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羅林斯卡學院
卡羅林斯卡學院 |
---|
校徽 創建時間 1810年 校長 Karin Dahlman-Wright 學校類型 公立大學 網站 www |
卡羅林斯卡學院(瑞典語:Karolinska Institutet)又譯卡羅琳斯卡學院、卡羅琳學院或卡羅琳醫學院,是一所醫學大學,位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郊外的索爾納市,建立於1810年。
目錄
簡介
卡羅林斯卡學院(瑞典語:Karolinska Institutet)又譯卡羅琳斯卡學院、卡羅琳學院或卡羅琳醫學院,是一所醫學大學,位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郊外的索爾納市,建立於1810年。卡羅林學院在全世界的高等教育中,是最大的一所單一醫學院,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有威望的醫學院之一,也是世界醫學排名前十的醫學院,承擔了全國43%的醫藥類學術研究,並擁有一個附屬的卡羅林斯卡大學醫院(Karolinska University Hospital)。學院中有一個委員會,專門負責頒發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與學院合作的卡羅林大學醫院,是瑞典最大的研究訓練中心之一,主導了全國30%的醫學訓練與40%的醫學學術研究。除此之外,這所學院也是歐洲研究型大學聯盟的成員。
歷史上,人類醫學領域諸多革命性的突破誕生於此,包括血沉(ESR)的發現、伽瑪刀的發明、線粒體疾病的開創性研究、以及前列腺素的首次發現等等。此外,5名諾貝爾生理學獎[1]或醫學獎獲得者出自卡洛琳斯卡醫學院。
有1300名高級研究員和教員,300名客座教授,5500名本科生,2500名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它在科系分布方面有獨到之處:分設的25個系中,除了傳統的外科、兒科、內科等系外,還有社會醫學、神經心理學、公共衛生與健康等與時代結合緊密的科系。每個系有10至20名教授。
歷史
卡羅琳學院建立於1810年到1811年之間,當時是一所陸軍的外科訓練中心。原來的校名是「醫學外科學院」(Mediko-kirurgiska Institutet)。1871年,又將瑞典國王卡爾十二世軍隊的名字「卡羅琳」(Karoliner)加上,使校名成為「卡羅琳醫學外科學院」(Karolinska Mediko-kirurgiska Institutet)。到了1922年,才改成現今所稱的「卡羅琳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t)。
知名校友
- 永斯·貝采利烏斯(Jöns Jakob Berzelius,1779年—1848年)為學院教授,他建立了現代化學命名法,是現代化學之父之一。他發現了許多化學元素,包括*矽、硒、釷與鈰。
- 卡爾·莫桑德(1792年—1858年)是貝采利烏斯的學生,也是其後繼者。化學家,發現了鑭、鉺與鋱。
- 古斯塔夫·雷齊烏斯(1842年—1919年)於1877年到1890年擔任教授,解剖學家。
- 卡爾·梅丁(1847年—1928年)於1883年到1914年擔任教授,小兒科醫師,以研究小兒麻痺症著名。
- 菲爾·埃德曼(1916年—1977年)化學家,1946年成為醫學博士,著名的研究是一種稱為埃德曼降解的化學反應。
- 拉斯·雷克塞爾(1907年—1986年)醫學家,發明放射線外科手術與伽瑪刀。
世界排名
2019年8月15日,2019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發布,卡羅林斯卡學院排名世界第38。
2020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2]第41位,2019年為第40位。
2020US News全球大學排行榜[3]第51位
參考文獻
- ↑ 諾貝爾獎簡介,MBA智庫百科
- ↑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簡介,科技政策觀點,2016-08-08
- ↑ Best Universities in the World - US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