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盧賁(541~594年),字子征,涿郡范陽(今河北省定興縣)人。 北周到隋朝時期大臣,燕郡公盧光之子。 略涉書記,精通音律。北周時期,歷任魯陽太守、儀同三司,襲封燕郡公。參與平定北齊有功,遷司武上士,保護大司武楊堅,支持左丞相楊堅奪權即位。隋朝建立後,拜散騎常侍、太子左庶子、左領軍衛將軍。不滿高熲和蘇威聯合執政,圖謀廢立太子楊勇,除名為民。隋文帝念及舊情,起為檢校太常卿,聯合儀同三司楊慶和刪定音律。外放治理郢、虢、懷、齊等四州。心懷怨憤,除名為民,不復任用。

開皇十四年,卒於家中,終年五十四歲。

目錄

基本信息

本 名=盧賁 字 號=字子徵 所處時代=北周→隋朝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涿郡范陽 出生時間=541年 去世時間=594年 主要成就=隋朝開國元勛 修造「利民渠」 刪定禮樂 官 職=散騎常侍 太子左庶子 左領軍衛將軍 封 爵=燕郡公
}}

人物生平

力助楊堅 盧賁早年略略讀了點書,對音律頗有所知。北周武帝時,盧賁襲爵為燕郡公,食邑一千九百戶。後來歷任魯陽太守、太子小宮尹、儀同三司。平定北齊有功,增加食邑四百戶,轉任司武上士。當時楊堅為大司武,盧賁知道楊堅是非常人物,與他深深地交結。周宣帝繼位後,加授盧賁開府。 楊堅剛受北周宣帝託付總理朝政時,群情還不一致。楊堅就把盧賁引到自己身邊。楊堅將到東宮去,文武百官都不知他的去向。楊堅悄悄地讓盧賁部署人馬,然後召來百官,對他們說:「想求富貴的,就跟我來。」大臣們議論紛紛,有的想跟着去,有的想離開。盧賁率兵趕到,大臣都不敢動。楊堅出崇陽門,到了東宮,東宮守門的衛士不讓進去。盧賁曉諭他們,仍不行。盧賁張目呵斥,衛士才讓開。 繼而楊堅才得進東宮。盧賁總是守衛在楊堅身邊。楊堅問他,他說:「周朝的氣數已完了,天人之望,實歸於明公。望早點應天順民。天給您,您不要,就會反受其咎。」楊堅深以為然。

爭權奪利

開皇元年(581年),支持楊堅篡周建隋,是為隋文帝,命盧賁清點宮中,主管守衛。盧賁於是上奏,更改周代的旗幟,另取好名。其青龍旗、騶虞旗、朱雀旗、玄武旗、千秋旗、萬歲旗等旗名,都是盧賁取的名。 不久,隋文帝授他散騎常侍,兼任太子左庶子、左領軍、右將軍。當時高熲、蘇威共掌朝政,盧賁心裡很不服氣。柱國劉昉當時被疏遠猜忌,盧賁因此勸上柱國元諧、李詢、華州刺史張賓等人,謀劃廢了高赹、蘇威,五個人共同輔佐朝政。 因晉王楊廣是隋文帝的愛子,謀劃廢立太子楊勇。又私下裡對楊勇說:「盧賁想拜謁殿下,又怕陛下譴責,請明白我的區區之心。」計謀泄露,隋文帝窮追此事。劉昉等人把罪過全推在張賓、盧賁身上。大臣們上疏要處死這兩個人。隋文帝因他們是創業登基前的朋友,不忍心殺他們,把他們都削職為民。張賓不久就死了。

制定音律

一年多後,盧賁恢復爵位,任檢校太常卿。盧賁因古樂宮懸七八,損益不同,歷代的通儒,又沒個一致的說法,於是上表說:「殷商人以前,通行用五音。周武王滅商,得到鶉火、天駟之應,其音於是用七種。漢代,又加上應鐘,所以十六枚而在一虡。鄭玄注《周禮》,以二八十六為虡。這樣,那麼七音和八音的意義,由來很久遠了啊。但世有沿革,取捨不同。北周武帝時,又改為用七音,以林鐘為宮。那音樂,是治天下的根本,所以移風易俗,沒有比音樂更好的。因此吳國公子季札觀樂而辨別興亡。那麼,音樂是動天地、感鬼神的。情發於心中,變為聲音,治亂就會相應表現出來。北周武帝以林鐘為宮,大概是周代將亡的徵兆。而且林鐘是黃鐘派生的。黃鐘是君,而在臣之下,明明是大隋得天下的徵兆。又,陰是臣,而居君位,更顯出我大隋皇帝登基的吉祥。這實在是冥冥之中的事與人事相符,與一般的人事無關。伏請陛下治理天下,道逾前王,功成作樂,比以前更加燦爛。我聽說,五帝不相沿襲音樂,三王不相沿襲禮儀,這大概是因為要隨時改制,而不失雅正之道。」 隋文帝最後聽了他的,就改七音為八音,以黃鐘為宮。有詔令盧賁與儀同楊慶和刪定北周、北齊音律。

後期經歷

不久,授盧賁為郢州刺史,繼而轉任虢州刺史。後任懷州刺史,挖沁水東流,名叫「利民渠」。又流入溫縣,名叫「溫潤渠」,以灌溉鹽鹼地,百姓靠渠得利。幾年後,轉任齊州刺史。百姓鬧饑荒,糧價猛漲。盧賁不讓別人賣糧,但自己卻去賣,因此被削職為民。後來,盧賁隨隋文帝到東都洛陽。隋文帝閒談時對盧賁說:「我剛當大司馬的時候,你對我推心置腹。我當左丞相後,你常在我身邊。我與你可以說是老朋友了。你若沒有過錯,地位當與高熲相同。因你叛逆交好,因此廢黜了你。但我念你往日的交情,又恢復你當州牧的地位。你怎麼不思報效,到了這種地步?我不忍心殺你,這是枉法行私罷了。」盧賁拜伏謝罪,有詔恢復原職。 幾天後,與隋文帝交談時,有違隋文帝旨意。自敘功績,口出怨言。隋文帝大怒,對群臣們說:「我將給盧賁一個州,我看他不能再重用了!」後來,太子楊勇說:「這些人都有佐命開國之功,雖然品性輕薄,但的確不能拋棄他們。」隋文帝說:「我抑屈了他,是想保他的性命。沒有劉昉、鄭譯、盧賁、柳裘、皇甫績等人,那麼我就不會到如此地位。但這些人都是反覆無常的傢伙。北周宣帝時,憑着無賴而得寵。北周宣帝病重時,顏之儀等人請求用宗室王爺輔政,這些人行詐,北周宣帝讓我輔政。我想大治天下,他們又想搗亂。所以劉昉謀反於前,鄭譯為巫惑於後。像盧賁這些傢伙,心裡總是不滿的。用他們吧,他們又不謙遜;不用吧,又會招來他們的怨恨。是他們難得讓人信任,不是我拋棄他們。眾人見了這些,也許有人私下議論,說我對不起功臣,其實不然。」 蘇威進言說:「漢光武帝欲保全功臣,都用列侯之位而讓他們入朝。陛下仁愛,再用此法來安頓他們吧。」隋文帝說:「行。」於是廢盧賁於家。盧賁這年去世,時年五十四歲。 《隋書·列傳第三》 《北史·列傳第十八》 有記載

人物評價

隋文帝楊堅:「我始為大司馬時,卿以布腹心於我。及總百揆,頻繁左右,與卿足為恩舊。卿若無過者,位與高熲齊。坐與凶人交構,由是廢黜。言念疇昔之恩,復當牧伯之位,何乃不思報效,以至於此!」「此輩並有佐命之功,雖性行輕險,誠不可棄。」「我抑屈之,全其命也。微劉昉、鄭譯及賁、柳裘、皇甫績等,則我不至此。然此等皆反覆子也。當周宣帝時,以無賴得幸,及帝大漸,顏之儀等請以宗王輔政,此輩行詐,顧命於我。我將為治,又欲亂之。故劉昉謀大逆於前,鄭譯為巫蠱於後。如賁之徒,皆不滿志。任之則不遜,致之則怨,自難信也,非我棄之。眾人見此,或有竊議,謂我薄於功臣,斯不然矣。」 《隋書》:「高祖肇基王業,昉、譯實啟其謀。當軸執鈞,物無異論。不能忘身急病,以義斷恩,方乃慮難求全,偷安懷祿。暨夫帝遷明德,義非簡在,鹽梅之寄,自有攸歸。言追昔款,內懷觖望,恥居吳漢、耿兗之末,羞與周勃、灌嬰為伍。事君盡禮,既闕於宿心,不愛其親,遽彰於物議。其在周也,靡忠貞之節;其奉隋也,愧竭命之誠。非義掩其前功,畜怨興其後釁,而望不陷刑辟,保貴全生,難矣。柳裘、皇甫績、盧賁,因人成事,協規不二,大運光啟,莫參樞要。斯固在人慾其悅己,在我欲其罵人,理自然也。」 《北史》:「盧賁二三其德,雖取悅於報己,而移之在我,亦安能其罵人。」

親屬成員

祖父:盧靜,太常丞,贈太僕卿、平州刺史。 父親:盧光,北周開府儀同三司、燕郡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