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南歌子·倭墮低梳髻

《南歌子·倭墮低梳髻》

作品名稱: 《南歌子·倭墮低梳髻》

創作年代: 唐代詩人、詞人

文學體裁:詩、詞

作者:溫庭筠

《南歌子·倭墮低梳髻》唐代詩人、詞人溫庭筠詩。

《草堂詩餘別集》中溫庭筠七首《南歌子》有題曰「閨怨」。可見此詞是溫庭筠為閨中女子代言之作,其具體創作年份未得確證。[1]

詞人特意選擇春天,尤其百花盛開春爛漫時,濃筆突出她典型環境中的相思之苦之深。春天萬物競生、春機盎然,是洋溢着生命活力、飽含幸福蜜汁的季節;春天又往往使人珍惜美好的青春年華、追求歡快的愛情生活。唐人王昌齡詩曰:「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閨怨》)可以說是古來閨中女子的代表心情。詞中女主人公在這容易觸動人情的春天裡,自然倍加強烈地思念情人,難怪她要「為君憔悴盡」了。

目錄

詩詞正文

譯文

梳成了倭墮髻低低地垂,描出又細又長的彎眉。

終日為相思心碎,待到百花爭艷的時候,我已為君憔悴。

賞析

這是一首閨情詞,寫閨中女子對情郎刻骨銘心的思念。詞為短制小令,然而女主人公深沉執着而豐富細膩的愛情卻表現得極其深刻,扣人心弦。

起筆二句描摹女子的妝飾容貌。詞人刻劃女子姣麗動人,只選擇寫了髮髻與眉毛,是以局部代替全貌的手法。信手挽梳的墮馬髻,大弧度地半歪頭側,如一朵斜掛樹冠的烏黑雲朵,飄飄蕩蕩,欲墮非墮,使人聯想到女子輕步移走時,風飄仙袂,窈窕婀娜的嬌柔風韻;兩道淡細的蛾眉,彎彎地延伸向額際,似輕霧遮掩的黛綠春山,如隱如現,似乎可以看到眉下一灣清水似的脈脈雙眼。髮髻弧線與眉毛曲線構成的畫面,富有柔和的線條美感,傳遞出了女子的風采和神韻,這是一個淡雅高潔、痴情真純的美貌女子。

「終日」句,由外貌描寫轉入內心世界。「兩相思」,實際上是特指女子一方對情人的思念。男子何往不知,但從詞意看已久未相聚,唯有心繫神繞之。「終日」如痴如醉,思念不已,極寫女子情意深摯。這一「終日」,不是指一日的自晨至暮,而是日日如此。一句話概括盡女子每一天的舉止與心理,它既是首二句的補足,又為後二句蓄勢、張本。此句還說明了首二句乃暗含慵惰懨懨之態:墮馬髻以高危顫晃為美,女子卻漫不經心地「低梳」而成;蛾眉本應精描艷抹,女子卻信手「淡掃」而罷。「女為悅己者容」,伊人不在,妝成無人賞。意之真,情之深,於細微處可體會到。

有了前三句從外貌到內心的全面刻劃,最後水到渠成地推出「為君憔悴盡,百花時」,感情強烈,分不出是女子心底的呼喚、傾慕,抑或怨嘆、表白。這是一股感情的迸發,確是詞人經意用筆之處。前面已寫女子無心妝扮,終日相思,這兒又寫她春日相思,這是加倍的寫法,意義並不重複。

詞人特意選擇春天,尤其百花盛開春爛漫時,濃筆突出她典型環境中的相思之苦之深。春天萬物競生、春機盎然,是洋溢着生命活力、飽含幸福蜜汁的季節;春天又往往使人珍惜美好的青春年華、追求歡快的愛情生活。唐人王昌齡詩曰:「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閨怨》)可以說是古來閨中女子的代表心情。詞中女主人公在這容易觸動人情的春天裡,自然倍加強烈地思念情人,難怪她要「為君憔悴盡」了。

「憔悴盡」的女子容貌,一經詞人以「百花時」相映襯,便形成一種強烈的反差:女子姣好的容貌被相思煎熬得日益消瘦憔悴,生命的花朵漸漸枯萎欲凋,自然界的花朵則滿山遍野爛漫盛開,傳遞出熱鬧的春意。一冷一熱,一黯淡一明媚,兩相對比,反差強烈,一下子就將女子至死不渝的愛情和細膩敏感的內心世界,深刻地展示出來,並以其真純的感情、悽苦的命運,來感染讀者。詞人這裡用的是重筆,筆之力度極重極強,如古剎擊鐘,最後一槌聲震山野的重敲,驚撼人心,發人至深,餘音久遠。再從頭咀嚼全詞,前面似不經心的淡筆之意,皆一一顯明出來,細加品味,清香滿口,經久不散。

詞率直地表現女子強烈的相思之情,與溫庭筠詞一般的含蓄溫婉風格明顯不同,這應該是與吸收了民間詞的成分有關。

作者簡介

溫庭筠[2](約812-866),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唐初宰相溫彥博之後裔,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

然恃才不羈,多犯忌諱,屢舉進士不第;又好譏刺權貴,取憎於時,唐宣宗朝試宏辭,溫庭筠代人作賦,因擾亂科場,貶為隋縣尉,後襄陽刺史署為巡官,授檢校員外郎,不久離開襄陽,終生潦倒不得志,官終國子助教,客於江陵。溫庭筠,為唐太宗時宰相溫彥博裔孫。《新唐書》雲:"彥博裔孫廷筠。"唐憲宗元和七年(812),生於太原。[3]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溫庭筠父親去世,溫庭筠兄弟姐妹四人隨母親生活。

唐穆宗長慶四年(824),溫庭筠父親生前好友段文昌由雲南征拜刑部尚書,對溫家施以援手,帶溫庭筠至杜陵(今陝西西安市三兆村南)與其子段成式結伴共讀。

唐敬宗寶曆二年(826),段文昌出鎮淮南,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江淮吳中一帶。

唐文宗大和四年(830),段文昌調任荊南節度使,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荊楚之地。

唐文宗大和五年(831),溫庭筠朋友李遠登進士。溫庭筠集中有《春日寄岳州從事李員外二首》《寄李員外遠》。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溫庭筠有詩《送渤海王子歸本國》。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段文昌在西川去世。不久之後,溫庭筠告別段成式離開西川北上長安(今陝西西安)。

溫庭筠,為唐太宗時宰相溫彥博裔孫。《新唐書》雲:"彥博裔孫廷筠。"唐憲宗元和七年(812),生於太原。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溫庭筠父親去世,溫庭筠兄弟姐妹四人隨母親生活。

唐穆宗長慶四年(824),溫庭筠父親生前好友段文昌由雲南征拜刑部尚書,對溫家施以援手,帶溫庭筠至杜陵(今陝西西安市三兆村南)與其子段成式結伴共讀。

唐敬宗寶曆二年(826),段文昌出鎮淮南,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江淮吳中一帶。

唐文宗大和四年(830),段文昌調任荊南節度使,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荊楚之地。

唐文宗大和五年(831),溫庭筠朋友李遠登進士。溫庭筠集中有《春日寄岳州從事李員外二首》《寄李員外遠》。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溫庭筠有詩《送渤海王子歸本國》。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段文昌在西川去世。不久之後,溫庭筠告別段成式離開西川北上長安(今陝西西安)。

視頻

《品讀》 20110922 溫庭筠詩詞選

與詩書在一起 溫庭筠(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