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糯白毫
南糯白毫 |
中文名: 南糯白毫 外文名: South waxy Pekoe 屬 性: 茶葉 產 地: 南糯山 |
南糯白毫,因產於世界「茶樹王」所在地——雲南西雙版納州勐海縣的南糯山而得名。創製於1981年,連續兩處被評為中國名茶。其主要工序分攤青,殺青,揉捻和烘乾四道工序。其呂質特點是外形條索緊結,有鋒苗,身披白毫,香氣馥郁清純,滋味濃厚醇爽,湯色黃綠明亮,葉底嫩勻成朵,經飲耐泡。飲後口頰留芳,生津回甘。1982年6月,在商業部召開的全國名茶評選會上,經過專家鑑定,從各地推薦的眾多優質綠茶、花茶中,評選出全國名茶三十種。南糯白毫光榮獲選,榜上有名。
目錄
情況介紹
南糯白毫茶條緊結、壯實、勻整,白毫密布而耀眼,茶湯清澈,香氣馥郁,滋味醇厚,回味甘美,爽口潤喉。南糯白毫產於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南糯山。這裡,哀牢山余脈綿延、瀾滄江碧水長流,氣候溫暖,雨量充沛,終年雲霧繚繞,是茶樹優良的生長環境,能促進茶葉內含有效物質的蓄積。因此南糯山所產茶葉質地特佳,獨具風味,南糯白毫成為雲南省茶葉中的珍品。茶區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氣候宜人,溫差明顯,雨量充沛,土壤肥沃,腐殖質層厚,礦物質含量豐富。南糯白毫採摘以一芽二葉為標準,主要工藝分攤青、殺青、揉捻和烘乾四道工序。南糯白毫,中國名茶,外形條索緊結,有鋒苗,身披白毫,香氣馥郁清純,滋味濃厚醇爽,湯色黃綠明亮,葉底嫩勻成朵。經飲耐泡。飲後口頰留芳,生津回甘。南糯白毫,因產於世界"茶樹王"所在地--雲南西雙版納州勐海縣的南糯山而得名。創製於1981年,連續兩年被評為全國名茶。
一九八二年六月,在商業部召開的全國名茶評選會上,經過專家鑑定,從各地推薦的眾多優質綠茶、花茶中,評選出全國名茶三十種。南糯白毫光榮獲選,榜上有名。
生態環境
南糯山原始森林遮天蔽日,鳳尾竹婀娜多姿,涌翠瀉玉的茶樹,沿山坡鋪排到雲際。這裡終年雲霧飄渺,氣候宜人,年均氣溫18-21℃,晝夜溫差明顯,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500毫米左右,土壤肥沃,腐殖質層厚達50厘米左右,俗有海綿地之稱。礦物質含量豐富,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適宜於茶樹生長。南糯白毫采自雲南大葉種,優良品種的芽葉肥嫩,葉質柔軟,茸毫特多,富含茶多酚,咖啡鹼等成份,為南糯白毫品質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南糯白毫屬烘青型綠茶。一般只採春茶,3月上旬開採,採摘標準為一芽二葉,主要工藝分攤青、殺青、揉捻和烘乾四道工序。其品質特點是外形條索緊結,有鋒苗,身披白毫,香氣馥郁清純,滋味濃厚醇爽,湯色黃綠明亮,葉底嫩勻成朵。經飲耐泡。飲後口頰留芳,生津回甘。難怪人們飲後吟詩道:"霧鎖千樹茶,雲開萬壑蔥,香飄十里外,味在一杯中。"
採制方法
南糯白毫屬烘青型綠茶。一般只採春茶,3月上旬開採,採摘標準為一芽二葉,主要工藝分攤青、 殺青、 揉捻和烘乾四道工序。
中國對採茶機的研究是五十年代末期開始的,近年來進展較快。機器採茶已在部分地區和國營茶場較大面積上試用,全國不少專業研究機構也對機采問題作了較為廣泛的研究,並已取得一定成果。
採茶機類型與採摘效果:
中國研製並已提供生產上試用、試驗的機型有十餘種。採茶機的工作原理均屬切割式。基本型式有往復切割式、螺旋滾刀式、水平旋轉鈎刀式三種。動力來源分機動、電動、手動三種。
採茶機的工效與茶芽生長情況、操作者技術熟練程度及採茶機採摘幅寬度關係較大。機采的生產效率一般要比手采高6-15倍。如江蘇芙蓉茶場機動螺旋滾動式採茶機(採摘幅寬270毫米,每台兩人輪換工作),台時產量為80-100斤鮮葉,較手采提高15倍。湖北省74-I型手搖軟軸傳動採茶機(採摘幅270毫米,兩人操作),台時產量為73斤鮮葉,較采提高6-8倍。上海農機所和我所試製的JW機動往復切割有茶機(幅寬300毫米,兩人操作),台時間量為80-90斤鮮葉,比手采提高10倍左右。
採茶機的採摘質量,以往復切割式為好,完整芽葉可達60-70%,加上破碎但能制茶的部分鮮葉,可制率達85-90%。水平旋轉鈎刀式採茶機的完整芽葉為40-55%,可制率在75%以上。螺旋滾切式採茶機的完整芽葉只有30-40%,可制率在50%以上。
機採茶樹樹冠的培養:
現有研製的採茶機,沒有選擇性,只能採摘樹冠而上的芽葉。如果茶樹樹冠不平整,發芽不整齊,生長勢不旺盛,往往影響機采的效果,而且也會影響茶葉的質量。因此,必須對機採茶樹樹冠進行必要的培養,以適應機械採摘。準備實壽機采的茶樹,一般應視茶樹的生長勢和樹冠平整度等具體情況,進行深修剪或輕修剪,剪後即可機采,約經二、二年機采後,機采樹冠便可形成。根據研究資料和國外的經驗,機採茶樹樹冠的高度,以60-90厘米為宜,過高過低都不便機械操作。如樹高超過一米,則應進行深修剪。採用何種樹冠形狀,最適於機械採摘?這是需要從南糯白毫單產、勞動強度、採茶工效等進行綜合考慮的問題。樹冠形狀對茶葉產量的影響,各地的研究結果,不甚一致,有的以弧形產量為高,有的則以水平形產量為高,但一般差異不大顯著。從勞動強度、採摘工效考慮,弧形樹冠便於機采。因此,一般認為灌木型茶樹,宜採用弧形樹冠;小喬木型茶樹,則可用用水平形樹冠。
機械採茶的幾個問題及其解決的途徑:
採茶機在中國使用時間很短,目前,使用面積還不大,處於試驗和試用階段。因此,尚缺乏完整和系統的資料。但在試驗和試用過程中,也初步發現了一些問題,取得了一些經驗。
制茶工序
南糯白毫採制技術,與其他名茶不同。春茶於穀雨後開園,新梢已形成"開面",採摘標準以對夾二、三葉和一芽二、三葉為主。鮮葉採回後及時板片,將嫩葉(未開面)、老葉(已開面)分離出來炒制瓜片,芽、莖梗和粗老葉炒制"針把子",作副產品處理。生鍋與熟鍋:炒茶鍋口徑約70厘米,呈30度傾斜,兩鍋相鄰,一生一熟。生鍋溫度100℃左右,熟鍋稍低。投葉量約100克,嫩片酌減,老葉稍增。鮮葉下鍋後用竹帚或蘆花帚翻炒1-2分鐘,主要起殺青作用,炒至葉片變軟時,將生鍋葉掃入熟鍋,整理條形,邊炒邊拍,使葉子逐漸成為片狀,用力大小視鮮葉嫩度不同而異,嫩葉要提炒輕翻,帚把放鬆,以保色保形。炒老葉則帚把要帶緊,以輕拍成片。炒至葉子基本定型,含水率30%左右時即可出鍋,及時上烘。
毛火:用烘籠炭火,每籠投葉約1.5公斤,烘頂溫度100℃左右,烘到八、九成干即可。揀去黃頁、漂葉、紅筋、老葉後,將嫩片、老片混勻。
小火:最遲在毛火後一天進行,每籠投葉2.5-3公斤,火溫不宜太高,烘至接近足干即可。
老火:又叫拉老火,是最後一次烘焙,對形成特殊的色、香、味、形影響極大。老火要求火溫高,火勢猛。木炭要先排齊擠緊,燒旺燒勻,火焰沖天。每籠投葉3-4公斤,由二人抬烘籠在炭火上烘焙2-3秒鐘,即抬下翻茶,依此抬上抬下,邊烘邊翻。為充分利用炭火,可2-3隻烘籠輪流上烘。熱浪滾滾,人流不息,實為中國茶葉烘焙技術中別具一格的"火功"。每烘籠茶葉要烘翻五、六十次以上,烘籠拉來拉去,一個烘焙工一天要走十多公里。直烘至葉片綠中帶霜時即可下烘,趁熱裝入鐵筒,分層踩緊,加蓋後用焊錫封口貯藏。
保健功能
南糯白毫的化學成分具有非常的保健作用。其化學成分是由3.5-7.0%的無機物和93-96.5%的有機物組成。茶葉中的無機礦質元素約有27種,包括磷、鉀、硫、鎂、錳、氟、鋁、鈣、鈉、鐵、銅、鋅、硒等多種。南糯白毫中的有機化合物主要有蛋白質、脂質、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生物鹼、茶多酚、有機酸、色素、香氣成分、維生素、皂苷、甾醇等。南糯白毫中含有20-30%的葉蛋白,但能溶於茶湯的只有3.5%左右。葉中含有1.5-4%的游離氨基酸,種類達20多種,大多是人體必需的氨基酸。茶葉中含有25-30%的碳水化合物,但能溶於茶湯的只有3-4%。茶葉中含有4-5%的脂質,也是人體必需的。含較多的氨基酸、糖類、鈣、磷、鐵、碘等人體必需的營養成份,對防治缺碘症、肺病、高血脂、動脈硬化、慢性氣管炎等都有藥用價值。
傳說故事
傳說很早以前有一年,這一帶久旱不雨,瘟疫四起,在洞宮山上的一口龍井旁有幾株仙草,草汁能治百病。很多勇敢的小伙子紛紛去尋找仙草,但都有去無回。有一戶人家,家中兄妹三人志剛、志誠和志玉。三人商定輪流去找仙草。這一天,大哥來到洞宮山下,這時路旁走出一位老爺爺告訴他說仙草就在山上龍井旁,上山時只能向前不能回頭,否則采不到仙草。志剛一口氣爬到半山腰,只見滿山亂石,陰森恐怖,但忽聽一聲大喊"你敢往上闖!",志剛大驚,一回頭,立刻變成了這亂石崗上的一塊新石頭。志誠接着去找仙草。在爬到半山腰時由於回頭也變成了一塊巨石。找仙草的重任終於落到了志玉的頭上。她出發後,途中也遇見白髮爺爺,同樣告訴她千萬不能回頭等話,且送她一塊烤糍粑,志玉謝後繼續往前走,來到亂石崗,奇怪聲音四起,她用糍粑塞住耳朵,堅決不回頭,終於爬上山頂來到龍井旁,採下仙草上的芽葉,並用井水澆灌仙草,仙草開花結子,志玉採下種子,立即下山。回鄉後將種子種滿山坡。這種仙草便是茶樹,這便是南糯白毫名茶的來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