宮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06.44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95億元,2019年入選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2020年5月,入選2019年全國縣域網絡零售TOP100,排名第81。[1]

目錄

建制沿革

西漢初始置南宮縣,縣境約為今域的一半。其後區域變化主要在東漢、北宋和1937年以後。

東漢光武帝建武年間(25~40)後縣域擴大,繚縣全部(今大高村一帶)、信成縣北部(今董家廟至垂楊一帶)、黨陽縣東南部(今大召至大村一帶),陸續納入南宮縣版圖。

北朝太平真君二年(441),經縣(今威縣)省入南宮縣,至孝文帝太和十年(486)復析置。

宋仁宗皇佑四年(1052),南宮併入新河縣。神宗熙寧六年(1073)恢復南宮縣建制,而新河縣又省入為鎮。蒙古太宗四年(1232),析南宮縣原新河縣地復設新河縣,至此,南宮縣境與今境大致相同。

1937~1945年的抗日戰爭時期,對歷史遺留的縣間「飛地」和邊緣村莊作了一些調整。劃出的村莊有原五縣共管的長蘆鎮,劃歸巨鹿縣;尋寨、東小漳、劉家莊、東城照劃歸新河縣;閻莊、南莊、孫家莊、崔家莊、西周村、龐村、李家街劃歸寧晉縣;李富莊、北楊莊、孫王灘、南宮莊劃歸棗強;王家咀劃歸清河縣。劃入南宮縣的村莊有:新河縣東、西齊家屯、舊莊、南八里莊、半壁店半部和冀縣張家莊、姜家莊。

1940年3月,冀南行署根據形勢需要,將南宮縣東南部的4個區劃出,建立垂楊縣,南宮縣區域遂縮小約一半。1944年7月撤銷垂楊縣建制,其一、四區劃歸棗南縣,二區劃歸清河縣,三區劃歸清江縣。

1945年10月,清江、棗南兩縣撤銷,原垂楊縣所轄4個區,全部歸南宮縣。此時又恢復了1940年前的區域。

1948年4月,南宮縣城關鎮獨立,建立南宮市,轄四街四關,隸屬冀南四專區。1979年7月,撤銷南宮市建制,所轄歸南宮縣。

1958年11月20日,威縣、清河併入南宮縣,區域面積擴大到2343平方公里。1961年5月18日,又恢復威縣、清河縣兩縣建制,兩縣原轄區域遂從南宮縣劃出。同時,南宮縣段蘆頭、張侯疃前紫冢、王門莊、徐馬寨、董家廟6個公社劃歸清河縣,新河縣併入南宮縣。

1962年1月,原劃歸清河縣的段蘆頭等6個公社劃歸南宮縣。1962年3月,南宮、新河兩縣分開,原新河縣區域又從南宮縣劃出。此時又與1945年10月調整後的區域一致,至今未變。

行政區劃

南宮市位於河北省東南部的冀、魯、豫三省交界處,屬華北平原黑龍港流域。周圍百公里範圍有石家莊、濟南、邯鄲、德州、聊城、臨清等大中城市環鄰,並且靠近北京、天津、鄭州等大都市;境內有106、308國道和邢(台)德(州)線、肅(寧)臨(西)線、祁(村)南(宮)線五條幹線公路在市區交匯,青(島)銀(川)高速、大(慶)廣(州)高速、邢(台)衡(水)高速縱橫交叉,京九鐵路、邯黃鐵路貫穿南北,區位交通優勢十分明顯。

全市轄6鎮、5鄉、4個街道辦事處、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464個行政村,總人口50.2萬,總面積86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0萬畝。

四個街道辦事處:鳳崗辦事處、南杜辦事處、北胡辦事處、西丁辦事處。

六個鎮:蘇村鎮高村鎮垂楊鎮明化鎮段蘆頭鎮紫冢鎮

五個鄉:大村鄉、南便鄉、大屯鄉、薛吳村鄉、王道寨鄉。

一個省級經濟開發區。[2]

交通便利

南宮 交通方便,北依德、石鐵路,中貫京廣公路,京九鐵路從境內通過,5條主要公路穿過市區,京廣、石青、邢德3條公路貫穿全境,客貨運輸十分方便。郵電通訊先進,程控電話國內外直撥,信息傳遞快捷。南宮共有8個變電站,其中220千伏、110千伏變電站各1座,35千伏變電站6座,輸配電線路2000多公里,形成了縱橫交錯的電力網絡, 為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可靠的電力保證。

工農業發展

南宮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光照充足,生產條件較好,主要農作物有棉花、小麥、穀子、花生、芝麻等,特別是棉花有悠久的栽培歷史, 以高產優質而享有"金南宮"之美譽,常年種植面積2.67萬公頃,皮棉總產2000 萬公斤,被列為全國優質棉基地和棉花百強縣市之一。糧食常年種植2.47 萬公頃,總產1.4億公斤,被確定為全省第4批糧食基地縣市。農業生產正致力於發展"兩高一優"農業和創匯型農業。畜牧業發展較快,湧現出200多個養牛大戶,牛存欄達15萬頭。

經濟建設

南宮有60家市辦工業企業,已形成紡織、機電、化工、建材、食品、 醫藥、印刷等較為齊全的工業體系。主要產品有棉紗、棉布、自行車中軸、前後軸、保溫瓶、毛線、中成藥、服裝、裘皮服裝、地毯、癸三酸等近360種,其中15種產品遠銷美國、法國、日本、俄羅斯、香港等60 多個國家和地區。鄉鎮企業有2.4萬家,主要產品有山羊絨、羊剪絨製品、地毯、玉器等170多個品種,35種產品行銷15個國家和地區。

南宮的重點企業前景廣闊。南宮市一化廠、一機廠、棉紗廠、 絲織廠等企業,產品質量好、信譽高,國內外市場需要量大,前景廣闊,其產值、利稅在全市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已成為南宮經濟發展的龍頭和支柱。

為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促進南宮經濟發展, 南宮市制定了一系列招商引資優惠政策。歡迎海內外客商前來投資合作,共同發展。

文化

紅色抗戰文化

南宮有着光榮的革命傳統。抗日戰爭​時期,南宮是冀南的政治、軍事中心,是冀南抗戰「紅都」,素有冀南「小延安」之稱,是八路軍129師東進縱隊司令部、冀魯豫邊區省委、冀南軍區、冀南行政主任公署所在地。中國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鄧小平、劉伯承、徐向前、宋任窮、陳再道、楊秀峰等都曾經在這裡戰鬥生活過,在這裡領導了晉冀魯豫周邊100多個縣的抗日鬥爭,南宮有5萬多優秀兒女為挽救中華民族危亡、抗擊日寇侵略而毀家紓難,英勇犧牲。冀南烈士陵園,是河北省三大烈士陵園之一, 1988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確定為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佛教文化

南宮是佛教傳入中原的第一站。境內的普彤塔、普彤寺是佛法東來後,由第一批御准傳法的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於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親自主持修建的,距今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比著名的洛陽白馬寺還早一年,是國內最早的佛教建築,為「中華第一塔、第一寺」。近年,境內又發現多處南北朝及唐代寺廟遺址,出土了大量漢白玉佛造像,其精美程度令人嘆為觀止,為國內重要的佛教考古發現之一。[4]

名人文化

南宮人傑地靈,名人輩出。南宮不僅有南宮氏的鼻祖南宮适,還有唐代著名詩人張昌齡,其著有《張昌齡文集》20卷,《破盧明月》《平龜茲山》《軍書露布》為世人稱頌。明代兵部、工部尚書白圭,受命主持修建了北京的承天門(即天安門),白圭之子白鉞為禮部尚書,一門出現「父子兩尚書」,成為南宮歷史上的佳話。明代嘉靖年間監察御史劉濂,不畏權貴,勇於直諫,因第一個站出來彈劾奸相嚴嵩而聞名。近代還出現了中國京劇「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雲,其子尚長榮是兩屆中國戲曲界最高獎「梅花獎」得主,曾任中國京劇院院長。美國波音飛機的最早設計者、被譽為「波音之父」的王助也是南宮人。建國後,原全國政協副主席徐冰、原國家煤炭工業部長張霖之、原中紀委副書記馬國瑞、原農業部黨組成員李菁玉等都是南宮人民的傑出代表。

書法文化

始立隋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的宋君碑,以漢隸用藥墨鐫刻於石碑之上,該碑文結構謹嚴,神采嫵媚,風韻古樸,是隋代隸書代表作。目前,在全國僅存十通,被稱為「文、篆、隸三妙」。清末著名書法家、教育家(曾國藩四大弟子之一)張裕釗撰文並手書的「重修南宮縣學記」碑,為河北省重點保護文物,由他所創立的「南宮體」書法,現已風靡海內外,並且在日本和東南亞地區頗為盛行。近年來,我市已湧現出全國著名農民書法家董毓明等一支龐大的書法家群體,僅在國內出版過書畫集(作品)、舉辦過書畫展的就達20多人。

姓氏文化

南宮适(生卒年不詳),名適,字伯達,是最早的見於文獻(《周書·君奭》)的南宮氏名人,是南宮氏的始祖。南宮适身歷文王、武王、成王三世,是周族創業時期的重要謀臣和大將,為周朝的開國元勛,裂土受封。

周文王時期,文王姬昌招賢納士,南宮适歸附於周文王。《帝王世紀》曰:「文王昌……敬老慈幼,晏朝不食,以延四方之士,是以大顛、閎夭、散宜生、南宮适之屬咸至,是為四臣。」此後,南宮适成為周族的重要大臣,為周族的興旺,周族的伐商大業,周朝的建立穩固立下了汗馬功勞。文王即位之時,南宮适曾經出謀獻策。《國語·晉語》記載:「及其即位也,詢於『八虞』,而諮於『二虢』,度於閎夭而謀於南宮。」南宮适是周族的重要謀臣,曾參與了拯救姬昌(即周文王)的行動。西伯侯遭殷紂王軟禁之難,太顛、閎夭、散宜生、南宮适前往探望。受西伯暗示,他們搜集美女、駿馬和奇珍異寶入貢商王,使西伯獲釋。其中,南宮适曾受太公之命到西方義渠之地找到了奇珍異寶駭雞犀。南宮适作為周族的大將,曾率領周族大軍進攻商朝的周邊小國。周族對外擴張的目標之一就是黎國,在西伯侯的指揮下,南宮适發動了對黎國的征伐,鄰近的邗國來增援黎國,南宮适俘虜了邗國和黎國的二位君,把邗侯遷往翟,赦免黎侯,讓他回國反省。

鑑於謀略出眾,武功卓越,南宮适成為「文王四友(臣)」之一。《周書·君奭》提到文王謀臣,有虢叔、閎夭、散宜生、泰顛、南宮适五人。武王時,虢叔已死,只剩四人,《尚書大傳》稱為「文王四友」。

文王死後,南宮适繼續輔佐武王,成就了伐商大業。武王伐商成功後,南宮适受命將商王搜刮屯積在鹿台的財寶和鉅台聚積的糧食分發給窮苦百姓,並且與史佚一起將商王的祭祀重器九鼎和其它國家的珍寶玉器遷到了周朝國都。《帝王世紀》曰:「命南宮适散鹿台之財,發巨橋之粟,以賑貧民,命南宮伯達史逸,遷九鼎於洛邑,命閎夭封比干之墓,命宗祝饗祀於軍。」而同一事,《史記·周本紀》中記載:武王克殷之初,命南宮适散鹿台之財,發鉅橋之粟,以振貧弱萌隸。命南宮适、史佚展九鼎保玉。

周朝建立後,南宮适又成為周武王的重臣。《周書·泰誓》《左傳·昭公二十四年》記載武王稱自己有「亂(治)臣十人,同心同德。雖有周親,不如仁人。」據馬融、鄭玄考證南宮适就是武王所稱的十個重要大臣之一。

南宮适還是成王的重要輔臣之一。《後漢書·班彪列傳》記載:「昔成王之為孺子,出則周公、邵公、太史佚,入則大顛,閎夭、南宮适、散宜生,左右前後,禮無違者,故成王一日即位,天下曠然太平。」南宮适是成王之時的輔國重臣,肩負着教導幼君的重任。

南宮适功勞卓著,身份顯貴,是身歷文王、武王、成王的三代老臣。作為南宮氏的始祖和西周著名賢臣,其事跡為歷代後人傳誦稱道。[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