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捷克語:Mezinárodní filmový festival Karlovy Vary),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認可的國際電影節之一,每年在捷克卡羅維發利舉行一次。卡羅維發利電影節現在已經成為了整個中歐以及東歐最具影響力的電影盛事[1],最高獎項為水晶地球儀獎。

目錄

歷史沿革

1946年(第1屆)至1949年(第4屆)在捷克斯洛伐克的馬里安溫泉舉行。1950年(第5屆)起改在療養地卡羅維發利舉行。1958年以前,除1953年和1955年未舉行外,每年舉行一次。1959年蘇聯創辦莫斯科國際電影節6後,為了與之交替舉行,便改為兩年一次,在6~7月之間舉行,為期兩周。94年之後又改為每年一次。

獎項設置

電影節的主要目的是為和平、為人類幸福、為各國自由而鬥爭,同不道德的影片作鬥爭。1948年起正式授獎。最高獎為「水晶地球儀」(分為大獎和主要獎),其次有評委會特別獎、「利迪策玫瑰獎」。此外,還有導演獎、男女演員獎,編劇獎、攝影獎、榮譽獎、世界進步獎、為新人鬥爭獎、自由鬥爭獎、國際友誼獎等。。

每屆電影節都有30-40個國家參加,放映大量影片。主要活動項目有:舉行評獎工作;舉行觀摩映出並召開座談會;舉辦回顧展;開辦電影市場、推銷影片。卡羅維發利電影節的最高獎是「水晶地球儀獎」。其次有評委會特別獎和「利迪策玫瑰獎」。

利迪策是捷克斯洛伐克的一個村莊名字,1942年德國法西斯屠殺了該村的居民並燒光全村。電影節組織者為了紀念反法西斯的勝利而設立此獎。這些獎分別授予最佳影片、導演、男女演員、編劇、攝影等。

華語電影與卡羅維發利電影節

歷史上,從影片《白毛女》1951年獲特別榮譽獎開始,華語電影共在11屆電影節上獲得21個獎項。

華語電影中唯一一次獲得卡羅維發利電影節的最高獎是在1988年的第26屆電影節上。當時,謝晉導演的《芙蓉鎮》榮獲該屆電影節的水晶地球儀獎。

華語電影最近的一部入圍「卡羅維發利電影節」競賽單元的影片是2008年由中國大陸導演張弛編劇並執導的《地下的天空》[2],這部影片也成為繼《芙蓉鎮》之後,唯一一部入圍該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華語影片。

視頻

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相關視頻

經典樣板戲 《白毛女》全集

參考文獻

  1. 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1905電影網,2020-2-3
  2. 地下的天空,搜狐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