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南燭(原變種)

南燭(原變種)為越橘屬杜鵑花科越桔亞科雙子葉植物,產台灣省、華東、華中、華南至西南。

生於丘陵地帶或海拔400-1 400米的山地,常見于山坡林內或灌叢中。

分布朝鮮日本(南部),南至中南半島諸國、馬來半島、印度尼西亞。模式標本采自日本。果實成熟後酸甜,可食;採摘枝、葉漬汁浸米,煮成"烏飯",江南一帶民間在寒食節(農 歷四月)有煮食烏飯的習慣;果實入藥,名"南燭子",有強筋益氣、固精之效;江西民間草醫用葉搗爛治刀斧砍傷。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 南燭(原變種)

拉丁學名; 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 var. bracteatum

界; 植物界

綱; 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 被子植物門

科; 杜鵑花科

亞科; 越桔亞科

屬; 越橘屬

分布區域; 至雲、貴高原及台灣

中國植物志; 57(3):108

組中文名; 南燭組

海 拔; 400-1400

目錄

1形態特徵

2本種提示

3物種分布

形態特徵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2-6(--9)米;分枝多,幼枝被短柔毛或無毛,老枝紫褐色,無 毛。葉片薄革質,橢圓形、菱狀橢圓形、披針狀橢圓形至披針形,長4-9厘米,寬2-4厘 米,頂端銳尖、漸尖,稀長漸尖,基部楔形、寬楔形,稀鈍圓,邊緣有細鋸齒,表面平坦有光 澤,兩面無毛,側脈5-7對,斜伸至邊緣以內網結,與中脈、網脈在表面和背面均稍微突 起;葉柄長2-8毫米,通常無毛或被微毛。

總狀花序頂生和腋生,長4-10厘米,有多數 花,序軸密被短柔毛稀無毛;苞片葉狀,披針形,長0.5-2厘米,兩面沿脈被微毛或兩面近 無毛,邊緣有鋸齒,宿存或脫落,小苞片2,線形或卵形,長1-3毫米,密被微毛或無毛; 花梗短,長1-4毫米,密被短毛或近無毛;萼筒密被短柔毛或茸毛,稀近無毛,萼齒短小, 三角形,長1毫米左右,密被短毛或無毛;花冠白色,筒狀,有時略呈壇狀,長5--7毫米, 外面密被短柔毛,稀近無毛,內面有疏柔毛,口部裂片短小,三角形,外折;雄蕊內藏,長4- 5毫米,花絲細長,長2-2.5毫米,密被疏柔毛,藥室背部無距,藥管長為藥室的2-2.5 倍;花盤密生短柔毛。漿果直徑5-8毫米,熟時紫黑色,外面通常被短柔毛,稀無毛。 花期6-7月,果期8-10月。

本種提示

本種分布至雲、貴高原及台灣,植株上出現了一些變異:花序各部分毛變少甚至近於 無毛;苞片變小。 "南燭"一名最早記載於《開寶本草》,以後在《圖經本草》、《本草綱目》、《植物名實 圖考》等本草著作中均有記載。但長期以來,"南燭"用於稱呼不同的植物。自日本人把 Lyonia ovalifolia(Wall.)Drude誤稱南燭之後,我國一些書籍也沿襲誤用。另一方面, 宋朝沈括所著《夢溪筆談》一書將小檗科的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 Thunb.和南燭混 為同物,宋朝《圖經本草》,清朝《本草綱目拾遺》的記載或附圖也把南天竹視作南燭。而 《圖經本草》一書中更把兩物作為一物來記載。根據江蘇植物研究所陳重明所作的詳盡考證,應當糾正這一中名的誤用。

物種分布

產台灣省、華東、華中、華南至西南。生於丘陵地帶或海拔400-1400米的山地,常見于山坡林內或灌叢中。分布朝鮮日本(南部),南至中南半島諸國、馬來半島、印度尼西亞。模式標本采自日本。[1]

參考文獻

  1. 南燭,醫學百科, 2018-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