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夫人
此條目需要編修,以確保文法、用詞、語氣、格式、標點等使用恰當。 (2019年9月2日) |
此條目沒有前往其他條目的內部連結,未能構築百科全書的連結網路。 (2019年9月2日) |
衛鑠(272年-349年),字茂猗,號和南,通稱衛夫人。晉河東安邑(今山西省夏縣)人,是東晉時代著名女書法家。以為楷書訂定筆劃順序聞名,其高徒之一就是「書聖」王羲之。
衛鑠為衛展之女、衛恆之妹(一說為其女)。師承鍾繇,惟書風不及前者寬廣。衛氏之《筆陣圖》,當中之七勢,對永字八法頗有影響。其他作品有《名姬帖》、《衛氏和南帖》。
目錄
人物影響
衛夫人不但在書法藝術實踐上有突出成就,不讓鬚眉,而且在書法藝術理論方面也有重大建樹和比較全面深入的論述。她撰有《筆陣圖》一卷,全面深入地參考了有關的書法理論,並提出自己的看法。 她在書中首先提出,書法之妙"莫先乎用筆"。主張學習書法要上溯其源,師法古人,反對諳於道理,學不該贍,以致徒費精神,學無成功。衛夫人又提出,在學習和創作時,要注意選用筆、墨、紙、硯的品種和產地,強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又着重指出,執筆要有講究,不同書體應採用不同的執筆法,並加以具體分析,說:"有心急而執筆緩者,有心緩而執筆急者。若執筆近而不能緊者,心乎不齊,意後筆先者,敗;若執筆遠而急,意前筆後者,勝。"超出了單純論述執筆的範圍,而對書法藝術中的筆、意關係和書家修養等作出深刻的論述。
對書寫不同字體時的用筆,衛夫人亦有精闢論述,她認為用筆有六種方法,如篆書是"飄揚灑落",章草為"兇險可畏",八分書為"窈窕出入",飛白書為"耿介特立",倘能"每為一字,各象其形",則"斯超妙矣,書道畢矣。"應該說,衛夫人關於用筆的論述,在今天也仍然有其可取之處,她實質上是就此提出了書法家把握不同字體書寫風格的問題。具體到筆劃上,衛夫人針對七種不同筆劃的書寫,提出七條標準,衛夫人對七種基本筆劃的描述,形象生動,恰合關竅,實為初學書法者良好的入門途徑。
此外,衛夫人在《筆陣圖》中還提出初學書法,"先須大書,不得從小","善鑒者不寫,善寫者不鑒"等理論原則,也都是寶貴的經驗之談。在上述論述的基礎上,衛夫人概括她對書法藝術總體的認識,提出了"力筋"之說。她認為:"下筆點墨畫芟波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
這實質上是衛夫人畢生從事書法藝術實踐所得,代表了她對書法藝術理論總的認識,為後代書法家指出了努力方向和途徑,也成為中國書法理論中的重要內容和評判標準,對歷代書法理論和實踐的發展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儘管衛夫人的《筆陣圖》參考和汲取了前人的某些論點,但衛夫人在繼承的基礎上加以發展創造,功不可沒。[1]
相關考證
衛夫人的從祖衛覬、從伯衛瓘、從兄衛恆,都是著名書法家、書法理論家。衛夫人自小受家族影響,成為一個書法高手。後來又成為王羲之的書法老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講,沒有衛夫人的啟蒙教育,也就沒有後來的書聖王羲之。關於衛夫人的書法成就、書法特點以及她和王羲之的關係,許多書法史書都有記載。現略舉兩例:劉宋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載:"晉中書郎李充母衛夫人,善鍾法。王逸少之師。"唐張懷瓘《書斷》載:"衛夫人名鑠,字茂漪。廷尉展之女弟、恆之從女(應為從妹),汝陰(今安徽阜陽。按:原注"應為江州",誤。據李矩本傳,李矩年輕時因捍衛家鄉有功,被東海王司馬越任命為汝陰太守。其時世界上還沒有江州。江州即今江西九江,當時叫柴桑。李矩最後官至都督河南三郡軍事、安西將軍、滎陽太守、修武縣侯)太守李矩之妻也。隸書尤善,規矩鍾公。雲:碎玉壺之冰,爛瑤台之月,宛然芳樹,穆若清風。右軍少常師之。永和五年卒,年七十八。子克(應為充)為中書郎,亦工書。" 這些記載,都提到衛夫人是王羲之的書法老師及衛夫人書法學鍾繇。其書法的特點是婉媚清穆。除衛夫人是王羲之的書法啟蒙師以外,衛夫人還可能是王羲之的姨母。主要依據是鄭杓《衍極》和陶宗儀《書史會要》都說"衛與王世為中表"。王國棟所修《王氏宗譜》更在羲之之父王曠條下註明"配衛氏"。
衛夫人所嫁的江夏李氏,也是一個書法世家。衛夫人之子李充,李充的從兄李式、李廞等都有書名。尤其是李式,其書法成就在東晉初期已可同當時的書法權威王廙(羲之叔父)和庾翼媲美的程度。發展至唐代,江夏李氏竟出現了李邕那樣的書法大家。江夏李氏,東晉以前未見有以書法名世者。東晉以後李氏書法的興旺,當與衛夫人嫁李家有關。衛夫人雖然只比李式大2歲,但如果衛夫人18歲嫁與李家,那時李式只是一個16歲的少年,可以認為,正是由於衛夫人的傳授才使李家得以登上書法的高峰。張懷瓘《書斷》在介紹李式時說,李式"甚推其叔母(即衛夫人)"就是證明。古代好的書跡不易看到,筆法保密,不輕易傳人。一旦得到正確筆法和看到高水平的書作,就具備了成為名家的重要條件。衛夫人的啟蒙書教,不僅影響了王羲之(羲之還有一個蒙師,即叔父王廙),也造就了江夏李氏這一書法世家。功莫大焉!
永和二年,衛夫人隨兒子李充來剡,永和五年,病故。衛夫人何時來到剡縣?其子李充《本傳》記載:"征北將軍褚裒又引為參軍。充以家貧,苦求外出。裒將許之為縣,試問之。充曰:'窮猿投林,豈暇擇木?'乃除剡縣令。遭母憂,服闕,為大著作郎。"
《晉書·王羲之傳》說:"孫綽、李充、許詢、支遁皆以文義冠世。並築室東土,與羲之同好。"王羲之永和七年才到會稽任內史。李充當時因母喪在剡閒居,用"築室東土"來形容是可以的,但永和九年蘭亭修禊名單中已無李充之名。說明李充永和八年服喪完畢已到京師任大著作郎了。故羲之與李充在會稽"同好"只有永和七至八年2年時間,這時衛夫人已經去世。