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卡爾·洛維特(德語:Karl Löwith,1897年1月9日-1973年5月26日),生於德國慕尼黑,為猶太裔德國人,德國著名哲學家,曾追隨胡塞爾與馬丁·海德格爾研究哲學,基督教弗萊堡大學校友。

天主教和東正教所認可的聖人是不同的。認可不同聖人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東西教會大分裂[1],或與地方因素有關。在教父時期,有些人在某地區被奉為聖人,故只有該地區的敬奉(敬禮)。一般來說,只有《聖經》提及的人物(如耶穌的門徒[2]和極少數知名人物)才會受到普世基督徒的敬奉。

目錄

簡介

洛維特出生在慕尼黑一個富裕的猶太中產家庭。1914年,自願從軍,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意大利作戰時,負傷被俘兩年。1918年,因為戰俘交換計劃,回到德國。兩個月後,進入慕尼黑大學就讀,因為聽到韋伯《學術作為一種志業》的演講,決心鑽研哲學。1919年轉學,前往弗萊堡,投入胡塞爾門下。當時擔任胡塞爾助理的馬丁·海德格爾,對他有很大的影響。1923年,以關於尼采的論文得到博士學位。

1928年,他完成就職論文,開始在馬堡大學教書。1931年得到正式教職,擔任哲學講師。1933年,希特勒上台,猶太人開始遭受迫害。1934年到1936年間,洛維特得到美國洛克斐勒基金會的獎學金,前往意大利。

1936年,意大利法西斯黨開始迫害猶太人,下令外國籍的猶太人必須在半年內離境。他往日的同學,日本哲學家九鬼周造,幫他在日本仙台的東北帝國大學找到講座,邀請他前往日本。洛維特夫婦在那不勒斯搭上日本諏訪丸郵輪,前往日本,途中曾在台灣短暫停留,訪問了基隆與台北。

1941年,在田立克與尼波爾的幫助下,洛維特由日本前往美國,任教於麻州哈特佛神學院(Theologishes Seminar in Hartford)。在他們夫婦到達美國後不久,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開始。

1949年,洛維特至紐約社會研究新學院任教。

1952年,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邀請他回到德國海德堡大學哲學系任教,與他往日的老師馬丁·海德格爾成為同事。洛維特批判海德格在二次大戰期間支持納粹黨的態度,1953年出版《海德格:貧瘠時代的思想家》。

1964年退休,1973年過世。

視頻

卡爾·洛維特 相關視頻

基督教,猶太教與伊斯蘭教的區別,一次讓您聽個明白
天主教樞機主教單國璽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